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爱心馒头事件”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8577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 料
  2014年春节后,郑州市二七区一家杂粮馒头店免费给环卫工人发放“爱心馒头”。店主和环卫工人亲如一家的温暖一时感动全城。然而最近,“免费领馒头”的招牌却被店主摘掉了。据传,该店之所以免费送馒头,是因为环卫公司提前给店里支付了费用。至此,有人领得理直气壮,甚至有人不要馒头,要求店主换成现金退给他们。
  该店平均每天送出400个馒头。小本经营能做此善行,已属不易,却遭此尴尬。
  简 析
  材料的第一段侧重叙事:善行无疾而终,店主寒心摘牌。第二段侧重评论:“小本经营能做此善行”是对馒头店主行为的肯定,如果从店主炒作的角度立意就违背了材料的意图;店主“遭此尴尬”,“尴尬”的起因是传言,“尴尬”的制造者是“要求換成现金退给他们”的环卫工人,“尴尬”事件的结局是行善者寒心、摘牌。可以看出,材料本身有较为明确的主旨方向。
  可考虑以下三个立意的角度:
  ①社会道德滑坡严重,造成诚信危机;②秉持善念,心怀感恩,莫让好人寒心;③客观评论,惩治造谣惑众者。
  提 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则素材,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有时候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表述侧重点不同,甚至语言倾向性不同,也可以出现不同的效果。正因为素材有多种开掘角度,在素材积累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作文时对同一素材进行不同的裁剪加工,充分利用素材达到自己希望的最佳效果。
  改 编
  下面是不同论点下对原材料的不同“改编”。
  论点一:社会道德滑坡严重,造成诚信危机。
  新闻很简单:郑州一家馒头店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馒头,却反被人怀疑已经提前收到了环卫公司所给的费用,更有环卫工人听信流言而向此店索要现金,让“爱心馒头”“遭此尴尬”。报道中的馒头店老板最终取消了这个善举。“馒头事件”在令人感到荒唐之余,还有对人与人之间丧失了基本信任的担忧。
  人与人本该心心相依,坦诚相待,但是好心扶老人反被讹诈。各种虚假的好人好事频繁曝出却未受制裁,使得社会道德严重滑坡——人们不再相信温暖、爱心和善举。春节后的这则新闻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点 拨
  叙议结合的写法,使材料表述与原因探究融为一体。第一段文字首先谈“道德滑坡”在“馒头事件”中的表现:一是流言恶意揣度馒头店主的善行,二是工人听信流言索要现金的行为。接着从两个层次谈“馒头事件”的危害:馒头店主的寒心,对人与人之间互信的打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小小的“馒头事件”绝不仅仅是个案,它折射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段文字更进一层,从“扶老人”等热点事件来探讨造成“尴尬”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材料丰富,层次分明,观点深刻。
  论点二:秉持善念,心怀感恩,莫让好人寒心。
  郑州市一家馒头店热心发放免费馒头给环卫工人,有些环卫工人不仅不心怀感恩,反而前来索要现金。面对怀疑、抱怨和贪婪,馒头店主不得不终止这一纯粹的善事,寒心地撤下“免费领馒头”的招牌。我想,在这一“好心当成驴肝肺”,费钱不讨好的闹剧过后,不仅馒头店主,还会有更多善良、热心的群众都不太敢随意惹上这种“麻烦”了。
  在一个被真诚、温暖和感情包裹着的社会里,骗子也能得到原谅、信任,进而被感化;而在一个充斥着虚伪、欺骗和伤害的社会里,真诚行善的好人也会被误解、攻击,从而不再热心行善。
  点 拨
  上段文字以环卫工人的行为和馒头店主的感受为侧重点,围绕论点改编材料。从那些环卫工人的角度来讨论,他们不能心怀善念,没有感恩之心。别人帮了我们,不仅觉得是理所当然,更不明就里地产生误会和责怨。从馒头店主的感受看,主动献爱心还招来骂声和不解,这不仅严重伤害了爱心人士,也令广大爱心人士颇感寒心。
  第二段文字以对比句式谈了自己对“馒头事件”的感触,引出中心论点:呼唤“真诚、温暖和感情”,引人共鸣,发人深省。
  论点三:客观评论,惩治造谣惑众者。
  免费给环卫工人提供馒头,却被流言说成是拿了环卫公司的钱还来充好人的黑心店家。流言之害,逼得店主摘掉“免费领馒头”的招牌。这些毫无来由的恶意和流言,肆无忌惮地恐吓着一颗颗善心,威胁着一个个善行。
  我常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类人:冷眼站在互联网彼端,时不时在热点新闻下发表自己“犀利”的评论。有人跳水救人请求登报以呼吁更多人行善,他说这人想出名;有企业家巨额捐款积极开展慈善活动,他说这人是“诈捐”。这样的评论看似极具洞察力,因此往往倍受追捧。
  点 拨
  上段文字立足“馒头事件”,并做引申拓展。第一段先用一句话突出流言的内容,然后着重谈流言的危害:流言使善举处于孤立无援、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第二段文字列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流言及其这些流言恶劣的社会影响。接着宕开一笔,谈流言的产生是有些人喜欢哗众却宠,制造噱头。对材料的改编加上合理的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使观点更具普遍性。
其他文献
人总是要做两手准备的,一手准备着营造生活的温情,另一手准备着挑战自我。当你打开这两扇大门,不要在门口徘徊,多走一步,就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我从小就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缘于一道心理的屏障,一旦跨过,就不会再有沟通的困难。我曾有很长一段日子在医院度过,每到治疗的闲暇,我总会到处闲逛,从心脏科溜达到血液科,然而我的旅途总会在肿瘤科中止,因为我听到的有关肿瘤的骇人听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每当我看见
