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FII爱与内地机构“抬扛”
要说传统的“死对头”,非QFII与内地机构莫属。自从2007年以来,两者的判断几乎每一年都有相左的时候,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拐点往往大相径庭。遗憾的是,在数年的较量中,外资似乎略胜一筹。
2007年底,上证指数一路向上,最高越过6000点。当时,内地券商仍然一片乐观,触顶并从此陷入一年多的单边暴跌行情,至今令人心惊胆颤。
事实上,自2007年中开始,外资大行便开始看空A股,2007年全年出现净赎回。当时,国内的诸多机构还沉浸在“黄金十年”的美梦当中。基金公司对市场继续乐观,认为指数将突破7000点的大有人在。券商更是大胆,招商证券曾预测最高点位将看至10000点。
直到2008年4月份,指数被腰斩,下跌到3000点,一向看空的QFII开始大肆抄底,公募基金却早已成惊弓之鸟,其主要动作是继续减仓。事实证明,在此后一个月内,上证指数从3000点附近最高上冲至3786点,涨幅超过20%。
时至2010年下半年,市场经过上半年下跌之后,估值大幅下降。此时,QFII与私募基金开始唱多,公募基金仍然看空,多数基金认为下半年的A股行情并不存在太多的趋势性机会。但事实上,从当年7月份开始,A股市场迎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行情,从7月份最低的2300点附近,一路上涨到3150点,涨幅接近50%。
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在每一次对阵中,QFII都是胜利一方。比如2011年5月,高盛、里昂证券、花旗银行等外资投行唱多A股市场,而国内大券商申万中金则坚定喊空。这场“口水战”最终以国内券商完胜结束。
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的观点比较中肯:我们不能笼统地说QFII就一定好,所谓的QFII其实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群体,他们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投资风格,并且遇到熊市的时候,他们也会迷茫,也会混乱。客观地说,比较值得认可的,是那些注重估值研究,喜欢投资低市盈率品种的QFII。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市场判断经常与内地机构相左外,QFII在操作策略上也与内地机构不同,他们并不盲目追逐所谓的热点,经常采取“人弃我取”的手段。比如2012年底,QFII在国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买入银行股,而银行股从当年底到2013年初走出了一波大行情,仅招商银行的涨幅就超过50%。今年3月份,沪指在2000点附近蓝筹股估值偏低,但并不受市场待见,QFII大手笔狂购蓝筹股,再度显示出其对于低估值稳健个股的钟爱。
申万与中金仿如冤家
除了QFII常常来“踢馆”,国内机构之间也不时发生“内斗”。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对“欢喜冤家”是一南一北两家大券商申万和中金。
中金是中国首家合资投资银行,申银万国是国内最早的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两机构可谓旗鼓相当。他们对市场走势判断甚至个股的价值判断,常常出现较大的分歧,一度成为市场中的趣谈。
对个股判断的分歧,广为人知的是早在2005年和2006年,两公司在益民百货(现改名益民集团,600824.SH)价值、G综超(即华联综超,600361.SH)和苏宁电器(现改名为苏宁云商002024.SZ)等股票的估值上出现了巨大分歧。
2005年10月,中金公司在投资策略报告中,将益民百货列入回避级,认为益民百货估值存在泡沫。同一时间,申银万国认为,益民百货的商业地产账面价值远低于市场价值,出租收益也尚未体现其内在价值,该行最终将益民百货列入当月重点给客户推荐的5个重点品种之一。这一仗当年以中金完胜结束。2005年第四季度,益民百货从三季度末的10元一路狂跌,最低至3.23元。
不久之后,两机构在两家零售业公司的估值上再度针锋相对。中金力荐国美,对苏宁电器评级为“中性”;申万则坚称,苏宁目前的投资价值更为显著,估值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如果推荐国美而放弃苏宁,是逻辑前后矛盾的判断。对于G综超,中金认为, 其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各项指标向好,给出了较高的目标价。申万却对此提出异议,后者认为,中金给予的市盈率过高,并认为预测的EPS也过于理想,并将公司评级下调至观望。就当时情况而言,双方在苏宁电器上不分胜负,但2006 年二季度,G综超股价飙升近50%,中金又下一城。
且不论胜负,自此以后,中金和申万给许多人造成了相互抬扛的印象,媒体也有意无意将两家的观点放在一起作对比。
近年,两机构在市场走势上仍时不时上演“唱反调”。
两机构最近一次“唱反调”是今年初。2014年2月中旬,中金以《春季攻势》为题发布研报,积极呼喊对未来A股维持乐观态度。同一时间,申万在研报上的表态则甚为温和,指出2150点阻力较大。如今夏天将至,中金的“春季攻势”并没有出现,而申万预言2150点阻力较大却一语成谶。
当然,他们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2011年初,两机构对当年的一季度行情持谨慎态度,同一时间,唱反调者换成了中信证券,它是当时极少数认为市场将发起“春季攻势”的大券商。
神仙打架,投资者如何选择?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对于机构们热衷“唱反调”,市场各方各有各的解读。
上海一位姓沈的资深股民对中金和申万的估值之争记忆犹新。在他看来这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那时候大家都知道两家券家爱抬扛,喜欢看热闹。其中一家券商出了报告,就想看看另一家会不会跟进。”
专业投资者对机构“唱反调”的理解显然不同。
“是媒体比较‘认真’而已。”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谈到这种现象时说。每天早上,他会阅读来自不同机构发来的研究报告,所谓“唱反调”即观点不同是常有的事。“这没什么稀奇,市场需要不同的声音,只有一种声音更可怕。还记得2007年底的时候吗?”他反问道。在他看来,市场各方积极发出不同的声音反而是理性的表现,像2007年四季度,指数冲破6000点,国内研究机构还一致看好,几乎没有“杂音”,反而是危险的信号。
一位券商的研究员对此表示认同。任职于海通证券的一位研究员指出,市场需要买卖双方共同参与,如果只有一种判断,就不可能产生交易,就没有市场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唱反调”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必然的现象。
问题是,当相反的观点来自两家同样有实力的研究机构的时候,投资人又该如何取舍呢?
