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看冯唐,竟是因为下面一段评语。
“冯唐完全是一个野孩子,一身非法的才情。七十年代人的经验因为冯唐的书写重新变得神奇,当然,你就算不是作者的同代人,也能看出这是具有真正意义上欢乐、自由和战斗精神的精力充沛的文字。最崇高和最庸俗的,最雅和最俗的,最高调和最不高调的,都在冯唐的文字里狂欢。”
才情非法?这是怎样的一种程度?“一个恃才自傲的狂人,和一些为他的自恋推波助澜的人”我的脑中曾冒出这样的形象群,于是,有些抵触,也有些好奇。
然而,在看罢《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这“北京三部曲”之后,不得不感慨,一个狂人,能在各种挑剔的文艺青年中盛开不败数十年,绝对有他的道理。
其实又何止文艺青年,连李银河这资深一辈,面对冯唐,也不淡定,“狂笑,会引发我的哮喘,但还是忍不住涉险去看冯唐的书,忍不住笑。‘没有心脏,我还可以思念你,没有下体,我还可以燃烧你’,他有很多这般可以媲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经典妙句”。
有道是“冯唐易老”,于是他心心念念记着要写最牛B的文字,“做千古文章,用文字打败时间”。你可以说他自恋,却不能否认他的文字已臻化境。
随着《三十六大》、《天下卵》在新年伊始陆续推出,十余年,已十余部作品,可当记者踏进他的书房,他却没有用打败时间的利器开门见山,他竟说:“我很老实,情商很低,真人不过如此。”
“金线?不就是一句大实话吗”
“2012年之前,罗永浩常说我是著名的滥好人,从不得罪人,直到看不下去了,才写了金线。”
金线,他是这么坦率地说给韩寒听的:“我不喜欢你写的东西,小说没入门,短文小聪明而已。你的文章,我认为和文学没关系。文学的标准很难量化,但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洞若观火。”
于是,他有了“冯金线”这么一个前无古人的江湖名号,那时韩方大战如火如荼,虽说方老师和纣王差着等级,但仍有好事者说冯唐在“助纣为虐”。
老实的冯唐说:“太可笑了,这哪叫啥论啊,就是大实话,做任何事都有个标准,并不是这个事情不好说,就没有标准,很多事情不好说,但是你能感到什么是垃圾,什么是够线,什么是超线。”
只是,令冯唐不解的是,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啦,难道他平时都生活在真空中吗?这么一个大常识,大家怎么会争成这样?
原本坐得好好的,激动时,他一个跳跃,双腿盘在了椅子上,他讲:“我没有说我要拿着金线去杀谁?我只是在按自己的原则做罢了。金线之下,尽量少看,否则在不知不觉中坏了自己的审美品位,金线之上,没有明确的高低贵贱,万紫千红,各花入各眼吧。” 他不经意间配了句京腔国骂,说自己以后开个金线课得了。
表达的内容要能冲击愚昧狭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探寻人性的各种幽微之火,表达的形式要能陈言务去,挑战语言表达能力和效率的极限。这是冯唐给金线的简明版定义。
不过,他的老实,也在于对文不对人,他说自己和韩寒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朋友都说,韩寒是个不错的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气。但他认为可怕的是,韩寒“神话”对年轻人的影响,“他毕竟靠文字成名,将他捧为当代鲁迅,让这个本就浮躁的社会觉得,不用过分认真读书,也可能下笔有如神助,也可能有捷径,那对这个世界太误导了”。
也许,他的真意是,不该建立或保护一个神像,应对质疑尊重,对写作敬畏。
“自恋?这是一个超级伪命题”
有人会说,提出“金线”是冯唐在臭显摆自己水平高,读书多,品位不俗,是自恋。
可冯唐也确有自恋的本钱。传说中,他从来没有考过第二,托福满分,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写东西如拧开水龙头接自来水般自然,他在协和读完妇科肿瘤学的博士,一个转身又投奔美国搞定了名校的MBA,回国后在竞争惨烈、据说淘汰率达到50%-60%的麦肯锡公司快速做到合伙人,他有四合院,还玩儿古器物。如上所列,已令众多屌丝可望而不可及。更为气人的是,他还长得很帅,一米八几的个头不说,作为一名年过四十的男性,通过目测,居然看不出有什么肚腩。
所以,他的出版商真是聪明,居然用他一张胡子拉碴的熟男照作为新书封面,不知又俘获了多少女粉丝的心。冯唐笑言:“那是出版社的阴谋。”
他认为自恋是超级伪命题,他说自己天生有些“脱离”,会带点距离地看一个人,包括自己,而自己的表现,也只是一种实在状态。当年走出托福考场,他就跟同学打赌,“我考满分你信不信”,他的同学骂他“神经病”,结果,同学赌输了,这算是自恋。可假设他走出考场,腼腆地说自己考得一般,结果却是满分,又会被骂虚伪。总之两种方法都欠抽。
“所以说,人性里面有怪的地方,实事求是就好了。我从来没有说我是音乐天才,或者体育天才,但是我小说确实比一般人读得多,我写字的灵气确实比大多数人要强,这些是实际情况,如果你真是某些方面强,又为什么要避讳呢?”
