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若干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它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目前,
  不少的青少年道德沦丧,情趣低俗,举止不文明,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抱负;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没有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情况,更凸显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高中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
  一、以宽松、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呈现人文精神
  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影响力很大。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文教育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社会关怀、人文素养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阅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宽容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教师,往往以人格魅力与人文素养,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自然而然以语文教师的言行审视自己的一切行为,从而打好自己的精神底色。反之,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对学生的错误恶语相加,只会让学生反感,甚至厌恶学习、厌恶语文。
  其次,一位有着良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的个性探究,在宽松、自由、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阅读——发现——探究——反思——合作,营造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成为知识生成与文化提升的愉快园地,从而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没有学生参与建构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满堂灌的课堂,只能是低层次的知识记忆,只能传输低层次的语文知识,而不会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因素。没有激发学生的人文思想,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可能实现积极探究、认真反思,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简言之,教师的表率作用,就是视人文教育为语文教学的持续深入与精华部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课堂建构中,时刻关注,不断落实,让语文课堂时刻充满着人文精神。
  
  二、以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水乳交融,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简单地把高中语文的阶段性目标——高考,与语文中的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会抑制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为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基础的语言分析能力、阅读能力,更包括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与审美能力。拒绝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效率肯定低下;两者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高二年级的《〈论语〉选读》中的《沂水春风》,文章有一段孔子与曾皙的对话: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从文言文教学角度看,“舍瑟而作”中“而”的解释与“异乎三子者之撰”的翻译,当是重点。一些学生认为“而”应该表示修饰,表示“舍瑟”是“作”的情状,“舍瑟”与“作”之间没有先后关系;一些学生认为“而”表示承接,“舍瑟”与“作”之间存在先后关系。文言文中“而”的用法繁多而复杂,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没有学过系统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学生也未必理解。教师不妨问问学生:①孔子与曾皙是什么关系?②曾皙回答孔子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作”?学生马上就懂得:站起来回答孔子的问题,表示曾皙良好的个人修养,所以“舍瑟”与“作”之间应该存在先后关系。这样,渗透了人文教育,一个复杂的词法问题就轻松解决了。翻译“异乎三子者之撰”一句,状语后置很明显,无需多讲,教师应该提示学生:课文下面的翻译中把“子”解释为“三位”,是不是很妥当?“子”在文言文中一般表示什么?学生马上明白:“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又表现了曾皙良好的个人修养。这样,学生对《沂水春风》所反映的主旨“儒家礼乐思想的熏陶”,自然就理解比较深切了。
  因此,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语文教学的落实,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人文教育,不是脱离语文教材的高头讲章,不是离开课堂的政治动员,而是语文教学的自然深入,是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外,必须彻底转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答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点点地被削弱,成为语文学习的边缘者。渗透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他们在思想、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语文课堂要转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状态。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需要走向社会化与生活化。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①以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和生活,而不能拘泥于教材与课堂。②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走向社会化与生活化,是语文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③生活与社会也是语文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简而言之,在人文教育中,要实现语文教材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连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组织学生就文本问题、社会现象的陈述、思考、辩论,不断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辨别假丑恶与真善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要,并且让这种心理需要发展成为实际行动。
  三、通过语文课堂人文元素的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国学者罗伯特·西奥迪在其专著《影响力》中提出:“深刻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强迫的被动的,而是以一种为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人文教育不是凭空说教,也不是盛气凌人的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对社会充满好奇,对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又很困惑。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元素,既满足学生正常的好奇心,又解答学生的困惑,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通过阅读进行人文教育。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人文精神蕴含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拘泥于教材的语文教学,既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十分狭隘,阅读体验非常不足,也让学生的人文意识长期沉睡。教师借助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从优秀文本中汲取多种养分,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应该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欣赏美文、阅读美文、探究美文,把学生从文本情节中解放出来,去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教师还要为学生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如古今中外具有人文精神的诗文词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文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以及一些词句优美的散文或者是世界名著,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润、心情得到愉悦。
  其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教材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以此为题来写作,促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譬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以“生命”为题进行写作;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始得西山宴游记》,让学生以“挫折”为话题,谈谈人生中挫折的意义。一旦写作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感悟到达一定的高度,充满情感体验、生活忧患、生命意识的作文,就能成为现实;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真正意义的提高。
  最后,通过语言品味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它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更是体验文本的切入点。以简驭繁、以简蕴繁,以含蓄的文字,表达含蓄的情思,是很多文学作品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就是强调语言品味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把握文本感情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把握文本感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语言品味,才能让学生触摸到文本的人文因素。如《林黛玉进贾府》有这么一个细节:
  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教师之为教师,应该有比学生更加敏锐的眼光。就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是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是直线型的而不是发散型的。针对这个细节,教师应该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笑”说明了丫鬟们对宝玉什么样的情感?到底是谁,让丫鬟们称呼老祖宗的嫡传孙子、怡红公子为“宝玉”而非“少爷”?无须教师做多解释,学生们就会品味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这样的品味,不但让学生感知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更能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识:在人格上,人人生而平等;以金钱、地位论而造成人的不平等,是缺乏人性、扼杀人性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值得师生双方品味欣赏的语言,数不胜数。当教师不断挖掘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的时候,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精神,自然会实现可喜的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和社会对人文精神回归的需求,人文教育已经是备受教育界关注。高中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好的作品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科中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锐生.人文精神的历史形态·对人文精神的历史主义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版社,2009.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存亡问题,只有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制定教学目标,实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制定出相应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浆中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可能为严重血管性事件的危险因素,而经维生素B降低总同型半胱氨酸是否能预防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发生严重的
β干扰素常用于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但在预防复发、延缓践障进展方面疗效不足。糖友质激素也常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若两者联合,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如何?此项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现代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各科教学中,并以其便捷、高效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如此。但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和优化融合,让信息技术高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还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辅助性原则  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这一点看,教师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应把它作
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一直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构建的方法和手段也比较丰富。但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学语言的支撑,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成为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一、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语言初中化学本来就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若教师的教学语言毫无新意、枯燥乏味,那么构建高效课堂便是天方夜谭。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知识点在学习化学平衡时显得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后面学生对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等概念的理解,因
受试者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能够做到:①按时按量服药;②按时到医院回访;③不服禁用药品;④按照饮食计划进餐(如糖尿病饮食);⑤按照要求填写每日记录表,即为依从性良好。如何保证受试者
现就数学教学中如何以人为本,培养创新能力谈谈几点体会.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以"精讲多练"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根据上海教科所顾冷源教授的
化学平衡问题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内容,而等效平衡是重点,也是难点,许多教师在这部分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等效平衡的核心在于“等效”两字,本文着重剖析等效平衡的内涵,讨论等效平衡的成立条件,深入探讨等效平衡的应用。  一、理清概念  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由于起始
观毕贵刊上期采访上海药物研究所朱大元教授的文章《做药要对人民生命负责》一文,感慨良多。中药注射剂近几年频频出现问题,人们变得谈其而色变。其实,大多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用了
一、 强调句的基本形式  It is/was 被强调成分 that/ who 其他成分.  注意:  1. 不论被强调成分是什么,前面永远用is(现在时)/was(过去时)。  2. 被强调部分可以是除谓语以外的任何部分(如强调谓语动词则借助于助动词do)。  3. that 适用于一切被强调成分,who只适用于被强调部分是人的时候。  4.去掉it is/was 及that/who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