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胃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中医门诊接收的慢性胃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西药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方剂加穴位针灸治疗,观察两组一个月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9.33%,对照组为78.6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7.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法加穴位针灸治疗胃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 胃痛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3-01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胃炎、胃溃疡为最多见,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愈合率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1]。常见症状为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胃痛为胃病最常见症状,也是患者最难以承受的症状[2]。我院运用中医治疗临床胃痛患者,收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中医门诊接收的慢性胃痛患者150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3.1±2.2岁,男性88例,女性62例,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6±1.3年。经胃镜检查确诊:慢性糜烂性胃炎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复合性溃疡10例。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程、疾病类型等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20m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0.5mg/次,3次d,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次,4次/d,疗程为一个月。
1.2.2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方剂加穴位针灸治疗。组方:党参15g、桂枝6g、高良姜6g、丹参15个、砂仁10g、荜茇9g、柴胡10g、炒白术15g、枳壳15g、蒲公英30g、陈皮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竹茹10g、甘草10g。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一周为一疗程,复诊后药味及剂量酌加或减。艾灸:关元(腹正中线脐下三寸)、气海(腹正中线脐下1.5寸)、中脘(腹正中线脐上四寸)、上脘(腹正中线脐上五寸)、神阙(脐窝正中)[3]等穴,一日一次,疗程为一个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难消化食物,保持三餐规律,戒烟戒酒,忌浓茶咖啡,保持心情舒畅。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痛及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或糜烂面完全愈合,HP(—)为治愈:胃痛缓解,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或糜烂面明显缩小,HP(—)为有效;胃痛未缓解或加重,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症状为缓解,胃镜检查溃疡面或糜烂面无变化或加重,HP(+)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后易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并发症,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并记录所出现并发症类型。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4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基准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复查,观察组治愈5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对照组治愈35例,有效24例,无效1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9.33%,对照组为78.6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X2=6.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用药后出现恶心2例,腹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用药后出现皮疹2例,恶心3例,呕吐3例,腹泻3例,乏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X2=4.0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胃痛又叫胃脘痛,是指剑突下胃脘部位的疼痛症状,为胃病常见症状,多见于胃炎、胃溃疡及消化不良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影响其健康[4]。临床多以西药治疗为主,治疗原则为抑制胃酸分泌,避免胃酸胃肠道黏膜的进一步腐蚀,同时保护并修复胃黏膜,且临床研究发现,胃溃疡及诸多慢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需配合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5]。但由于幽门螺杆菌隐藏于消化道黏膜下,且游动性强,加上长期用药对抗生素产生明显耐药性,难以杀灭,导致病情反复,溃疡难以愈合,胃炎难以治愈。
中医认为胃炎、胃溃疡均是由于暴饮暴食、情致损伤、外邪寒邪、肝气犯胃所致,久病化瘀、脉络阻滞、气血失和、血行滞涩导致胃痛症状。故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为针对病因治疗,并快速缓解胃痛的良方,滋养胃阴,驱除内寒,调和肝胃,化瘀通络,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6]。本组中党参补气,治疗诸虚症,达到补虚扶正的目的,桂枝、高良姜温胃驱寒气,丹参、砂仁、五灵脂活血化瘀,通经络,荜茇、柴胡、炒白术、枳壳、陈皮疏肝理气和胃,蒲公英清胃郁热,同时可修复胃黏膜,延胡索止痛,竹茹止呕止吐,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共奏扶正补虚、温胃驱寒、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同时修复胃黏膜,缓解疼痛、呕吐等症状,使患者免除病痛,同时彻底根治病因,达到修复的目的。但活血化瘀药物长期运用又可损伤胃黏膜,损伤正气,故要慎重运用,达到治疗效果即止,避免大量、长期运用。
关元、气海、中脘、上脘、神阙均为胃病要穴,通过针灸治疗活血通络,使气血畅通,脏腑气机舒畅,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针灸以上穴位,可明显缓解胃痛、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同时艾灸可将热气传导至胃内,驱除胃内寒气,达到驱寒止痛的功效。
通过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5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3%,对照组治愈35例,有效24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6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用药后出现恶心2例,腹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用药后出现皮疹2例,恶心3例,呕吐3例,腹泻3例,乏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践证明,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法加穴位针灸治疗胃病疗效确切,缓解胃痛效果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焰.胃痛宁治疗胃脘痛129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9):4123-4124
[2] 周颖蕾,葛惠男.中医药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815-1816
[3] 陈立梅,路广晁.路广晁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3,33(2):131-132
[4] 王永文.焦树德教授治疗顽固性胃痛经验[J].中医学报,2012,27(9):1109-1110