冯唐总把“我经历、我理解、我表达”挂在嘴边,憋在书房无中生有,不是他想要的状态。写作之外的工作和生活是他的源头活水。
“我现在正事儿是做医院的投资管理。”绕了一圈又回到医疗界,他用“一语成谶”来形容自己,当初,因为母亲一句“我们老了都会生病的”,他选择学医,八年医科,见到太多对于死亡的无助,以及医生“穷到陋”的生活,他弃医从商,又因母亲一句“学了这么多年不干这个,我们以后怎么办?”他用“开医院呗”哄了老太太,没想到,还真的转了回来。“现在手头上有几家在建的医院,有几家运营的,我在想能不能弄十个协和出来。”
也许他做医院管理,比当医生能让更多人受益,更出效率。但读者也许会问,“还有时间写作吗?是做出十个协和好?还是用文字打败时间好呢?” 有句老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他说自己就这样摔摔打打往前走,“几年的专栏收集一下,能成集子,而小说,则是先写故事线,有时间就扩一点,再有时间再扩一点。我的问题确实是,给我更多时间,我有更多想写的”。
的确,对于冯唐来说,一跺脚,舍下一切去写,能不能该不该,很难定。
“荷尔蒙?情色也可以写得干净”
很多人想把三部曲中的男主人公当成他自己,不管是中纺路上那所朝阳区最好的中学,还是协和医科大学里那名语言精怪的妇科学生,都有很强的冯唐烙印。“其实是我观察到的各种人的集合,有我的痕迹,但我没有主人公那么找抽。”冯唐回应。
不管怎样,一口气读来,那牛B哄哄的青春仿佛被医学院的福尔马林浸染,如此,令作品也得到防腐的效果。
只是青春过后,他没有干涸,最近的这本《三十六大》讲人生观、世界观,因为这本他自称“莫名其妙在四十岁上下出版的教育晚辈的书”,读者封他“青年导师”。《天下卵》是中短篇小说集,里面有好些冯唐想继续扩的故事线,比如《垂杨柳》和《不叫》。
不过,他想用来“垫棺材”的作品,则是尚不能在内地出版的《不二》,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此书太黄,其实,即便我们已经见到的那些,已然满纸都有“坚挺”和“肿胀”,当然,肿胀的可以是内心,坚挺的也未必只有下半身。
关于书中充斥的荷尔蒙,冯唐说道:“涉及性,因为从小是在那种好奇中成长的,此外,我念了八年医科,还是妇科,基于熟悉,不是刻意。世界像一棵倒长的树,人就是抓着一个枝桠向上走,你不可能抓去太多。”
他经常将“肉、金、不二”并称,觉得前者体现的肉体欢乐精神很好,“只是《肉蒲团》有太多被扭曲的佛教训诫,太肉欲,没有书生气,而《金瓶梅》更像是社会学的文本,《不二》是非常干净的‘黄书’,我想表达的是正经有个馆子,大家吃一顿的感觉,而他们更像吃点路边摊就算了。即便有硬伤,从明末到现在,也很少有这样的情色小说,所以我有信心,一两百年后,仍有人会看《不二》”。
情色小说的精髓应该是好色而不淫,悱怨而不伤。即使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将情色写出诗意,比如:“我想,这时候,如果我伸出食指去接触她的指尖,就会看见闪电;如果吐一口唾沫,地上就会长出七色花;如果横刀立马,就地野合,她会怀上孔子。”
也许,你想说,他更像个诗人。
“柴静?我连她的手都没有碰过”
“春林渐盛/春水初生/春风十里,不如你”这是冯唐的一首诗。这个“你”不知又击中了多少女生的心脏。
拉拉的一段话,大抵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女性读者的心意,“妇女们想坐在冯唐的目光里面,其实是因为他活得够累,因为他每摸一个姑娘的手,都要写好几首诗才能平静,每上一个姑娘的床,都要半辈子才能释怀。而每一个让冯唐贼惦记的姑娘虽然无辜却又幸运,因为她们自己看不到的青涩妩媚和碧桃色风情都被冯唐深深地收藏在眼睛里、隽刻在身体里。所以,每一个女读者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冯唐在记忆深处隽刻自己无知无觉流淌过的浑然性感和懵懂风情 ”。
很多有着一颗八卦之心的人都想问,冯唐的那个“你”是谁。他的好友高晓松帮他吆喝:“文艺女青年,别放过这个新晋钻石王老五。”另一个传言响起:“亲们,别想了,他是为了柴静离婚的。”几个月后,又被爆出,“柴静结婚了,新郎不是他”。
