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来说,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可通过“找准体验焦点”、“拓展体验时空”和“教师有效引领”在课前、课中、课后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验?儿童水墨画?美术教学
2011年4月22日,龙游县“儿童水墨画”教学活动在龙游县桥下小学举行,浙江省美术特级教师朱国华、浙江省美术教坛新秀朱国锋及全县中小学四十多位美术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安排了三节研讨课:龙游县桥下小学张彬宏执教的《可爱的大熊猫》、龙游县桥下小学刘惠明执教的《中华扇子》和杭州市余杭区塘溪镇第一小学朱国锋执教的《戏剧人物》。下午,朱国华针老师对三位教师执教的研讨课进行了点评,特别指出了三位教师在教学中“体验性”教学环节的成败。作为执教者倾听讲座深有感触。当晚就趁热打铁,仔细观看了三堂课的教学录像,针对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撰写了课堂观察综述,并进行了深刻反思,意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讨课体验性学习教学分析
根据儿童水墨画三节研讨课的教学录像,特列教学分析简表如下:
体验性学习中师生感情的交融教学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我们教材的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被动性,这就为学生主体增加了学习的障碍和困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静止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使教学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对以上三位教师在体验性学习环节的设计及有效性分析,若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可通过以下方面实施。
二、有的放矢,找准体验焦点
上述三位教师或围绕教学重点或针对教学难点,设置相应体验学习环节,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刘老师《中华扇子》的“学生破坏老师画”、“老师破坏学生画”看似不经意的“一破坏一画”,实则将学生的注意紧紧集中“在扇面上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上,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的同时,也使学生充分体验了水墨画变化无穷的魅力。现行的美术课程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形成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体验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教学环节。如在教学人美版第六册《五彩斑斓》这一课时,我重点设计了两个体验学习环节:其一是观察体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红、黄、蓝三瓶颜料水,将黄颜料倒入一空瓶,接着倒入蓝色,在学生的惊呼中黄色渐渐变为绿色。其二是学生体验——要求学生在24格调色盒中先任意加入红、黄、蓝一种颜色后,再加入另一种颜色,仔细观察会有什么变化?会变成什么颜色?再进行不等量的调配,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深刻体验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关系,教学效果远好于教师单纯的说教。类似的体验教学环节在美术课程中可安排的内容很多,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教学的实效。
三、充分感悟,拓展体验时空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生各自独特的感悟、体验,教师必然要在学习过程中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任情感、思绪触及所学内容,以期发生碰撞,产生共鸣。如在一年级《有趣的拓印》的教学中,我先用变魔术(拓印)的方法让隐藏在白纸后面的硬币、麻布、树叶等物品显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向孩子们传授了拓印的基本方法,并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进行拓印。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的环境。孩子们在校园里兴高采烈地拓印着,拓印墙壁、石板、树叶、树皮、毛衣等,当孩子们重新回到教室后,我再引导学生畅谈拓印过程中的快乐,并启发他们尝试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添画(见附图1、2)。使自己的拓印作品变得更美。这堂课,教师通过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去能动地拥抱知识,学习知识,使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都是快乐的,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有效引领,提升体验成效
“体验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一般包括“明确体验内容——亲身体验实践——交流活动体验”三个主要环节。体验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体验实践。那么,如何更有效进行体验性学习呢? 教师的有效引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明确问题,课前自主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和一定的经验,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新的知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事先告知学生学习内容及要求,先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学习材料寻找收集的过程,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初步体验的过程,而这种感受正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积累了更多的课程资源。刘惠明老师在教学《中华扇子》前,通过提出请学生查找扇子的故事、准备自带一把扇子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扇子有了一系列的了解,为教学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二)创设条件,注重多重体验。
美术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进行想象体验、操作体验、角色体验、探究体验、创新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朱国锋《戏剧人物》一课设计的体验环节:“师生表演”、“体验服饰华美”、“戏剧人物伴奏欣赏”等就分别使学生进行了视觉、思维、情感和动手实践体验(见附图3、4)。
使学生对戏剧人物有了立体的认识,故而在随后的“水墨戏剧人物表现”环节能大胆表现。在观看自己执教的《我爱大熊猫》教学录像后深有体会,教学环节设计重复且学生体验时间不多。第二天在三(1)班教学时将“教师投影展示大熊猫水墨画步骤图。要求:尝试运用浓、淡墨画一只水墨大熊猫。” “教师在实物投影示范三种水墨渗化画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水墨渗化表现大熊猫四肢皮毛的质感。”这两环节合并为“你能尝试着运用变化用笔快慢、采用先水后墨、水破墨等方法画一只毛茸茸的大熊猫吗?”并且留下十五分钟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结果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表现出大熊猫毛茸茸的皮毛效果,因为学生体验的时间相对增多了,对水墨渗化的效果也表现地更好了。
(三)指导实践,建构知识体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美术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运用所学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生进一步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感,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第六册《巨大的恐龙》,“怎样才能使画面中的恐龙看起来更高大呢?”通过探究交流,学生得出多种方法:将恐龙画高大,将周围的树林画得比恐龙矮小;将恐龙画得比水面的轮船、比空中的飞机还大;只画一只恐龙的一部分,把周围的物体变小……于是我就趁机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件作品“□□真大啊”。结果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法创作了大量趣味十足的作品。从课前体验积累课程资源、课中体验开发课程资源,到课后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构建了相关课程资源的体系。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又保证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倩?《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体验性学习》?《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2]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浙江衢州)
