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探究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sta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新农村人才特点,为地方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依托学校现实条件,大学体育课程采用网络教学管理,课程网络“双选”。教学内容发挥各运动项目教师所长,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教学方法手段开放式团结协作,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外延拓展与内涵并重,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渗透的深度广度,全方位打造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精神面貌,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职业就业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101-04
  2010年6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被授权全文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向农村地区倾斜。当前正值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体育体制深刻变革,由此引发对大学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的新思考。根据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结合地方师范院校特点,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重新思考,力图完善教学目标,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学本质是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对“当代”的任何理解,事实上都是对传统规定性的解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剥离和裸露中,往日的范畴才可能渐渐汇合成新的哲学视野,并思考生活于其中的当代。人面对的就是自我,想摆脱的也是自我,“自我”上升为一种真正的哲学意识。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自身发展内外环境储备的素质能力,力求体现出现代性与当代性,对各种不确定的、偶然的或无序的联系的敏感与关注,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带着研究思维上课,使教学呈现实证型和思辩型两大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知的开拓、思的深沉。在大学体育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理论梳理与教学实践结合,整合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指导今后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正常学习行动中研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对象进行观察、交流,不断调整措施,通过分析归纳,提炼升华,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认知、精神心理状态、素质能力等的相关性研究,建构地方师范院校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文献分析法:搜集、鉴别、整理有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思考,形成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规律性的认知,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
  1.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2005年以来全日制在校一年级、二年级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有11个师范专业,13个非师范专业,10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6个学科门类。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多元目标体系
  当代人的存在样态与行为方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体育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是全日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简而之:“重实践,强能力”,“就业至上”。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大学生必须制定出多元的课程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必须依赖科学精神,又必须有实证支撑,也就是既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又必须有人文素养增添体育教师教学魅力。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个极大地挑战。
  1)“健康第一”教学目标。大学体育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属于基础普修课。自1999年成为本科院校以来,黄冈师范培养方案计划里有4个学期,8个学分,可见,大学体育课程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但是我国地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复杂因素长期形成的。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人际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健康的身心是物质基础,是生命之本。这里的“健康”是广义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人际健康。
  地方性师范学院培养的师范生质量关系到地方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区域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康的生命质量。尤其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回到农村,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战线的骨干,成为建设新家园的生力军,成为新农村的生产力,致力于改善新农村的幸福状态。步入新农村的大学生发展是多元的,因此健康意识也应是多元的、广义的,外延拓展与内涵并重。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要想真正达到“健康第一”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2)均衡发展教学目标。中国现阶段教育内部各类各方面的发展总是以失衡偏多,均衡居少。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定位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的均衡。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要均衡实施,促进从身体体验、情感体验到理论认知水平的提高,即在人文关怀下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所在。就社会现实性而言,分离、孤独以及失落,这些个体的独特心理体验,丰富个性、强烈自我意识的体现,使大学体育教师必须均衡实施教学,提供扬弃“孤独状态”的现实条件,实现对个体独立意识的净化。现实情况是,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学校体育教育不尽如人意,造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质弱、体育意识淡薄。就现实自然环境的恶化而言,自然灾害频发,突发事件增多,个体人都必须有一定的体力、肌力、体能等作为应急反应的本能。
  运动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越的存在。作为大学生应不断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的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体育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尤其重要,充分发展团队协作性及其社会性。