期刊
“南有张培刚,北有马寅初,两人都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知识贡献。”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这样评价张培刚。  然而,这位令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学家为之脱帽致敬的经济学家,正当壮年、最富创造力的三十多年里,却是在养牛、种地、盖房子中度过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培刚受到了冲击,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他先是手持沉重的洋镐修补马路,后来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农场,在菱角刺和蚌壳碎片成堆的湖田里参加过围湖造田劳动
期刊
我第一次见它时,望着它比我高出许多的身躯,只能仰着头从稀稀疏疏的空隙中望到树梢。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的双手已经可以环抱住它的大半个身躯。时间将我的身高不断拉长,对于它,却似乎并没有过多的恩赐。  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它似乎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好宝物。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我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沉默的个性便将我与小朋友们隔离开来。每天待在家中,只能去院墙边坐在小板凳上,与同样沉默的它待在一起,一遍遍对着它讲
期刊
我第一次见它时,望着它比我高出几个头的身躯,只能仰着头在稀稀疏疏的空隙中望到树梢。一年又一年过去,直到我的双手可以环抱住它的大半个身躯。我已经不需要伸直脖子,踮着脚向上仰望,只轻轻将手向上一抬,便可触摸到最末的枝干。那时我在想,成长或许就是我一点点地长高,而它始终以微笑温和的姿态,将身子没入土中,用美丽却并不浓厚的叶子替我撑起一片天空。而它,却始终只成为一棵瘦弱、不再成长的小树。  人们总说银杏树
期刊
2014年6月30日,在成都市武侯区航空路新希望大厦外,一名头戴玫瑰花冠,肩围玫瑰花环的男子携14名大学生集体下跪,他们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借款治病:“借我100万,打工还你一辈子”。  事件主角名叫莫向松,是一名大学生,今年24岁,白血病患者。  莫向松出生幾个月便沦为孤儿,一对好心的夫妻收养了他,并供养其读到大学。  为了给他治病,养父母花光了所有积蓄。一位热心的网友建议他找富豪借钱,因其就读于
期刊
作文是情感的表达。  情感从哪里来?情感来自于生活的积累。也许你会问:“情感也需要积累吗?”我要肯定地回答:“是的。”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情感世界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后来慢慢有了对家人的依恋之情,这依恋之情慢慢又转化为对“家”的认识和顾念。上学了,我们开始有了同学情,开始有了集体荣誉感,开始有了对师长的认知。再大一点儿,我们又有了对社会的认知,情感世界一天天丰富起来。有了看法,有了情感,就需要表达出来
期刊
2014年6月26日中午,陕西省漢中市一女子因债务爬上坐落在民主街的汉中市社会保障中心大楼的楼顶,欲就此“解脱”。接到报警后,消防、公安以及120的急救人员火速赶到了现场,准备对这名女子实施救援。当时,该女子的半截身体已经“悬”在了楼外,情势一触即发。  女子刘姓,自称100多万元的债务缠身,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而丈夫到西安借钱还没回来……在救援人员用大喇叭喊话,忙着给女子做“疏导”时,引来了大批
期刊
凤凰山公园位于唐山市中心,每天都有大批市民在此娛乐,他们音乐高亢,歌声嘹亮,一唱一跳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持续到晚上十点以后。与之一路之隔的开滦一中学生深受其害。炎热的夏天,学生们宁可忍受酷暑、汗流浃背,也不愿开窗让外面的歌声传进教室。而为了不影响授课质量,老师们买了扩音器,提高讲课分贝。  16日上午,开滦一中的32名女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身着印有“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唱歌小声点好吗?我
期刊
【阅读关键词】 审题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审好文题,就如打好地基。地基不稳,或者建错了地方,房子就会基础不牢,摇摇欲坠;作文审题也同样如此。可是,考场作文时间紧,我们心理压力大,而且作文题型也多种多样,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解读文题,审准题目呢?下面,本刊就以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形式的作文为例来谈谈审题的方法。  命题作文的审题,第一步就是要从题目中找出“题眼”,怎样才能抓住题眼呢
期刊
四月后,大学进入毕业季,学子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各种不同的“毕业照范”层出不穷。近日,网上疯传一则消息:浙大一名男生为了“最后的疯狂”,跳入西湖在水里拍摄毕业照。不想,沉入水中再也没上来。“记叙”此事的微博还配了5张图片。  记者在网上搜索之后发现,2011年6月30日《青年时报》曾刊发一篇内容为“未绽放的年轻生命提前凋谢——都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全额奖学金了卻为拍一组疯狂毕业照爬树跳了西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