他发了这么一条微博“谣言止于事实,一下午,收到各种短信和微信,有人说,‘女神’终于没落到‘流氓金线’手里……我说:‘我已经渐渐习惯了从流泪嫉妒到含笑祝福,何况是柴妹妹。’”
面对记者,冯唐非常不八卦地表示,对于柴老师的个人问题以及近期的所谓砍柴运动不想发表评论。但对终于撇清的过时绯闻,他还是说了几句,“我连柴老师的手也没摸过,现在你们也看到了,绯闻是假的。其实,我当时问过她,要不要辟谣,按柴老师的话说,她连辟谣的兴趣和时间都没有”。
女粉丝可能舒了一口气,不过,冯唐还有如下自白:“很多事情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果我是女生,肯定不会喜欢冯唐,他超没时间,怎么照顾人?他心中想去再建十个协和,还想写《垂杨柳》,想把《安阳》扩成长篇,自恋也好,比较独也好,确实手上有这么多想做的事情,让他对你整天关心怜爱,不太靠谱,如果吃了一个糖衣,发现之后都是炮弹,都是毒药,那女生图什么呢?他没有书中浪漫。”
冯唐说自己是一个苦修的人,曾经在麦肯锡一周工作80个小时的强度下,他还能坚持写文章就可见一斑。顺着这个话题,他还是提到了柴静,“我的朋友胡赳赳、宁财神、柴静,都是从屌丝过来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甘于寂寞地看书、学习、思考、做事,才有了现在的成绩”。既然连捷径都没有,也就不要在八卦的狂欢中浪费时间了。
“文字英雄?我相信冯唐的文字五百年后必有人读”
冯唐曾说自己的血液里有老妈替他打下的精湛幼功,有三千卷的经史和江湖。他从八九岁开始,持续到今天,一直在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阅读。在现在越来越没有时间的状态下,他仍坚持,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他说即使天才也有成功的概率,而自己不是不读书不用功就能下笔的人。现在的所得,都是苦出来的。
记者问他,对文章的字词句段是否仔细推敲时,他说基本上“流出来”,因为读的书在里面沉着,早已形成内在的韵律感。
路金波曾拿他和莫言比较,“莫言是地上长出来的,好结实。冯唐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想他能飞得很远”。而冯唐则做了更实在的对比:“莫言老师的作品,通过翻译可能加分,而我的则会减分,文字有太强的属地性,我对语言下的工夫,只有通过白纸黑字,才能原汁原味地体会它给你带来的快感。”冯唐心中的文字英雄是王小波、王朔和阿城。
“如果冷静地,用一个批判的精神看自己过去的作品呢?”冯唐如是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不认为北京三部曲和《不二》搁在那些人面前不可比。大家都是干一个手艺的,我会清晰理解,他们哪里笔涩了,哪里一定写得特别爽,哪里写得苦。北京三部曲,写了15岁少年成长为30岁青年的故事,之前的汉语作品中没有,我想比这个写得好,也需要费点劲,时间、地点、人物,这些要素不是那么容易凑齐的。”
上面一席话,可能确实有些自恋,记者想到米开朗基罗传记中提到的,画壁画的时候突然泪流满面,艺术家说,“当我理解到壁画应该怎么做,我的画笔理解我心情的时候,我已经快要死了”。追求极限,但极限到来,也总有伤感,可冯唐说,有些东西不能停下来,他还在探索中文的极限,也有信心,冯唐的文字五百年后必有人读。
十个协和也好,中文极限也罢,冯唐又自语“也许都是妄念”。
“冯唐完全是一个野孩子,一身非法的才情。七十年代人的经验因为冯唐的书写重新变得神奇,当然,你就算不是作者的同代人,也能看出这是具有真正意义上欢乐、自由和战斗精神的精力充沛的文字。最崇高和最庸俗的,最雅和最俗的,最高调和最不高调的,都在冯唐的文字里狂欢。”
才情非法?这是怎样的一种程度?“一个恃才自傲的狂人,和一些为他的自恋推波助澜的人”我的脑中曾冒出这样的形象群,于是,有些抵触,也有些好奇。
然而,在看罢《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这“北京三部曲”之后,不得不感慨,一个狂人,能在各种挑剔的文艺青年中盛开不败数十年,绝对有他的道理。