  3)终身学习教学目标。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成为世界各国在所有层次上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大学生组成的多样性多元性以及种种“教育危机”,使终身教育的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终身教育从更深更高的意义上注重了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贯穿在整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终身学习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其核心原则是学习机会在个人一生中的可获得性和建立于广泛基础上的开放性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为了与世界接轨,为了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基于终身学习地方师范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战略一致,主题是培养新型农村师资,为地方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未来的不可知性要求必须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强了体育教师控制下的非指导性自主学习环节。
  终身学习观念要落实于个人的一生中,除了进行基本的学习需要的满足外,更重要的是须有对“学习”的持久的狂热,能长久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从学习本身获得对人性意义追求的满足感和美感,即学习观,这才是最关键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和生活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多元体系
  多元目标的教学实施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一般由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构成。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更加人性化,提高实用性、趣味性、灵活性。
  经过高考高强度压力之后,学生需要一定阶段的放松以及适应大学生活。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教学管理条件的限制,一年级第一学期按原始班级授课,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授课内容相对统一,主要是国家标准的体质测试和杨氏24式简化太极拳。第2~4学期根据个人喜好,网上选课,建立网络教学管理。大学体育课程时段,根据教学院系总人数安排体育教师以及运动项目,一般都有10个左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性及人权,自选运动项目开展教学。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运动实践以及人文关怀紧密结合。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师的特长优势,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的特质进行不拘一格、灵活的教学。球类选项中有个别爱好者可以重点训练,找机会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武术类优秀学生可选送参加省级比赛。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一般备受女大学生喜爱,在教学时就要考虑、研究女大学生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需求,对“减肥”意识需要拨乱反正,正确引导,而对追求形体美的需要可以充分满足。健美操选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理论和技术实践以及人文关怀三方面建构。首先从人文关怀入手,例如,关注天气变化,运动出汗后防止感冒。不爱运动的大学生们轻视体育课,就必须通过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人文关怀来感化,越低调越通俗易懂,学生越易接受,做到情感互动。同时,用相关理论武装头脑,转换意识理念,建立大学生健美与形体塑造的科学体系。健美操教学涉及的教学元素广泛、时尚、有趣,紧跟时代流行步伐,大学生喜闻乐见。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从根本上看,个体的需要取决于其对于增强和完善社会的整体性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活动和发展的能力。李静波认为:现在的局面矛盾化了,如何完善以及增强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权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社会学的互动理论,从大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看,大学体育从以前的小班教学(20人以下)发展到现在的大班教学(40人以上),从过去教学中过于强调形式的统一性、主导性发展到多样性。理想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与现实大学生需求协调整合,达到共识。这也印证了萨特价值观的核心:人的目的性或选择,选择的绝对性与时期的相对性,同时尊重人的行动社会性,人的感受非知识性,人的行动和感受历史联系等特征。针对新农村人才特点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功能作用及保健服务,如:球类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蹴球等,教学除了基本技术外重点是分组教学比赛;武术类包括长拳、跆拳道、散打、太极剑、传统养生(五禽戏)等,是集体操练与两人对练并重;体操类包括体育舞蹈两人一组练习,排舞、健美操先集体后分组。以健美操选项课为例,教学建立学习小组模式,一开始就分小组,大学生们自愿组队,3~8人一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去管理并分组辅助教学、练习,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克服“孤独状态”,强化“集体意识”,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性,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我效能,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培育同学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法、学法和考法有机整合。认识本身是通过模式化的过程来体现或形成那种影响与支配人的力量。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的能动作用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健美操选项课程教学过程的建构是系统模式,包括基础技术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能力培养等整体设计。通过教学任务的控制,实际操作过程的锻炼,技能机能心智内化,从微观内源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整个学期的教学方法体系分3节台阶,即台阶模式,基础技术技能身体素质部分、团体编排部分和考试部分,三者环环相扣,承前启后。考试内容是自编3分钟健美操,编排考试以小组形式,统一服装,技术动作形式内容、音乐都自选,小组整体设计,不拘一格,突出健美操特点。3周的时间给学生编排,1周熟练提高,1周考试。在团队编排环节,就是给时间空间由同学们自学自练、自己管理协调合作,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挖掘潜能,从中学到找到学习的方式方法。
  课程教学手段越切近日常实践,越具有实用应用性,影响也越长远。当代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更需要大学生开拓视野与人脉空间,通过网络视频或学友间的交流等学习形式进行编排。结果教学效果很好,每个教学时段都有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大学生彼此之间都产生了竞争意识、表现欲望,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施展,同学间交流了感情,学会了配合,并从中体验到了快乐。直观体验,它来自人自己的参与、心灵领域,体会了、感受了、享受了,从而也认识了。
  运动快乐的体验,运动意识的建立,运动习惯的形成。学习和变化的动力源于生命自身的自我实现倾向,这一机体倾向能朝着所有不同的潜能发展的方向流动。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着体育的本质功能及社会功能,同时还有发展人际功能。以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为例,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认为:给时间空间,由学生自我锻炼,然后集中汇报,自我促进的心理锻炼过程形成了,比单纯的一贯到底、学什么考什么的教师教学,效果好得多,即非指导性教学,于是大学生就有了自我提升的体验。结果大大超出了预计。