关键词:体验?儿童水墨画?美术教学
2011年4月22日,龙游县“儿童水墨画”教学活动在龙游县桥下小学举行,浙江省美术特级教师朱国华、浙江省美术教坛新秀朱国锋及全县中小学四十多位美术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安排了三节研讨课:龙游县桥下小学张彬宏执教的《可爱的大熊猫》、龙游县桥下小学刘惠明执教的《中华扇子》和杭州市余杭区塘溪镇第一小学朱国锋执教的《戏剧人物》。下午,朱国华针老师对三位教师执教的研讨课进行了点评,特别指出了三位教师在教学中“体验性”教学环节的成败。作为执教者倾听讲座深有感触。当晚就趁热打铁,仔细观看了三堂课的教学录像,针对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撰写了课堂观察综述,并进行了深刻反思,意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讨课体验性学习教学分析
根据儿童水墨画三节研讨课的教学录像,特列教学分析简表如下:
体验性学习中师生感情的交融教学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我们教材的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被动性,这就为学生主体增加了学习的障碍和困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静止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使教学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对以上三位教师在体验性学习环节的设计及有效性分析,若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可通过以下方面实施。
二、有的放矢,找准体验焦点
上述三位教师或围绕教学重点或针对教学难点,设置相应体验学习环节,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刘老师《中华扇子》的“学生破坏老师画”、“老师破坏学生画”看似不经意的“一破坏一画”,实则将学生的注意紧紧集中“在扇面上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上,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的同时,也使学生充分体验了水墨画变化无穷的魅力。现行的美术课程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形成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体验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教学环节。如在教学人美版第六册《五彩斑斓》这一课时,我重点设计了两个体验学习环节:其一是观察体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红、黄、蓝三瓶颜料水,将黄颜料倒入一空瓶,接着倒入蓝色,在学生的惊呼中黄色渐渐变为绿色。其二是学生体验——要求学生在24格调色盒中先任意加入红、黄、蓝一种颜色后,再加入另一种颜色,仔细观察会有什么变化?会变成什么颜色?再进行不等量的调配,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深刻体验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关系,教学效果远好于教师单纯的说教。类似的体验教学环节在美术课程中可安排的内容很多,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教学的实效。
三、充分感悟,拓展体验时空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生各自独特的感悟、体验,教师必然要在学习过程中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任情感、思绪触及所学内容,以期发生碰撞,产生共鸣。如在一年级《有趣的拓印》的教学中,我先用变魔术(拓印)的方法让隐藏在白纸后面的硬币、麻布、树叶等物品显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向孩子们传授了拓印的基本方法,并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进行拓印。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的环境。孩子们在校园里兴高采烈地拓印着,拓印墙壁、石板、树叶、树皮、毛衣等,当孩子们重新回到教室后,我再引导学生畅谈拓印过程中的快乐,并启发他们尝试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添画(见附图1、2)。使自己的拓印作品变得更美。这堂课,教师通过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去能动地拥抱知识,学习知识,使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都是快乐的,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有效引领,提升体验成效
“体验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一般包括“明确体验内容——亲身体验实践——交流活动体验”三个主要环节。体验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体验实践。那么,如何更有效进行体验性学习呢? 教师的有效引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明确问题,课前自主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和一定的经验,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新的知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事先告知学生学习内容及要求,先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学习材料寻找收集的过程,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初步体验的过程,而这种感受正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积累了更多的课程资源。刘惠明老师在教学《中华扇子》前,通过提出请学生查找扇子的故事、准备自带一把扇子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扇子有了一系列的了解,为教学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二)创设条件,注重多重体验。
美术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进行想象体验、操作体验、角色体验、探究体验、创新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朱国锋《戏剧人物》一课设计的体验环节:“师生表演”、“体验服饰华美”、“戏剧人物伴奏欣赏”等就分别使学生进行了视觉、思维、情感和动手实践体验(见附图3、4)。
使学生对戏剧人物有了立体的认识,故而在随后的“水墨戏剧人物表现”环节能大胆表现。在观看自己执教的《我爱大熊猫》教学录像后深有体会,教学环节设计重复且学生体验时间不多。第二天在三(1)班教学时将“教师投影展示大熊猫水墨画步骤图。要求:尝试运用浓、淡墨画一只水墨大熊猫。” “教师在实物投影示范三种水墨渗化画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水墨渗化表现大熊猫四肢皮毛的质感。”这两环节合并为“你能尝试着运用变化用笔快慢、采用先水后墨、水破墨等方法画一只毛茸茸的大熊猫吗?”并且留下十五分钟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结果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表现出大熊猫毛茸茸的皮毛效果,因为学生体验的时间相对增多了,对水墨渗化的效果也表现地更好了。
(三)指导实践,建构知识体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美术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运用所学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生进一步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感,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第六册《巨大的恐龙》,“怎样才能使画面中的恐龙看起来更高大呢?”通过探究交流,学生得出多种方法:将恐龙画高大,将周围的树林画得比恐龙矮小;将恐龙画得比水面的轮船、比空中的飞机还大;只画一只恐龙的一部分,把周围的物体变小……于是我就趁机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件作品“□□真大啊”。结果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法创作了大量趣味十足的作品。从课前体验积累课程资源、课中体验开发课程资源,到课后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构建了相关课程资源的体系。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又保证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倩?《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体验性学习》?《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2]肖?川?《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