其实又何止文艺青年,连李银河这资深一辈,面对冯唐,也不淡定,“狂笑,会引发我的哮喘,但还是忍不住涉险去看冯唐的书,忍不住笑。‘没有心脏,我还可以思念你,没有下体,我还可以燃烧你’,他有很多这般可以媲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经典妙句”。
有道是“冯唐易老”,于是他心心念念记着要写最牛B的文字,“做千古文章,用文字打败时间”。你可以说他自恋,却不能否认他的文字已臻化境。
随着《三十六大》、《天下卵》在新年伊始陆续推出,十余年,已十余部作品,可当记者踏进他的书房,他却没有用打败时间的利器开门见山,他竟说:“我很老实,情商很低,真人不过如此。”
“金线?不就是一句大实话吗”
“2012年之前,罗永浩常说我是著名的滥好人,从不得罪人,直到看不下去了,才写了金线。”
金线,他是这么坦率地说给韩寒听的:“我不喜欢你写的东西,小说没入门,短文小聪明而已。你的文章,我认为和文学没关系。文学的标准很难量化,但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洞若观火。”
于是,他有了“冯金线”这么一个前无古人的江湖名号,那时韩方大战如火如荼,虽说方老师和纣王差着等级,但仍有好事者说冯唐在“助纣为虐”。
老实的冯唐说:“太可笑了,这哪叫啥论啊,就是大实话,做任何事都有个标准,并不是这个事情不好说,就没有标准,很多事情不好说,但是你能感到什么是垃圾,什么是够线,什么是超线。”
只是,令冯唐不解的是,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啦,难道他平时都生活在真空中吗?这么一个大常识,大家怎么会争成这样?
原本坐得好好的,激动时,他一个跳跃,双腿盘在了椅子上,他讲:“我没有说我要拿着金线去杀谁?我只是在按自己的原则做罢了。金线之下,尽量少看,否则在不知不觉中坏了自己的审美品位,金线之上,没有明确的高低贵贱,万紫千红,各花入各眼吧。” 他不经意间配了句京腔国骂,说自己以后开个金线课得了。
表达的内容要能冲击愚昧狭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探寻人性的各种幽微之火,表达的形式要能陈言务去,挑战语言表达能力和效率的极限。这是冯唐给金线的简明版定义。
不过,他的老实,也在于对文不对人,他说自己和韩寒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朋友都说,韩寒是个不错的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气。但他认为可怕的是,韩寒“神话”对年轻人的影响,“他毕竟靠文字成名,将他捧为当代鲁迅,让这个本就浮躁的社会觉得,不用过分认真读书,也可能下笔有如神助,也可能有捷径,那对这个世界太误导了”。
也许,他的真意是,不该建立或保护一个神像,应对质疑尊重,对写作敬畏。
“自恋?这是一个超级伪命题”
有人会说,提出“金线”是冯唐在臭显摆自己水平高,读书多,品位不俗,是自恋。
可冯唐也确有自恋的本钱。传说中,他从来没有考过第二,托福满分,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写东西如拧开水龙头接自来水般自然,他在协和读完妇科肿瘤学的博士,一个转身又投奔美国搞定了名校的MBA,回国后在竞争惨烈、据说淘汰率达到50%-60%的麦肯锡公司快速做到合伙人,他有四合院,还玩儿古器物。如上所列,已令众多屌丝可望而不可及。更为气人的是,他还长得很帅,一米八几的个头不说,作为一名年过四十的男性,通过目测,居然看不出有什么肚腩。
所以,他的出版商真是聪明,居然用他一张胡子拉碴的熟男照作为新书封面,不知又俘获了多少女粉丝的心。冯唐笑言:“那是出版社的阴谋。”
他认为自恋是超级伪命题,他说自己天生有些“脱离”,会带点距离地看一个人,包括自己,而自己的表现,也只是一种实在状态。当年走出托福考场,他就跟同学打赌,“我考满分你信不信”,他的同学骂他“神经病”,结果,同学赌输了,这算是自恋。可假设他走出考场,腼腆地说自己考得一般,结果却是满分,又会被骂虚伪。总之两种方法都欠抽。
“所以说,人性里面有怪的地方,实事求是就好了。我从来没有说我是音乐天才,或者体育天才,但是我小说确实比一般人读得多,我写字的灵气确实比大多数人要强,这些是实际情况,如果你真是某些方面强,又为什么要避讳呢?”
