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六百年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n79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缕水乡的碧波温润了多少旧梦,反绒红缎升起,嗓子便吊起打着旋融入江南糯软的空气中,一唱便是六百个江南落雨季。
  昆曲从昆山一路走来,已是烟烟雨雨六百多年。回首观望,这六百余年,昆曲已改变太多。
  不只是谁家的女子第一次轻启朱唇便悠悠而出那糯软腻人的水磨之腔。在江浙一带的江南水汽中,昆曲便这样诞生了。起初其只是在昆山一带流行,而渐渐在幾代人的发展之下,昆曲便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
  此时的昆曲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表演体系并日趋稳固。在经魏良辅等人的发展后,表演昆曲的戏子便一直囿于其中。他们固守着昆曲的雅文化传统,不愿再前进一步;而徽剧、越剧这些戏种却随着时代潮流将自己改变地日趋大众化。于是昆曲像是一个形销骨立的美人,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群体之中,像是一个被囚禁的美人,恹恹然凄冷。
  对传统的固守与不知改变使昆曲逐渐与时代脱节。那个时候,“雅”文化已经衰落,代之兴起的是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风格标高的昆曲自然也就在“花雅之争”中失势。接着就是长久的沉寂。京剧等新剧种发展壮大时,少有人再问津昆曲。
  近百年的衰落也终于使昆曲的传承者们意识到,为了昆曲的未来不能再囿于传统,帝王贵妃、才子佳人的爱恨离别已不再富有吸引力。于是从《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中又走出了一部《十五贯》,这样的改变之作救活了一个戏种。然而,昆曲改变的脚步远未停止。从中国传统长笛到西方较音后的长笛,从传统的水磨腔到音腔的新变化,于是我们又看到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盛况。台上依旧是悠悠扬扬的水磨腔、水袖飞舞的青衣、顾盼流转的目光,这些传统未曾改变,但昆曲之中已多出那与时代像契合的內容。
  不停留与传统,不停地创新与改变,昆曲便走了烟雨六百年,在今天仍然大放光彩,也影响了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其实又何止是昆曲,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为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经典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当我们一边固守着传统不放,一边痛心着传统的消逝时,有没有想过对传统的改变呢?立足于传统之上的改变带来的不是古典元素的消亡,而是它的延续。
  昆曲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前世与今生。这烟雨六百年,我们也看到了昆曲的改变之路,这也增强了世界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信心。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仍然能于旧戏台之上,觅得这一场烟雨六百年的如梦表演。
  简评:六百年的昆曲历史可说的东西太多,作者以“烟雨”二字贯之,既与昆曲发源相关,又让人置身昆曲梦幻柔美的审美情境,且关注了昆曲发展进程中的迷茫清冷,与现在很多学生的写作文不对题相较,高下立判。说昆曲历史娓娓道来,又抓住“十五贯”这一转折,扣住创新之于传承的重要意义。略有不足的是,对昆曲的理解稍显肤浅,只知“糯软”“水磨”而已。
  (指导教师:费园园)
其他文献
有人说,人的前半生是在做加法题,后半生是在做减法题。  此言不谬,但也不完全对。  为何说不完全对?依我之见,做加法与做减法,未必就要分出个年龄段来,前半生照样可以做减法,后半生同样可以做加法。问题的实质,倒不在于何时做何题,而在于题的具体内容究竟为何。也就说,需要重点拷问的是,加应加什么,减该减什么。  人的前半生确实有点儿像是在做加法题:年岁在叠加,身高在增长,知识在累积,阅历在丰富,识见在扩
期刊
望着一片青青野草,与微风擦肩而过。就这样一转身,现在变成了过去。  ——题记  席慕容曾说过: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与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然而我认为青春的美丽在于那份纯纯而又扑朔迷离的守望。  守望着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像主人公霍尔顿那样,让善良的人性在颓废中闪光,在那笼罩着的悲怆中沉淀出一份静美的岁月。读完全书,发现吸引我的并非是那文艺动听,让人情不自禁地想
