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疾病与文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与文学,乍看似乎是不怎么相干的字眼。可由于近日的流感,导致许多同学身体不适。人在生病的时候是脆弱的,同学们都加倍思念起远在家乡的父母,并把这种情感诉之于笔端,就出现了不少以思家为主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真实自然,而且感人至深,这不禁让人思考疾病与文学的关系。
  曾被选入教材的经典散文《我与地坛》被大多数同学喜欢。史铁生是得了腿疾的,上天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忽地让他残废了双腿。他曾想过要自杀,但他终于活了下来。史铁生是因为残疾后看了很多书,而后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中这样评价史铁生:“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史铁生对于疾病的亲历体验、独到感悟以及对荒诞和宿命的抗争,使他的作品具备了浓重的哲理意味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吸引和震撼着无数读者的思想和灵魂。
  唐代杜甫晚年更是疾病缠身,杜甫晚年屡屡在诗歌中谈及自己的肺病,“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气”。他在临终前一年写的“右臂偏枯关耳聋”“老年花似雾中看”等句中,可以看出他又罹患耳疾、眼疾。他虽然百病缠身,但仍以“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状态,位卑不敢忘忧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时关心人民的疾苦,关注着国家的命运。通过这些体现疾病的诗句,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个伟大诗人心怀天下的精神高度。
  外国作家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体弱多病,养成了阴郁多愁、孤僻脆弱的性格,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皆是他深藏于骨的东西。作品的主人公皆为变形的、变态的孤独者。从《变形记》里的格里高乐到《城堡》里没名没姓的K都是病态的、变态的人物,是作者的影子。除此之外,海伦凯勒天生失明,大诗人拜伦是跛足,博尔赫斯也是长期身体孱弱并患有眼疾……长期疾病导致这些作家选择文学这一途径来表达情绪,或者说这些疾病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疾病是令人极其悲哀和痛苦的,也总是遭到人们的拒绝。而文学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它又是如何和文学产生了这样的联系?
  疾病似乎成了文学起源之一。人类因为疾病产生生理上的不适,如疼痛、发烧等,甚至导致死亡。而痛苦与死亡正是文学的两大母题。人类起源开始,疾病就如影相随,人类社会一直是和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疾病使人类对命运的把握产生许多困惑、无奈,难以驾驭之感,最后发现文学这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命运的感慨。
  许多人长期的疾病后而选择文学来表达情绪,言说自己的生存体验这也就是疾病和文学的奇妙关系。哲学家尼采甚至说过,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的兴奋剂。
  疾病与文学完美结合后的经典作品,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首先,文学对于部分罹患疾病的作家而言是一种救赎。病患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实质是把长期郁积于心中而常人又无法接受理解的思想进行宣泄的过程,完成对自身的解救。歌德就曾从自我医疗的功用上看待《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健康的人是不会写这些东西的”,他以维特的口吻说到:“挑我生存,选你离去。”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虽以维特的自杀结束,但是作家却在他塑造的人物中不幸结局中得到了自我解脱和自我净化。除此之外,小说家卡夫卡也多次在书信和作品中表露出创作对他的重要医疗作用。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如果不进行文学创作那么他就没有立足之地,甚至丧失了生存下去的权利,如果没有了文学创作,那么他的生活便没有丝毫的幸福可言,他生存也将毫无意义。由此看来,进行文学创作本身就在缓解卡夫卡自身的精神负荷。
  另外,作者把真实的社会病态呈现在广大读者群体面前,期待能引发读者的关注,反省自身,这样对社会痼疾起到最终的救治作用。无论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药》还是《孔乙己》,或是抨击封建礼教的佳作,或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都是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
  还有,卡夫卡的荒诞、病态的小说也起到了同样的疗效。《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最后格里高尔在孤独痛苦饥饿中死去。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实际正是对病态社会的一种写照,引发人们的思考,人性有没有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扭曲,生存的压力有没有摧毁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交流载体,其直接地表达人的意图与想法,而小学阶段正是人们训练语言听说能力的重要阶段,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课堂上如何从哪些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首先,要强化语言积累,提高口语水平。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灵活运用自身的表达水平与丰富经验,面对任何话题做到侃侃而谈,但在学习的课堂上,
期刊
某些虚词能够标示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一般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等。可以通过虚词的标示作用,分析和把握文言句式特点。  接下来,笔者举例分析虚词在文言句式中的标示作用。  (一)判断句  断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元史·许仲平义不苟取》)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①句“者”
期刊
由于幼儿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因而其语言、动作比起小学生来要略逊色一些。幼儿的语言教学就比较困难,如果方法不当,就会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过,幼儿天真烂漫,充满情感,其求知欲特别强,只要教师找对了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就完全可以搞好其语言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好幼儿的语言教学。  一、引导幼儿识字  研究表明,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了。为了让幼儿能够正确地表达、学
期刊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想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提升,帮助他们明确语言内容的运用路径,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明晰妥善的表达方法,注重特定的修辞教学。修辞内容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块内容,一类为语辞,即口头语言;还有一类是文辞,即书面语言。概括来说修辞就是对语辞、文辞进行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是一种言语活动的方式。  一、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修辞内容未能引起重视:初中生在进行语文内
期刊
文本分析:《亡人逸事》是孙犁先生在晚年时期所写的一篇缅怀亡妻的散文,这时距离他的妻子去世已有十二年之久,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我们在品读这篇文章时发现作者文笔看似枯淡无味,实则字字饱含深情,这也是孙犁老先生晚年作品的一大特点:散文重“理”而非“诗”,外枯而中膏,学生由于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局限性,对文中作者隐藏的深情较难深刻体会,需要教师补充知识、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理解作者的
期刊
语文在绍兴的百草园里散步,在乌镇的林家铺边徜徉,在清华的荷花池畔赏月,在济南的小摇篮里吟雪……在文学巨匠的故乡,语文积淀成一个深厚的人文磁场,在这里,凡是有感触的人类,都会产生一次次心灵的悸动,都会生发一声声空灵的独语;在文学名作的背后,语文构筑起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这里,凡是有感情的人类,都会联想到一幅幅精美的画卷,都会吟唱起一首首动人的乐意……  语文从《诗经》中走来,从《论语》中走来,从《
期刊
“尧问舜”篇为《庄子·齐物论》的内篇之十三,内容简略,容易理解,作为第六章列举的第一个寓言故事,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与开放心灵之涵容性的不同。本文主要考证其中“故”“
冷风呼啸,吹动了我的衣角,独自一人站在江边,只看那潮起潮落……傍晚了,夕阳的余晖还是那样恋恋不舍地笼罩着江面。偶尔,岸边的细沙被卷起,在空中,随意地打转着,又落下。闭上
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确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品德养成的课堂教学方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教师为创新而教,学生为创新而学,必将促进学生在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获得整体发展,正所谓不“唯”而有“为”。  一、不唯教案,活用教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也说过:“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
期刊
某大剧院里,《哈姆莱特》正在上演,舞台的布置弥漫着16世纪欧洲皇宫的气息。舞台上,哈姆莱特道:“在我心里,有一种战争使我不能睡着,我觉得我的处境比锁着脚镣的叛变的水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