[5] 张敏.卢化平运用调气法治疗胃痛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1,43(4):15-17
[6] 丁培杰,刘华一.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痛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1(2):111-112
关键词:中医 胃痛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3-01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胃炎、胃溃疡为最多见,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愈合率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1]。常见症状为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胃痛为胃病最常见症状,也是患者最难以承受的症状[2]。我院运用中医治疗临床胃痛患者,收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中医门诊接收的慢性胃痛患者150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3.1±2.2岁,男性88例,女性62例,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6±1.3年。经胃镜检查确诊:慢性糜烂性胃炎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复合性溃疡10例。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程、疾病类型等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20m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0.5mg/次,3次d,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次,4次/d,疗程为一个月。
1.2.2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方剂加穴位针灸治疗。组方:党参15g、桂枝6g、高良姜6g、丹参15个、砂仁10g、荜茇9g、柴胡10g、炒白术15g、枳壳15g、蒲公英30g、陈皮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竹茹10g、甘草10g。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一周为一疗程,复诊后药味及剂量酌加或减。艾灸:关元(腹正中线脐下三寸)、气海(腹正中线脐下1.5寸)、中脘(腹正中线脐上四寸)、上脘(腹正中线脐上五寸)、神阙(脐窝正中)[3]等穴,一日一次,疗程为一个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难消化食物,保持三餐规律,戒烟戒酒,忌浓茶咖啡,保持心情舒畅。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痛及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或糜烂面完全愈合,HP(—)为治愈:胃痛缓解,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或糜烂面明显缩小,HP(—)为有效;胃痛未缓解或加重,胃脘痞满、反酸、嗳气等症状为缓解,胃镜检查溃疡面或糜烂面无变化或加重,HP(+)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后易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并发症,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并记录所出现并发症类型。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4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基准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后复查,观察组治愈5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对照组治愈35例,有效24例,无效1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9.33%,对照组为78.6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X2=6.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用药后出现恶心2例,腹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用药后出现皮疹2例,恶心3例,呕吐3例,腹泻3例,乏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X2=4.0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注:a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胃痛又叫胃脘痛,是指剑突下胃脘部位的疼痛症状,为胃病常见症状,多见于胃炎、胃溃疡及消化不良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影响其健康[4]。临床多以西药治疗为主,治疗原则为抑制胃酸分泌,避免胃酸胃肠道黏膜的进一步腐蚀,同时保护并修复胃黏膜,且临床研究发现,胃溃疡及诸多慢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需配合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5]。但由于幽门螺杆菌隐藏于消化道黏膜下,且游动性强,加上长期用药对抗生素产生明显耐药性,难以杀灭,导致病情反复,溃疡难以愈合,胃炎难以治愈。
中医认为胃炎、胃溃疡均是由于暴饮暴食、情致损伤、外邪寒邪、肝气犯胃所致,久病化瘀、脉络阻滞、气血失和、血行滞涩导致胃痛症状。故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为针对病因治疗,并快速缓解胃痛的良方,滋养胃阴,驱除内寒,调和肝胃,化瘀通络,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6]。本组中党参补气,治疗诸虚症,达到补虚扶正的目的,桂枝、高良姜温胃驱寒气,丹参、砂仁、五灵脂活血化瘀,通经络,荜茇、柴胡、炒白术、枳壳、陈皮疏肝理气和胃,蒲公英清胃郁热,同时可修复胃黏膜,延胡索止痛,竹茹止呕止吐,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共奏扶正补虚、温胃驱寒、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同时修复胃黏膜,缓解疼痛、呕吐等症状,使患者免除病痛,同时彻底根治病因,达到修复的目的。但活血化瘀药物长期运用又可损伤胃黏膜,损伤正气,故要慎重运用,达到治疗效果即止,避免大量、长期运用。
关元、气海、中脘、上脘、神阙均为胃病要穴,通过针灸治疗活血通络,使气血畅通,脏腑气机舒畅,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针灸以上穴位,可明显缓解胃痛、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同时艾灸可将热气传导至胃内,驱除胃内寒气,达到驱寒止痛的功效。
通过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5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3%,对照组治愈35例,有效24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6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用药后出现恶心2例,腹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用药后出现皮疹2例,恶心3例,呕吐3例,腹泻3例,乏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践证明,温中活血、理气和胃、化瘀止痛法加穴位针灸治疗胃病疗效确切,缓解胃痛效果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西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焰.胃痛宁治疗胃脘痛129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9):4123-4124
[2] 周颖蕾,葛惠男.中医药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815-1816
[3] 陈立梅,路广晁.路广晁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3,33(2):131-132
[4] 王永文.焦树德教授治疗顽固性胃痛经验[J].中医学报,2012,27(9):1109-1110
[5] 张敏.卢化平运用调气法治疗胃痛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1,43(4):15-17
[6] 丁培杰,刘华一.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痛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