冯唐总把“我经历、我理解、我表达”挂在嘴边,憋在书房无中生有,不是他想要的状态。写作之外的工作和生活是他的源头活水。
“我现在正事儿是做医院的投资管理。”绕了一圈又回到医疗界,他用“一语成谶”来形容自己,当初,因为母亲一句“我们老了都会生病的”,他选择学医,八年医科,见到太多对于死亡的无助,以及医生“穷到陋”的生活,他弃医从商,又因母亲一句“学了这么多年不干这个,我们以后怎么办?”他用“开医院呗”哄了老太太,没想到,还真的转了回来。“现在手头上有几家在建的医院,有几家运营的,我在想能不能弄十个协和出来。”
也许他做医院管理,比当医生能让更多人受益,更出效率。但读者也许会问,“还有时间写作吗?是做出十个协和好?还是用文字打败时间好呢?” 有句老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他说自己就这样摔摔打打往前走,“几年的专栏收集一下,能成集子,而小说,则是先写故事线,有时间就扩一点,再有时间再扩一点。我的问题确实是,给我更多时间,我有更多想写的”。
的确,对于冯唐来说,一跺脚,舍下一切去写,能不能该不该,很难定。
“荷尔蒙?情色也可以写得干净”
很多人想把三部曲中的男主人公当成他自己,不管是中纺路上那所朝阳区最好的中学,还是协和医科大学里那名语言精怪的妇科学生,都有很强的冯唐烙印。“其实是我观察到的各种人的集合,有我的痕迹,但我没有主人公那么找抽。”冯唐回应。
不管怎样,一口气读来,那牛B哄哄的青春仿佛被医学院的福尔马林浸染,如此,令作品也得到防腐的效果。
只是青春过后,他没有干涸,最近的这本《三十六大》讲人生观、世界观,因为这本他自称“莫名其妙在四十岁上下出版的教育晚辈的书”,读者封他“青年导师”。《天下卵》是中短篇小说集,里面有好些冯唐想继续扩的故事线,比如《垂杨柳》和《不叫》。
不过,他想用来“垫棺材”的作品,则是尚不能在内地出版的《不二》,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此书太黄,其实,即便我们已经见到的那些,已然满纸都有“坚挺”和“肿胀”,当然,肿胀的可以是内心,坚挺的也未必只有下半身。
关于书中充斥的荷尔蒙,冯唐说道:“涉及性,因为从小是在那种好奇中成长的,此外,我念了八年医科,还是妇科,基于熟悉,不是刻意。世界像一棵倒长的树,人就是抓着一个枝桠向上走,你不可能抓去太多。”
他经常将“肉、金、不二”并称,觉得前者体现的肉体欢乐精神很好,“只是《肉蒲团》有太多被扭曲的佛教训诫,太肉欲,没有书生气,而《金瓶梅》更像是社会学的文本,《不二》是非常干净的‘黄书’,我想表达的是正经有个馆子,大家吃一顿的感觉,而他们更像吃点路边摊就算了。即便有硬伤,从明末到现在,也很少有这样的情色小说,所以我有信心,一两百年后,仍有人会看《不二》”。
情色小说的精髓应该是好色而不淫,悱怨而不伤。即使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将情色写出诗意,比如:“我想,这时候,如果我伸出食指去接触她的指尖,就会看见闪电;如果吐一口唾沫,地上就会长出七色花;如果横刀立马,就地野合,她会怀上孔子。”
也许,你想说,他更像个诗人。
“柴静?我连她的手都没有碰过”
“春林渐盛/春水初生/春风十里,不如你”这是冯唐的一首诗。这个“你”不知又击中了多少女生的心脏。
拉拉的一段话,大抵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女性读者的心意,“妇女们想坐在冯唐的目光里面,其实是因为他活得够累,因为他每摸一个姑娘的手,都要写好几首诗才能平静,每上一个姑娘的床,都要半辈子才能释怀。而每一个让冯唐贼惦记的姑娘虽然无辜却又幸运,因为她们自己看不到的青涩妩媚和碧桃色风情都被冯唐深深地收藏在眼睛里、隽刻在身体里。所以,每一个女读者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冯唐在记忆深处隽刻自己无知无觉流淌过的浑然性感和懵懂风情 ”。
