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吉林市丰满区狠抓农村教育取得硕果的一年。针对农村经济落后、资源匮乏、师资弱等诸多问题,区教育局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一、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优势
1.注重建章建制。全区农村中小学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章程”和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逐步得到落实,办学行为从感性化不断向理性化推进。
2.注重提炼团队精神。农村中小学普遍认识到团队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把这种精神概括到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当中,以激励这个团队的成员朝着既定目标去奋斗、拼搏。如第二十七中学的“和谐、自觉、奉献、创新”校风、“关心、尊重、严教、善诱”教风;联化学校、开发区实验校等学校也都提炼了代表自己团队精神的校训、校风。育滨学校概括的“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爱生如子的母爱精神,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不记得失的奉献精神”的教风更是体现了教师美好的道德情操。
3.注重形神统一。各农村中小学不但要注重用一种精神来统领起这支团队,而且要注重用适当的形式宣传、固化这种精神。许多学校坚持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比如建固定板报、画廊,开展文体活动,举办各种竞赛及设计主题教育等,使无形变有形,使团队精神深入人心。
4.注重形成特色。几年来,区教育局大力引导特色办学,提倡和要求中小学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突破口,形成自身的办学特点。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志。第二十七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江南中心校的“民间剪纸艺术”、二道乡张家小学的“根雕艺术”已經形成特色,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建构着学校的办学特点。
二、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自2005年以来,以区财政为主,包括各乡(镇)和学校总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21所农村中小学其中的17所进行了校舍改造。全区中小学基本消除了危房,除旺起中心校、二道兴家小学和育滨小学的平房校舍尚存在危险因素外,大部分中小学校舍不但安全有了保障,而且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到2007年底,除新界定为农村学校以外的原来的农村中小学都按国家确定的标准,备齐了远程教育设施。
三、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师资整体水平
1.针对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区财政压力十分沉重的情况下,区政府采取了及时的补救办法,分两批共招录127名志愿者,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使农村中小学能开全课时、开齐学科,使缺少专业教师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2.区教育局为改变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连续几年采取在城市学校选派市、区级“全天候”教师及省、市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到农村学校挂职任课,以此带动农村学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全天候”教师和骨干教师定期送教送课下乡,到农村学校与当地教师共同备课、上课,利用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当地骨干教师,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以此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
4.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城市的名校集中培训,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5.农村学校狠抓校本级培训。鼓励和约束教师参加教研、课改、科研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6.聘请专家指导教学改革,培养一批新型骨干教师。我区聘请了省教育学院李元昌教授亲自指导“农村学校的教研教改”课题研究,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我区的农村教研形成了“三上三下”的教研风格,总结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也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使他们成长为了市、区级骨干教师。
一、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优势
1.注重建章建制。全区农村中小学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章程”和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逐步得到落实,办学行为从感性化不断向理性化推进。
2.注重提炼团队精神。农村中小学普遍认识到团队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把这种精神概括到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当中,以激励这个团队的成员朝着既定目标去奋斗、拼搏。如第二十七中学的“和谐、自觉、奉献、创新”校风、“关心、尊重、严教、善诱”教风;联化学校、开发区实验校等学校也都提炼了代表自己团队精神的校训、校风。育滨学校概括的“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爱生如子的母爱精神,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不记得失的奉献精神”的教风更是体现了教师美好的道德情操。
3.注重形神统一。各农村中小学不但要注重用一种精神来统领起这支团队,而且要注重用适当的形式宣传、固化这种精神。许多学校坚持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比如建固定板报、画廊,开展文体活动,举办各种竞赛及设计主题教育等,使无形变有形,使团队精神深入人心。
4.注重形成特色。几年来,区教育局大力引导特色办学,提倡和要求中小学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突破口,形成自身的办学特点。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志。第二十七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江南中心校的“民间剪纸艺术”、二道乡张家小学的“根雕艺术”已經形成特色,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建构着学校的办学特点。
二、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自2005年以来,以区财政为主,包括各乡(镇)和学校总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21所农村中小学其中的17所进行了校舍改造。全区中小学基本消除了危房,除旺起中心校、二道兴家小学和育滨小学的平房校舍尚存在危险因素外,大部分中小学校舍不但安全有了保障,而且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到2007年底,除新界定为农村学校以外的原来的农村中小学都按国家确定的标准,备齐了远程教育设施。
三、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师资整体水平
1.针对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区财政压力十分沉重的情况下,区政府采取了及时的补救办法,分两批共招录127名志愿者,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使农村中小学能开全课时、开齐学科,使缺少专业教师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2.区教育局为改变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连续几年采取在城市学校选派市、区级“全天候”教师及省、市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到农村学校挂职任课,以此带动农村学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全天候”教师和骨干教师定期送教送课下乡,到农村学校与当地教师共同备课、上课,利用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当地骨干教师,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以此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
4.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城市的名校集中培训,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5.农村学校狠抓校本级培训。鼓励和约束教师参加教研、课改、科研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6.聘请专家指导教学改革,培养一批新型骨干教师。我区聘请了省教育学院李元昌教授亲自指导“农村学校的教研教改”课题研究,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我区的农村教研形成了“三上三下”的教研风格,总结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也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使他们成长为了市、区级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