  大学体育选项课程渗透了真正的哲学意识:在观念上有了物与心,手段与目的,当下与未来,必然与自由,义务与责任的转化。这种意识珍视过程的本身,正是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
  3 结束语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质弱,根据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学校注重培养“重实践,强能力”,“就业之上”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大学生,依托学校现实发展条件,采用网络教学管理,即网上“双选”。结合大学体育教学的特色及功能作用,树立“健康第一、均衡发展、终身学习”等教学多元目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教师所长,用前沿理论、科学研究的成果武装头脑,以及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增添教学魅力与亲和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集体与分组结合,应用时尚魅力元素,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教法、学法与考法有机整合,台阶模式,指导性与非指导性相结合,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渗透的深度广度等关键环节,给时间空间让大学生自学自练、自我管理、团队协作,充分发挥自我效能,挖掘潜能,即造就新型人才。这样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体系中充分渗透了哲学意识,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一     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那时整天和伙伴们在一起玩儿,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可爱的村子。   快要到上学的年龄时,我们一群孩子便都上了村里新开的幼儿班。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姓张,她每天都教我们识字或唱歌跳舞,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她对我特别好,总是在别的小朋友面前表扬我,这让我对她有了强烈的好感。由于初次被约束,大家都有一种不自由的感觉,想玩的心总也收不回来。可是我却强迫自己不
当我和她踏上去小兴安岭的列车时,心情都是无尽的凄凉。在这之前,我们已走到了离婚的边缘,不是哪一方有外遇或感情的破裂,只是结婚5年来的琐碎与平淡将那份激情消磨殆尽。我们都是理智的人,后来她提出去旅游吧,按当初婚前走过的路线。我知道这是我们最后的契机,也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同行。    在小兴安岭相识相知,一直走进婚姻的殿堂,旧地重游,一山一树都仿佛记载着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们的目的地是某森林公园,当初我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移动终端为辅助手段开展教学,为教育教学带了新的变革。基于“SPSS应用入门”课程的移动教学实践,以“超星学习通”作为教学平台,从移动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分析验证了移动混合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通过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移动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教师的引导效能、互动活动的促学效果、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和移动学习支持度,是影响移动
【摘 要】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借助量化分析工具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提出一种新的量化分析工具N-TBAS,并将其应用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部级优课”——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受人尊重的奥秘》进行测试。事实证明,N-TBAS细化了分析类目,可操作性强。其次,结合N-TBAS变量的归类与统计结果,从“师生行为率”“师生语言率”“
池是我大学时的舍友,当年我们也曾有过好到共穿一条裤子的美好时光,毕业的时候,大家彼此留言,说,苟富贵,勿相忘。池那时留校做了行政,但依然有掩不住的文人清高,说无论如何,几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他都不会让大家失望,变得世俗不堪。我们也都信誓旦旦地相互表示,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这份四年大学的友情,都不会因此退了颜色,或者抹上功利的脂粉。  一年后因为出差,路过母校,无意中瞥见门口那些冲天的法桐时,那些一块喝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服务供给,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转化观念,更多地以“顾客需求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了寻求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基于在读研究生视角,通过会聚式深度访谈确定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基于IPA分析方法,同时考虑顾客对各质量属性的重要度感知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各质量属性上的感知绩效,对相关质量属性进行识别与分类,从而确定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的优先权,并给出相应
[作者简介]张澜(1996—),女,浙江舟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通讯作者]余斌(1971—),男,浙江宁波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教师发展中心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更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的核心组织力量。研究以C9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为样本,借助组织要素理论框架进行考察,致力于探讨一流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对青年教师教学能
[摘要]以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该报告加以解读,分析其3大主要内容(加速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阻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挑战、未来5年影响高等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兴技术)的具体含义、在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及与高等教育领域结合的案例,并通过比较近5年报告预测的新兴技术,分析得出高等教育领域新兴技术发展的趋势,据此提出未来高校信息化的相应对策,以
摘 要 意图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问题症结,基于信息熵理论中对于事件不确定性概率的探讨,提出将该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情况联系起来,形成讨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进程优化的深入思考。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问题的6种情况中信息量和信息熵的分析,得出横向分析下实际情境标准差中从高到低依次是:资料被首发>准备不足>技术认知>意志下降>资料丢失>心理趋向,“资料被首发”问题的意见相异程度最大
摘要 针对高等院校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结出河北省文科生的就业现状,着重分析指出河北省的经济、地域、产业特点,并进一步分析高校文科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从政府、高校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给出破解高校文科生就业困境的有效对策,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破解高校文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 高等院校;文科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