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语体中古典诗词的俄译策略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总结习主席讲话的特点,最显著的风格就是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旁征博引,以表达其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诗词外译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任务,其中既有跨文化交际的成分,也有涉及社会学的成分,有时更是对译者文学创作力的一种考验。本文将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文本,从直译、意译、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三个角度探讨政论语体中古典诗词的俄译策略。
  关键词:汉俄翻译;诗词翻译;政论语体
  一.引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俄译版本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意义,不仅是向国外介绍当代中国政治理念的直接途径,也是广大俄语学生训练翻译的杰出样本。由于政论语体非文学著作,因此对习主席所引古诗词的翻译稍有不同于纯文学性的翻译,不苛求韵律与形式的统一,而重在传达意义,使讲话内容更具说服力。
  在总结概括了其中古诗词的引用及官方译本后,笔者将翻译策略分为直译、意译、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三类,并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说明。
  二.案例分析
  2.1 直译
  直译是翻译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方法,较之于意译,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使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包含较多生动的意象,而采用直译不仅能使译文意思表达准确,也不会破坏这些意象的传递。
  例1:“學如弓弩,才如箭簇”。(关于《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讲话)
  译为:Учёба - подобна натягиванию тетивы, а талант проявляется в затачивании стрелы.
  习近平在告诫广大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时引用该句,原文出自袁枚《续诗品·尚识》。意思是学问的根基好比是弓,人的才能好比是箭,学识引导箭头的射出,然后才能命中目标。用现在的白话解释就是“如果没有学问,就无法充分发挥才能;如果不能用学识来指导人生,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弓”、“箭”是中国古人常用兵器,因其锋利、速度快、有目标性,所以常出现在诗词中,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或“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翻译该句时,保留了“弓弩”和“箭簇”的意象,使行文更加形象生动。前半句可以看做逐字逐句直译,但不妨碍理解,同时符合俄语句式。后半句没有与原文保持完全的对等,但稍作调整,更符合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
  例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
  译为:Расширяй кругозор, расспрашивай подробно, размышляй тщательно, понимай чётко, действуй искренне.
  语出《礼记·中庸》,意为学习面要广,对待问题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思考时要慎重,辨别时要明明白白,力行时要脚踏实地。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劝诫性的言论,因此在翻译时选用俄语中的命令式最为恰当。译文保持了原文的简练,同样是“动词+副词”的形式,简单易懂,达到了交际和语义的双重等值,可以视作完美的翻译。
  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讲话中,这句话被译为:
  Надо изучать широкий спектр знаний, задавать вопросы, внимательно и вдумчиво размышлять, и продуманно претворять полученные знания в реальную жизнь.
  与第一种译法相比,第二种译法对原文意思进行了全面的解刨。但原文形式简单、易懂,不必扩充太多也可轻松理解,因此,本人认为第一种译法更胜一筹。
  2.2 意译
  若采用直译策略有障碍,则可借助于意译。意译相较于直译,其优势在于无需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但必须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习俗与表达习惯,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容易接受。意译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翻译工作者自由发挥和创作的空间,但或多或少会破坏诗词的文化性。
  例1: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译为:Сегодняшний день китайской нации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можно назвать ?временем огромных перемен?
  这句话的出处是毛泽东作于1949年的七律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沧桑”,即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句话多指巨大的变化,原文中比喻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习近平引用此句是想表达中国正在经历着无可阻挡的沧桑巨变,也包含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如果进行直译的话,“沧海变桑田”对外国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因为这来自于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先平说,自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对于了解这一典故的中国人读来可以体会到背后的“沧桑感”。前边提到,政论演讲中的诗词翻译不同于纯文学性的诗词翻译,它更注重传达意思,若将此句直译,需要花大功夫进行解释说明,而在此,习近平只是用简单的一句话做比喻,因此只需翻译出诗句背后“巨变的时代”这一含义即可。
  例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的讲话)
  译为:Горная гряда, сеть ручьев—вроде бы вы уже в тупике; но ещё один поворот и передо мной открывается селение в окружении ив.   该句语出陆游《游山西村》,含义是在遇到困难时,如果一种办法行不通,可以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这是一句兼具诗意与哲理的经典诗句,翻译起来并不简单。
  如果选择直译的话,或许可以表现原句的神韵和美感,但会和当时的语境脱离,使目标读者云里雾里,不能充分理解背后的深层含义。因此,翻译时舍弃了“山”、“水”、“柳”、“花”等艺术意象,采用意译,将“疑无路”译成?в тупике?,不仅包含了“无路”的意思,更突出?тупик?“困境”的意义;“柳暗花明”译成?ещё один поворот?, 更贴近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传达习主席讲话中的深刻内涵,实现了信息交流和文化沟通。
  2.3 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
  由于中俄人民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习惯上,就产生了两种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也就是说,有些句子形式上是肯定的,但实质上是否定的;有些形式上是否定的,但實质上是肯定的,在翻译中重要的是选择目标语习惯的说法。
  例1:“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关于《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的讲话)
  译为:Меч не будет острым, если его не точить, цветы сливы не будут ароматными, если они не пережили морозы.
