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简单地讲就是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是儿童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更广泛地讲是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是对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等的直接反映,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固定下来后,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察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
  社会的发展,使得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不需要人脑精密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学校数学知识用到的机会很少。对学生来说,真正受用终生的良好的数学修养。因此,培养数感,提高数学修养较之于追求高超的运算能力,熟练的解题技巧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呢?
  一、 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培养数感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数一数书包里的课本和练习本,数的结果会有不同的数出现,根据不同的数的呈现和对数的大小、多少、数位、组合的研究,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
  再如下例"春游",先让学生观看苏州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问学生:"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有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玩几人?"教师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并在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养成遇到问题自觉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解决的思维习惯。
  二、 重视自主探究性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数感
  当学生有了对数的大小、多少、组合、分解的感悟后,还要经常训练,让学生的数感继续巩固和发展。但这种巩固,不是机械的练习,搞题海战术,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数学",进行直观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某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数100根小棒,看谁数得又好又快的活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操作,出现了这样几种结果:一根一根地数;分组数;数出10根捆一捆,再10根10根地数,数出100根。数完后教师提出:"通过今天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我发现10根10根数比一根一根地数快一些,并且不容易错。"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中的位置值的感悟,进行发掘和整理,接着问:"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呢?"让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指出:"在数数时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十位。"学生从逐一的计数到分组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是对计数原则中位置制的初步体会。这种体会,这种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就是数感。很显然,它不能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而获得,它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上自身主动的经历、体验而形成的。
  三、 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实践中培养数感
  良好的数感必须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形成,同时在解决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如一位教师在"数字与信息"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自发的组成身份证小队、电话号码小队、邮政编码小队、条形码小队,深入到公安局、电信局、邮政局、超市等单位调查、实践。学生根据需要编写了调查计划,摄制了录像资料,制作了演示课件,在汇报时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各组的调查结果:身份证的前两位是表示省份;电话号码的0519表示常州;邮政编码的第一位2表示华东地区,第二位1表示江苏省;条形码的粗细、间隔大小表示了不同的数......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更使学生认识到数字不仅刻划了客观事物的特征,也是表示、交流信息的符号,加深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再如"认识大数量的数"一课,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利用一切手段,搜集需要的资料,感受一下10万,100万。学生通过测量、计算、上网、去图书馆、询问师长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幼稚的调查报告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段话:"10万秒是一天多一点,10万天是274年,10万天前我爷爷的爷爷还没出生呢?......","10万粒米大约是5千克,100万粒大米大约是50千克,可以装两大袋,可以供一个小朋友吃半年呢?......","在纽约的公园大道上,100万美元能做80次整容手术,而在贫穷国家,100万美元购买的青霉素能治疗470万传染病患者,能为200万患结核病的儿童提供两周的治疗......"。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等活动,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这时的数字对于他们,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具体可感的,学生逐步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了对数字的感悟能力。当学生再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时,学生就会从建立的数感中立即作出数的大小、多少;量的相差、部总等思维模式的反映,同时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这种数学的思维方法正是数感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良好数感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通过教师单向的传授而获得。只有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他们主动的探索,积极的实践,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期刊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形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从理论变成了
关于有效教学与学会学习的认识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它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一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期刊
【文章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家庭作业的意义,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设计家庭作业时应注意遵守"法度"、控制"坡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区分作业层次、提高"幅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业内容开放化、方式多样化及结合各学科,适当设计一些综合作业。  【关 键 词】 课程标准 优化 家庭作业 数学 兴趣  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革深化的今天,传统的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已不适应新课
摘要:多提问,多练习是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多提问,首先是有效提问;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要恰当;问题设计的原则必须由浅入深;提问设计,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课堂上能及时正确地做出评价和指导。多练习,每堂课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余地。练习题也必须精选,既有量的体现,又有质的要求,基本上按照80%基础题,20%提高题来设计。  关键
摘要:练习是新授课的延伸和继续,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练习的信息反馈,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一方面暴露了平时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提高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将反馈分为基本反馈题、比较反馈题、变式反馈题、改错反馈题、综合反馈题等。  关键词:练习 反馈信息 基本反馈 比较反馈 变式反馈 改错反馈 综合反馈  课堂练习是巩固基础知识、
乘法的速算法存世的,据我所知道的已有不少。但我发现的这种新的速算法,也曾担心过不能算是个新的发现,在网络上搜寻了下,所幸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加上这个速算法和别的速算法相比,它不属于某种特殊情况的巧算,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所以我把发现的过程记录下来并进行初步的证明,疏漏之处请专家指正。  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速算法。  1、得来之过程  翻开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估算13×27、29×2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开始注重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问题。但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程度的不同,各个地区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本文从计算机教学的实际出发,浅析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展创新,努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活动,我认为课堂上高效的教学活动,首先表现为通过创设情景、设计活动等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不能因为是重点或是难点就无限制延长教学时间,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上高效的教学活动,还表现为课堂有效果,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能够达成学习目标,有成就感,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即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评价标准。第二,在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要依靠创新习惯的养成,包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要指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注意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教育观念 创新习惯的养成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