很多有着一颗八卦之心的人都想问,冯唐的那个“你”是谁。他的好友高晓松帮他吆喝:“文艺女青年,别放过这个新晋钻石王老五。”另一个传言响起:“亲们,别想了,他是为了柴静离婚的。”几个月后,又被爆出,“柴静结婚了,新郎不是他”。
他发了这么一条微博“谣言止于事实,一下午,收到各种短信和微信,有人说,‘女神’终于没落到‘流氓金线’手里……我说:‘我已经渐渐习惯了从流泪嫉妒到含笑祝福,何况是柴妹妹。’”
面对记者,冯唐非常不八卦地表示,对于柴老师的个人问题以及近期的所谓砍柴运动不想发表评论。但对终于撇清的过时绯闻,他还是说了几句,“我连柴老师的手也没摸过,现在你们也看到了,绯闻是假的。其实,我当时问过她,要不要辟谣,按柴老师的话说,她连辟谣的兴趣和时间都没有”。
女粉丝可能舒了一口气,不过,冯唐还有如下自白:“很多事情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果我是女生,肯定不会喜欢冯唐,他超没时间,怎么照顾人?他心中想去再建十个协和,还想写《垂杨柳》,想把《安阳》扩成长篇,自恋也好,比较独也好,确实手上有这么多想做的事情,让他对你整天关心怜爱,不太靠谱,如果吃了一个糖衣,发现之后都是炮弹,都是毒药,那女生图什么呢?他没有书中浪漫。”
冯唐说自己是一个苦修的人,曾经在麦肯锡一周工作80个小时的强度下,他还能坚持写文章就可见一斑。顺着这个话题,他还是提到了柴静,“我的朋友胡赳赳、宁财神、柴静,都是从屌丝过来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甘于寂寞地看书、学习、思考、做事,才有了现在的成绩”。既然连捷径都没有,也就不要在八卦的狂欢中浪费时间了。
“文字英雄?我相信冯唐的文字五百年后必有人读”
冯唐曾说自己的血液里有老妈替他打下的精湛幼功,有三千卷的经史和江湖。他从八九岁开始,持续到今天,一直在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阅读。在现在越来越没有时间的状态下,他仍坚持,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他说即使天才也有成功的概率,而自己不是不读书不用功就能下笔的人。现在的所得,都是苦出来的。
记者问他,对文章的字词句段是否仔细推敲时,他说基本上“流出来”,因为读的书在里面沉着,早已形成内在的韵律感。
路金波曾拿他和莫言比较,“莫言是地上长出来的,好结实。冯唐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想他能飞得很远”。而冯唐则做了更实在的对比:“莫言老师的作品,通过翻译可能加分,而我的则会减分,文字有太强的属地性,我对语言下的工夫,只有通过白纸黑字,才能原汁原味地体会它给你带来的快感。”冯唐心中的文字英雄是王小波、王朔和阿城。
“如果冷静地,用一个批判的精神看自己过去的作品呢?”冯唐如是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不认为北京三部曲和《不二》搁在那些人面前不可比。大家都是干一个手艺的,我会清晰理解,他们哪里笔涩了,哪里一定写得特别爽,哪里写得苦。北京三部曲,写了15岁少年成长为30岁青年的故事,之前的汉语作品中没有,我想比这个写得好,也需要费点劲,时间、地点、人物,这些要素不是那么容易凑齐的。”
上面一席话,可能确实有些自恋,记者想到米开朗基罗传记中提到的,画壁画的时候突然泪流满面,艺术家说,“当我理解到壁画应该怎么做,我的画笔理解我心情的时候,我已经快要死了”。追求极限,但极限到来,也总有伤感,可冯唐说,有些东西不能停下来,他还在探索中文的极限,也有信心,冯唐的文字五百年后必有人读。
十个协和也好,中文极限也罢,冯唐又自语“也许都是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