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肯定这一点并据此教学。
[美]戴维·保罗·奥苏伯尔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际上,对于学生,教师并不是一个知者。对教师来说,学生其实就像一本巨大的,难以读懂的书。学生的大脑是一个黑箱,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猜测这个黑箱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但因为是猜测,所以它是存疑、不太可靠的。因此教師应当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对学生的表现进入深入的探究。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任凭教师在上面画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之前,对该概念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前概念。
所谓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正式学习某个只是之前,头脑中基于习得的经验和知识,对该知识已有的认识。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有些与科学概念有相似之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浅的,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概念相悖的,因此前概念又常常被称作“错误概念”。前面奥苏泊尔所说的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就是前概念。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而笔者认为了解学生前概念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是倾听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
教学案例
题目:将等质量的CaCO3(块状)和Na2CO3(粉末),分别浸入一定量10%盐酸和10%硫酸溶液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CO3一定没有剩余
B.消耗HCl与H2SO4的质量比为73:98
C.消耗CaCO3与Na2CO3的质量比为1:1
D.反应产生水的质量不相等
生:老师,我认为A选项是错误的,CaCO3 一定有剩余。
师:嗯,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生:因为碳酸钙是块状的。
师:老师不明白,为什么块状的碳酸钙一定会剩余?
生:对啊,比如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有的时候家里做菜,菜里放的盐是块状的,我们吃的时候就会吃到盐,就是因为盐没有完全熔化。这里的碳酸钙因为是块状的,所以不能反应完,因此我认为碳酸钙一定有剩余。
师:哦,我们思考一下块状的盐放在菜里,为什么不能完全熔化?
生:温度不够高或时间不够长或水不够多。
师:对,但是这个题目中横坐标是时间,因此,时间没问题,那么影响碳酸钙有无剩余的因素还有什么呢?
生:酸的量,如果酸的量足够,那么碳酸钙也就不会剩余了。但是酸的量题目没有交代。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块状并不会影响反应物的量,那么块状和粉末状究竟影响的是什么呢?
生:反应速率。
师:对啊,你看到题目哪里有体现?
生:图像中碳酸钙的图像比碳酸钠缓。
师:是的,那么图像中除了可以得到两者的反应速率不同,还有什么信息我们没有捕捉到?
生:我觉得图中能得到的最大信息是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
师:对的,尽管题目未交代酸的量,但是交代了二氧化碳的量是相同的,我们不妨从化学方程式上研究研究看。请你将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下来。
生: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师:非常好,你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这是做对题目的保证。我们仔细看一下两个方程式不难发现如果碳酸钙和碳酸钠的份数相同,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相同的。不妨假设生成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份,质量是44g,此时需要的碳酸钙是100g,碳酸钠是106g。
生:哦,我明白了。因为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因此,所需的碳酸钙和碳酸钠份数相同,而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碳酸钠,因此,碳酸钙必有剩余。
师:对,这样一来其余选项也能分析出来了。
生:嗯。(点点头)
师:这位同学能够将生活中的经验用于解题,这是很棒的。但是上述现象与本题有较大的差异。首先那个现象是物理变化,而本题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题目首先应考虑写化学方程式。然后就是生活现象中的时间和本题不同,本题的时间是横坐标,时间可以无限长,而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用生活经验帮助解题,但是一定要看清题意。
教学反思:如果教师只是问学生A选项正确与否,那么,后面错误的依据也就出不来了,也就使学生隐藏了一个错误。所以多倾听学生的判断依据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帮助教师走近学生,使教师更了解学生,有时更会有意外的收获。像此题中固体形状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并通过图像的斜率展示出来,这都是预设之外的东西。
[美]戴维·保罗·奥苏伯尔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际上,对于学生,教师并不是一个知者。对教师来说,学生其实就像一本巨大的,难以读懂的书。学生的大脑是一个黑箱,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猜测这个黑箱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但因为是猜测,所以它是存疑、不太可靠的。因此教師应当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对学生的表现进入深入的探究。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任凭教师在上面画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之前,对该概念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前概念。
所谓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正式学习某个只是之前,头脑中基于习得的经验和知识,对该知识已有的认识。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有些与科学概念有相似之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浅的,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概念相悖的,因此前概念又常常被称作“错误概念”。前面奥苏泊尔所说的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就是前概念。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而笔者认为了解学生前概念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是倾听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
教学案例
题目:将等质量的CaCO3(块状)和Na2CO3(粉末),分别浸入一定量10%盐酸和10%硫酸溶液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CO3一定没有剩余
B.消耗HCl与H2SO4的质量比为73:98
C.消耗CaCO3与Na2CO3的质量比为1:1
D.反应产生水的质量不相等
生:老师,我认为A选项是错误的,CaCO3 一定有剩余。
师:嗯,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生:因为碳酸钙是块状的。
师:老师不明白,为什么块状的碳酸钙一定会剩余?
生:对啊,比如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有的时候家里做菜,菜里放的盐是块状的,我们吃的时候就会吃到盐,就是因为盐没有完全熔化。这里的碳酸钙因为是块状的,所以不能反应完,因此我认为碳酸钙一定有剩余。
师:哦,我们思考一下块状的盐放在菜里,为什么不能完全熔化?
生:温度不够高或时间不够长或水不够多。
师:对,但是这个题目中横坐标是时间,因此,时间没问题,那么影响碳酸钙有无剩余的因素还有什么呢?
生:酸的量,如果酸的量足够,那么碳酸钙也就不会剩余了。但是酸的量题目没有交代。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块状并不会影响反应物的量,那么块状和粉末状究竟影响的是什么呢?
生:反应速率。
师:对啊,你看到题目哪里有体现?
生:图像中碳酸钙的图像比碳酸钠缓。
师:是的,那么图像中除了可以得到两者的反应速率不同,还有什么信息我们没有捕捉到?
生:我觉得图中能得到的最大信息是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
师:对的,尽管题目未交代酸的量,但是交代了二氧化碳的量是相同的,我们不妨从化学方程式上研究研究看。请你将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下来。
生: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师:非常好,你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这是做对题目的保证。我们仔细看一下两个方程式不难发现如果碳酸钙和碳酸钠的份数相同,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相同的。不妨假设生成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份,质量是44g,此时需要的碳酸钙是100g,碳酸钠是106g。
生:哦,我明白了。因为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因此,所需的碳酸钙和碳酸钠份数相同,而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碳酸钠,因此,碳酸钙必有剩余。
师:对,这样一来其余选项也能分析出来了。
生:嗯。(点点头)
师:这位同学能够将生活中的经验用于解题,这是很棒的。但是上述现象与本题有较大的差异。首先那个现象是物理变化,而本题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题目首先应考虑写化学方程式。然后就是生活现象中的时间和本题不同,本题的时间是横坐标,时间可以无限长,而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用生活经验帮助解题,但是一定要看清题意。
教学反思:如果教师只是问学生A选项正确与否,那么,后面错误的依据也就出不来了,也就使学生隐藏了一个错误。所以多倾听学生的判断依据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帮助教师走近学生,使教师更了解学生,有时更会有意外的收获。像此题中固体形状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并通过图像的斜率展示出来,这都是预设之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