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视角下的习题课教学例谈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tony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肯定这一点并据此教学。
  [美]戴维·保罗·奥苏伯尔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际上,对于学生,教师并不是一个知者。对教师来说,学生其实就像一本巨大的,难以读懂的书。学生的大脑是一个黑箱,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猜测这个黑箱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但因为是猜测,所以它是存疑、不太可靠的。因此教師应当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对学生的表现进入深入的探究。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任凭教师在上面画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之前,对该概念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前概念。
  所谓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正式学习某个只是之前,头脑中基于习得的经验和知识,对该知识已有的认识。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有些与科学概念有相似之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浅的,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概念相悖的,因此前概念又常常被称作“错误概念”。前面奥苏泊尔所说的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就是前概念。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而笔者认为了解学生前概念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是倾听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
  教学案例
  题目:将等质量的CaCO3(块状)和Na2CO3(粉末),分别浸入一定量10%盐酸和10%硫酸溶液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CO3一定没有剩余
  B.消耗HCl与H2SO4的质量比为73:98
  C.消耗CaCO3与Na2CO3的质量比为1:1
  D.反应产生水的质量不相等
  


  生:老师,我认为A选项是错误的,CaCO3 一定有剩余。
  师:嗯,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生:因为碳酸钙是块状的。
  师:老师不明白,为什么块状的碳酸钙一定会剩余?
  生:对啊,比如我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有的时候家里做菜,菜里放的盐是块状的,我们吃的时候就会吃到盐,就是因为盐没有完全熔化。这里的碳酸钙因为是块状的,所以不能反应完,因此我认为碳酸钙一定有剩余。
  师:哦,我们思考一下块状的盐放在菜里,为什么不能完全熔化?
  生:温度不够高或时间不够长或水不够多。
  师:对,但是这个题目中横坐标是时间,因此,时间没问题,那么影响碳酸钙有无剩余的因素还有什么呢?
  生:酸的量,如果酸的量足够,那么碳酸钙也就不会剩余了。但是酸的量题目没有交代。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块状并不会影响反应物的量,那么块状和粉末状究竟影响的是什么呢?
  生:反应速率。
  师:对啊,你看到题目哪里有体现?
  生:图像中碳酸钙的图像比碳酸钠缓。
  师:是的,那么图像中除了可以得到两者的反应速率不同,还有什么信息我们没有捕捉到?
  生:我觉得图中能得到的最大信息是最终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同。
  师:对的,尽管题目未交代酸的量,但是交代了二氧化碳的量是相同的,我们不妨从化学方程式上研究研究看。请你将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下来。
  生: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师:非常好,你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这是做对题目的保证。我们仔细看一下两个方程式不难发现如果碳酸钙和碳酸钠的份数相同,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相同的。不妨假设生成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份,质量是44g,此时需要的碳酸钙是100g,碳酸钠是106g。
  生:哦,我明白了。因为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因此,所需的碳酸钙和碳酸钠份数相同,而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碳酸钠,因此,碳酸钙必有剩余。
  师:对,这样一来其余选项也能分析出来了。
  生:嗯。(点点头)
  师:这位同学能够将生活中的经验用于解题,这是很棒的。但是上述现象与本题有较大的差异。首先那个现象是物理变化,而本题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题目首先应考虑写化学方程式。然后就是生活现象中的时间和本题不同,本题的时间是横坐标,时间可以无限长,而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用生活经验帮助解题,但是一定要看清题意。
  教学反思:如果教师只是问学生A选项正确与否,那么,后面错误的依据也就出不来了,也就使学生隐藏了一个错误。所以多倾听学生的判断依据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帮助教师走近学生,使教师更了解学生,有时更会有意外的收获。像此题中固体形状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并通过图像的斜率展示出来,这都是预设之外的东西。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变革,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教育理念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革,使教学理念也能够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网络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构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发展性课堂
期刊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之一。因而,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加强口算、简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策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计算是小學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直接关
期刊
摘 要: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不斥责、挖苦学生,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学习错误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对数学来说,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讲解之外,还有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讲,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是一味地模仿,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反复的练习积累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以及方法的深刻领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再创造”这一教学理念在数学中的使用,对实现数学教育目标有着积极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直接提高语文课业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本文基于教学经验分析了几种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包括提升教师阅读素养、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创新作业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阅读能力  在考虑提高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策略时,要认识到小学教育对象的
期刊
摘 要:本文总结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一是课前自主预习,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二是创设游戏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三是学生大胆猜测,推动阅读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由以往的“教”为主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
期刊
摘 要:数学是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科目,科目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严格的逻辑性和应用面广泛的特点。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做好有关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把握初中生思维的特点和所处的具体阶段,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主,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以便达到训练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探究与实践方面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利于学习的环境,有效促进学生在各方面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教导学生学会背记九九乘法表,并灵活运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在数学中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主要对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以及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的措施展开分析,希望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是每
期刊
摘 要:“学困生”是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繁衍出的新词。在小学数学领域,教师如何在熟悉本学科知识大纲的基础上解决学困生问题,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当前阶段的重大难题。本篇文章首先简单分析小学数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然后再针对学困生转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困生转化;问题与建议  引言:  在国家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提高课堂有效性。可是“学
期刊
摘 要: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基础。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立德树人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一)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更是优质的传统教育资源。诵读国学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