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ang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新的目标要求下,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谈谈自己的见解,作为抛砖引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技巧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问题的设计对于教学效果非常关键。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一、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他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二、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理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使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彩,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因而它们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也就“清且浅”了。另有学生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就总还有个理由来消解,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遥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是多么深刻的解读。
  
  三、挖掘教材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掘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诚如是,学生会感到自身价值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产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如果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种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来自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四、使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有意注意,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我们要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
  比如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海子的人生经历,讲了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事情,讲他死时身边只有《新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部书,并为学生复印了海子的一些诗作,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一个伟大的天才,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概括出了海子一生的三个梦想:流浪生活中的远方之梦,诗歌王国中的王者之梦,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此外,学生还对海子卧轨自杀做出了多种诠释,有的认为两条铁轨永不相交,意味着海子心中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分离,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它们连在一起。而另一些学生认为,火车在海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败的东西,他的死是同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锋。更有学生认为,驶向远方的火车对他来说就是开往春天的地铁,他也要让自己沉睡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让它带着自己的血、自己的梦想,一路高扬着朝圣的长旗,奔向远方。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问”的有效性,不但能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会娟.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教学交流,2008,(9).
  [2]刘丽媛.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提问.现代语文,2006,(5).
  [3]张大红.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8,(7).
  [4]雷雪琴.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课堂提问.考试周刊,2007,(33).
其他文献
摘要: 初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本文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究式学习 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通过具体的文本体现的。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是经过时间淘洗积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精华,它历久弥新,如陈年佳酿,在彰显人文关怀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诗经》、《离骚》开始,越诸子散文、两汉文赋,历唐诗宋词,经明清小说,至现代文学,在这悠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自由乐园”,应是知识人文性和文化多元性的交相融合。语文教学的公开课更应是值得观摩学习的,可所谓的创新教学似乎又是“过而无度”。本文探讨语文教学公开课的奇怪现状,旨在还语文教学以真实面貌,以期散发多彩的人文和文化光彩。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公开课 误区及探析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实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新主体之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对文言文的欣赏与掌握应是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一。而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为白话文的词汇、成语、语法等现象与文言文存在极深的渊源,所以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  然而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
曾经有一门生在作文中模仿《忆江南》词,写道:“读书苦,最苦是语文,阅读写作无趣味,作业试卷一大堆,能不厌语文?”因而,能不能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一点,如何将语文学习的效率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复旦中学师生共同编写的语文校本教材《高中文化专题读本》,心头顿时犹如江面拂过了一阵轻风。这是上海市第一本由中学生参与编写的语文教材。打开读本,爱情作品、网络文学以
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读者对阅读对象作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的、批判的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即培养独立探索、独立创新的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当然,创新精神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它的培养建立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有了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地形成创新精神。而阅读教学本身就给学生创造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
新课标下的高考,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在试卷中的分值很大,而文言文的翻译又是学生难以得高分的部分,现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加以概括。  1.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点: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从选文内容上说,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
周一到周六,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51岁的中科院院士张平文在闲暇之余的唯一爱好,就是在未名湖畔散步.从湖南农村考入北大,再到留校任教,他在燕园已度过33载光阴.一路走来,他成
期刊
摘要: “如何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好语文?”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的问题,着重从四方面进行论述:1.营造氛围,引发感动;2.强化阅读,体会感动;3.实践生活,寻找感动;4.习作表达,学会感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 情感激发    所谓感动,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在
摘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从《雨铃霖》解读,谈谈情感体验的培养。  关键词: 解读 《雨铃霖》情感体验    我们的先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古典诗词就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