  这句话出自《警世贤文·勤奋篇》,原义是宝剑的锋利离不开无数次的磨砺,梅花的清香离不开寒冬的考验,因此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锻炼、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胜利。可以看出,原句是肯定句式,译文是双重否定句式。我们知道,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试想如果翻译成?Меч будет острым, если его точить, цветы сливы будут ароматными, если они пережили морозы.?,语气上则大打折扣。双重否定句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强化语气,汉语词汇往往蕴含深层意义,仅“磨砺”、“苦寒”两词便能表明条件的刻苦,但如果在翻译中保留肯定语气,仅从俄语词汇上难以体会到这种艰苦。双重否定句使语义加重,更能体现原句背后的深意。
  例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关于《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讲话)
  译为: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 своими глазами, чем только услышать; лучше самому попробовать, чем просто увидеть.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意思为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亲自实践的可靠。这句话通过“耳闻—目见—足践”的对比,由远及近再到实际,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习近平引用此句的目的是号召干部们加强学习和实践。
  原句是否定句,译文采用了反说正译的方法。将“不如”正译为“好过”(лучше).这一译法十分巧妙,巧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是?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 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百闻不如一见),与“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意思相同,可见不同文化中有相同之处。译文前半句基本采用了俄罗斯谚语的形式,后半句与前半句保持一致,因此读者不但没有理解障碍,甚至会倍感亲切,实属上成翻译。
  三.结论
  在翻译中使用何种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适时而变,选取最适合当时语境下的译法。每种译法都有利有弊,如我们常说,翻译没有固定答案,没有最好的翻译,只有更好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多揣摩、多尝试,充分考虑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才是称职的翻译。
  参考文献
  [1]Си Цзиньпин. 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управлении. П., 201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5年。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为了解蚌埠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和高危行为发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艾滋病宣传教育。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蚌埠高校75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信行调査。结果 在艾滋病的认知、关注态度问题上,在接受调查的720名大学生中,495(68.75%)名大学生持正向积极态度,165(22.92%)名大学生表示不支持不反对,60(8.33%)名大学生持消极态度
期刊
作为郁达夫的第一篇作品,小说《银灰色的死》奠定了郁达夫后续的创作基调。在翻阅《银灰色的死》时,我的阅读感觉告诉我,这篇作品并不只包含着感伤主义、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它的另一侧还深刻地展示出纠缠在本我、自我、超我间的苦痛心理与挣扎。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概念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本我”是人格中的原始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地追
期刊
摘要:两宋皇帝中倡导道教的不在少数,例如北宋真宗、南宋理宗,但如果结合两宋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北宋皇帝和南宋皇帝崇道的方式、目的以及影响均有很大不同。这篇文章笔者选择了北宋末期的宋徽宗和南宋初期的宋孝宗,试图通过比较他们崇道的异同,分析二位皇帝为何会走向“自由”和“限制”两种不同的结局,以及观察在两宋之交的时间点上道教流派以及三教关系的分化和演变。  关键词:宋徽宗;宋孝宗;崇道  一  宋
期刊
摘要: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出现,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就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较而言,存在着较多差异。并一步通过差异来探究互联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影响。研究互联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影响是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传统经济 差异 影响  一、引言  随着4G网络宽带的普及,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移动互联网对医疗、打车、住
期刊
摘要:配色艺术算得上是视觉设计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不一样的颜色搭配傳达出的情感与所表达出的信息是不同的,在已知的所有时代与社会色彩都以它特有的形态存在着,而且有着丰富且多彩的变化与形式。对于整个视觉设计领域来说,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对于作品的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好坏与要表达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影响。色彩对人视觉上产生的刺激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有理有据的、科学的色彩的搭配运用,可以使作品要表达的意义更加的深
期刊
摘要:在舞台表演进程中服装是舞台造型重要元素,与舞台效果、表演主题相契合,相较于普通服装设计,舞台服装设计具有针对性、特殊性、丰富性,在保障其实用性基础上,更加关注舞台服装设计艺术性,通过色彩、造型、款式、面料工艺等方面的设计,使舞台服装设计更具美学价值。本文通过探析舞台服装设计的美学艺术,以期提高舞台服装设计质量。  关键词:舞台;服装设计;美学艺术  舞台服装(Stage costumes)主
期刊
摘要:为了调查为什么是同一起跑线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会随时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差距,从而找到更加有效地针对学业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学业帮扶(以下简称“帮扶”)机制。本次研究采用面访的调查方式,对2016-2018两学年内50名理科的有不同挂科数量的学生和7位優秀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老师的帮扶效率要低于优秀学生牵头的帮扶效率;被帮扶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被帮扶学生对个人在大学
期刊
摘要:《寒山帚谈》为明代赵宧光所撰写的一部全面论述书法的重要书法文献,具有中药的书法史学价值和书法理论价值。本文首先对赵宧光的生平进行了简略的说明,其次对《寒山帚谈-格调》中的结构和用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赵宧光 《寒山帚谈》 结构与用笔  赵宧光(1559-1625),字水臣,号广平,别号凡夫。赵宧光之子赵均在《先考凡夫府君行实》中云其父别号“凡夫”:先君名颐光,考之字书,以颐字有合于声,未
期刊
摘要:在现阶段的企业发展中,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发展阶段中,都应当根据各自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内部矛盾的冲击应具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在这其中是不可能存在普遍适用的,如果只是惯用一成不变的组织机构模式,那么在今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要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技术、企业的人员要素、企业规模和企业的生命周期等六个方面来描述与企业组织设计的相互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企业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人们就一直在对绘画材料进行不断的探索。综合材料在当代油画作品中之所以在被不断的推崇就在于其对油画作品的画面形式感做出了新的突破。同时他也满足了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各种需求。使人们的选择与艺术形式更加的丰富。  关键词:油画;综合材料;运用;表现  油画诞生于15世纪,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画家对油画材料的研究从来没有止步,而是一直在对其进行探索,不断的推陈出新。自20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