期刊
虎,十二生肖排名第三,地支配属“寅”,谓之寅虎。凌晨三点至五点为寅时,老虎此刻下山捕食,最是凶猛活跃,所以这个时间也叫做虎时。甲骨文中“寅”字如箭矢状,呼之欲出;《说文》中“寅”字意为“阳气上升,虽上有冻土,必破土而出。”这与下山猛虎的阳刚威猛之气正相契合。  虎为百兽之王,民间传说中虎有多种形象:东西南北四象,白虎主西,道教纳四象为守护神,白虎成为“白虎神”; 财神赵公明的坐骑是黑虎;就连西王母
期刊
记忆中,所有难忘的事情都发生在那两张窄窄的课桌之间。  高中时代,就像台湾的小清新文艺片,我的眼前总是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窗外的知了在茂密的枝叶间不知疲倦地歌唱,数学老师在讲台上扯着嗓子,唾沫横飞地讲解一道道艰深枯燥的立体几何或三角函数题,头顶老旧的电风扇发出巨大的噪音,而我则目光呆滞地望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解题步骤,昏昏欲睡。这时,你用笔戳了戳我的后背,我旋即清醒过来,然而不到两分钟,却又
期刊
风自北来,寒透了离合悲欢,从前眼底那秋水似的澄澄澈澈,眸中粼粼烁烁的湖泊星罗,结成了物是人非的冰凌、凝成了霜雪的寒彻石灰的颜色,苍了鬓发,白了双颊,干涸不了的是泪光,眼睑在寂寞中同过往一起生疮,梦里往昔的楼台上,熟悉却早已辨识不清的姿影如盛夏般滾烫。  这冷清的气流里裹着太多或新或旧的伤感悲怆,文人曾慷慨赋诗,志士曾踏岸高歌,热血涌进风里,虽捂不热凛冽萧索,但那热忱杂着冰冷却也燃烧至今,只是我常觉
期刊
在文字深处  溯回于历史长河,我沉浸在博大精深的文学中,在文学的深处感受不凡的美感。  我束起长发,在楚辞汉赋深处领略悲壮的美。在战马铁戈的年代,我透过《史记》看到各路英雄豪杰,在战火纷飞的场上,骁勇善战,看到名利皆得的勇将一生曲折离奇。看到百姓安定,也看到了他们流离失所被剥削的残酷模样。我看《离骚》,看懂了屈原的抱负,也为他不得志的抑郁而惋惜。在这纪实的文学中,我睁眼望见了豪迈与遗憾的美。  我
期刊
假如一个男人知道能用一滴眼泪换取什么,那么他就会多得几分爱。  ——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  看一本书,有时候就像在看一部电影一样。《茶花女》像那种发黄的老电影一样,有一种陈旧却不失清新的审美感受。电影的第一幕,像是有一只手,拂開了巴黎上空的烟雾,镜头放近,直到视野内出现以一束茶花为饰的女人,清晨漫步在香榭丽舍大道上。  镜头一转,这天的昂坦街格外热闹,因为已故的巴黎上层交际花玛格丽特·戈蒂埃
期刊
星期一没什么故事可说。  真的。很日常。  一天三节课,匆匆忙忙结束,然后因为一句“我失恋了,快来安慰安慰我”,远在西安的闺蜜打来电话,闲聊一个半小时,中途送洗了一件衣服,晚饭过后去图书馆自习,21点47分从图书馆出来,走在师院路上看月亮,晚上失眠到凌晨一点。  你,好不好?  总会遇见一些人,用离开教会你失去的人最重要。  清凉如水却又灯火通明的夜,我在图书馆,听着电台里的情歌,写着自己的故事。
期刊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①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②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釋:  ①已,停止。就,接近,将要。  ②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白衣,此处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某年重阳节,陶渊明家贫没酒,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一个穿白衣的人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乌帽,即乌纱帽,唐时贵族戴乌纱
期刊
岁岁有重阳。  重阳,染上了菊香与酒意的节日。西风烈,长空澈,登高望远,咏啸骋怀,但见天地寥廓,山川异变,万千芳菲纷纷谢幕,早已不是三月踏青时光景。此日“辞青”,难免让人生出岁暮之感。若是羁旅游子、天涯倦客,必有“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鴻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悲叹;人过中年、风尘困顿者也应有“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的感伤。无论满城风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