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诗经》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符号?《诗经》里的动植物,印证着它对中国文学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力,娓娓叙说着中国上下纵横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亲自去体验当时的民众生活情境,去做一次文化的寻根和溯源。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 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是刈是 , 为 为 , 服之无 。
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诗中说:长长的葛藤啊,蔓延在山谷中,枝繁叶茂一片青绿。美丽的黄雀飞在山谷中,落在灌木丛上,婉转鸣叫悦耳动听。长长的葛藤啊,蔓延在山谷中,叶子已繁茂成熟。割回来煮在锅中,纺织成细布和粗布,穿着这样的衣服真是高兴。我向老师虚心请教。老师教我生活的技艺。我努力学习这些技艺,才能让我的父母感到安心。
在诗经的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丰衣足食。家庭中的生产关系是男耕女织。每年春天,古人把葛藤割下来,经过煮制,纺织成布,粗葛布叫“绤”,细葛布称“ ”,再制作成各式衣服、鞋子、头巾。那时,人们冬天穿动物皮毛,主要是捕猎田鼠和野鹿鞣制皮毛,夏天穿葛布衣服,所以葛衣又称夏衣。
捕猎动物获取皮毛,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在茂密的山林中,荆棘密布,各种野兽生活其中。对人们来说,熟练使用弓箭,保护农作物不受野兽的糟蹋,自然就成了农业生产的一部分了。所以古时打猎被称作“射”,或直接称为田猎。随着铁制工具得到普及,人口也逐渐增长,田猎逐渐转化为军事训练方式。而棉丝纺织品虽然开始大量出现,但由于葛布制作成本低,穿戴舒适,所以人们依然爱穿葛衣。由于人们对葛衣的偏爱,我们才能在后世的古诗文中时常见到它的踪影:“松雨飘藤帽,江风透葛衣。” “葛衣香有露,罗幕静无尘。”“水风吹葛衣,草露溼芒履。”一直到清朝末年,机械织布机出现后,葛布才正式退出布料的行列。
《葛覃》这首诗中,就真实表达了人们用葛制成衣服的喜悦。诗中讲到年轻的女孩子们向老师傅学习纺织技术,也学习如何轻柔地洗衣,让葛布衣服不那么容易破。这是年轻人必须学会的生活技巧,也是勤俭持家精神的传递。因为《诗经》是“礼乐”中“乐”的文学形式,所有的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唱的歌谣,肩负着传播勤劳、简朴等美德的社会功能。这首诗也很可能是要配合着女子们的舞蹈,将收葛、治葛、绩麻(把纤维搓成线)、织布、成衣、浣衣的全部过程表演出来的。
缘起于葛布纺织的技术,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灿烂的丝绸与纸文化,让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切,最初就是开始于这个葛藤蔓延的山谷。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 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是刈是 , 为 为 , 服之无 。
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诗中说:长长的葛藤啊,蔓延在山谷中,枝繁叶茂一片青绿。美丽的黄雀飞在山谷中,落在灌木丛上,婉转鸣叫悦耳动听。长长的葛藤啊,蔓延在山谷中,叶子已繁茂成熟。割回来煮在锅中,纺织成细布和粗布,穿着这样的衣服真是高兴。我向老师虚心请教。老师教我生活的技艺。我努力学习这些技艺,才能让我的父母感到安心。
在诗经的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丰衣足食。家庭中的生产关系是男耕女织。每年春天,古人把葛藤割下来,经过煮制,纺织成布,粗葛布叫“绤”,细葛布称“ ”,再制作成各式衣服、鞋子、头巾。那时,人们冬天穿动物皮毛,主要是捕猎田鼠和野鹿鞣制皮毛,夏天穿葛布衣服,所以葛衣又称夏衣。
捕猎动物获取皮毛,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在茂密的山林中,荆棘密布,各种野兽生活其中。对人们来说,熟练使用弓箭,保护农作物不受野兽的糟蹋,自然就成了农业生产的一部分了。所以古时打猎被称作“射”,或直接称为田猎。随着铁制工具得到普及,人口也逐渐增长,田猎逐渐转化为军事训练方式。而棉丝纺织品虽然开始大量出现,但由于葛布制作成本低,穿戴舒适,所以人们依然爱穿葛衣。由于人们对葛衣的偏爱,我们才能在后世的古诗文中时常见到它的踪影:“松雨飘藤帽,江风透葛衣。” “葛衣香有露,罗幕静无尘。”“水风吹葛衣,草露溼芒履。”一直到清朝末年,机械织布机出现后,葛布才正式退出布料的行列。
《葛覃》这首诗中,就真实表达了人们用葛制成衣服的喜悦。诗中讲到年轻的女孩子们向老师傅学习纺织技术,也学习如何轻柔地洗衣,让葛布衣服不那么容易破。这是年轻人必须学会的生活技巧,也是勤俭持家精神的传递。因为《诗经》是“礼乐”中“乐”的文学形式,所有的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唱的歌谣,肩负着传播勤劳、简朴等美德的社会功能。这首诗也很可能是要配合着女子们的舞蹈,将收葛、治葛、绩麻(把纤维搓成线)、织布、成衣、浣衣的全部过程表演出来的。
缘起于葛布纺织的技术,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灿烂的丝绸与纸文化,让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切,最初就是开始于这个葛藤蔓延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