一位有十多年投资经验的私募基金经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现在媒体上尤其是网上各种消息太多了,人们根本应付不过来,因此不能总是盯着这些机构今天说了什么,明天说了什么,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比怎么说的重要。”他强调。
他举例说,有一些机构,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一些国际大行,名声大得吓人,但是业内都知道,他们什么钱都赚,有时候唱空却做多,有时候唱多却做空。所以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察其行”。
第二,论证的过程比结论本身重要。他告诉记者,在他接触的客户当中,很多人喜欢问你怎么看市场,他们大多数是想要一个结论。但事实上,市场不听任何一个人“使唤”,靠谱的论证过程、充实的论据、足够的数据支撑等,才有可能得到可靠的结论,对个股而言尤其如此。
最后,多听多看,但要有自己的观点。他的做法是,在阅读研究报告时,尽量了解不同机构的逻辑,把各种有力的数据都拿出来为我所用。“这就像是他们给我提供素材,但我要自己下结论。”
要说传统的“死对头”,非QFII与内地机构莫属。自从2007年以来,两者的判断几乎每一年都有相左的时候,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拐点往往大相径庭。遗憾的是,在数年的较量中,外资似乎略胜一筹。
2007年底,上证指数一路向上,最高越过6000点。当时,内地券商仍然一片乐观,触顶并从此陷入一年多的单边暴跌行情,至今令人心惊胆颤。
事实上,自2007年中开始,外资大行便开始看空A股,2007年全年出现净赎回。当时,国内的诸多机构还沉浸在“黄金十年”的美梦当中。基金公司对市场继续乐观,认为指数将突破7000点的大有人在。券商更是大胆,招商证券曾预测最高点位将看至10000点。
直到2008年4月份,指数被腰斩,下跌到3000点,一向看空的QFII开始大肆抄底,公募基金却早已成惊弓之鸟,其主要动作是继续减仓。事实证明,在此后一个月内,上证指数从3000点附近最高上冲至3786点,涨幅超过20%。
时至2010年下半年,市场经过上半年下跌之后,估值大幅下降。此时,QFII与私募基金开始唱多,公募基金仍然看空,多数基金认为下半年的A股行情并不存在太多的趋势性机会。但事实上,从当年7月份开始,A股市场迎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行情,从7月份最低的2300点附近,一路上涨到3150点,涨幅接近50%。
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在每一次对阵中,QFII都是胜利一方。比如2011年5月,高盛、里昂证券、花旗银行等外资投行唱多A股市场,而国内大券商申万中金则坚定喊空。这场“口水战”最终以国内券商完胜结束。
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的观点比较中肯:我们不能笼统地说QFII就一定好,所谓的QFII其实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群体,他们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投资风格,并且遇到熊市的时候,他们也会迷茫,也会混乱。客观地说,比较值得认可的,是那些注重估值研究,喜欢投资低市盈率品种的QFII。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市场判断经常与内地机构相左外,QFII在操作策略上也与内地机构不同,他们并不盲目追逐所谓的热点,经常采取“人弃我取”的手段。比如2012年底,QFII在国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买入银行股,而银行股从当年底到2013年初走出了一波大行情,仅招商银行的涨幅就超过50%。今年3月份,沪指在2000点附近蓝筹股估值偏低,但并不受市场待见,QFII大手笔狂购蓝筹股,再度显示出其对于低估值稳健个股的钟爱。
申万与中金仿如冤家
除了QFII常常来“踢馆”,国内机构之间也不时发生“内斗”。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对“欢喜冤家”是一南一北两家大券商申万和中金。
中金是中国首家合资投资银行,申银万国是国内最早的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两机构可谓旗鼓相当。他们对市场走势判断甚至个股的价值判断,常常出现较大的分歧,一度成为市场中的趣谈。
对个股判断的分歧,广为人知的是早在2005年和2006年,两公司在益民百货(现改名益民集团,600824.SH)价值、G综超(即华联综超,600361.SH)和苏宁电器(现改名为苏宁云商002024.SZ)等股票的估值上出现了巨大分歧。
2005年10月,中金公司在投资策略报告中,将益民百货列入回避级,认为益民百货估值存在泡沫。同一时间,申银万国认为,益民百货的商业地产账面价值远低于市场价值,出租收益也尚未体现其内在价值,该行最终将益民百货列入当月重点给客户推荐的5个重点品种之一。这一仗当年以中金完胜结束。2005年第四季度,益民百货从三季度末的10元一路狂跌,最低至3.23元。
不久之后,两机构在两家零售业公司的估值上再度针锋相对。中金力荐国美,对苏宁电器评级为“中性”;申万则坚称,苏宁目前的投资价值更为显著,估值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如果推荐国美而放弃苏宁,是逻辑前后矛盾的判断。对于G综超,中金认为, 其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各项指标向好,给出了较高的目标价。申万却对此提出异议,后者认为,中金给予的市盈率过高,并认为预测的EPS也过于理想,并将公司评级下调至观望。就当时情况而言,双方在苏宁电器上不分胜负,但2006 年二季度,G综超股价飙升近50%,中金又下一城。
且不论胜负,自此以后,中金和申万给许多人造成了相互抬扛的印象,媒体也有意无意将两家的观点放在一起作对比。
近年,两机构在市场走势上仍时不时上演“唱反调”。
两机构最近一次“唱反调”是今年初。2014年2月中旬,中金以《春季攻势》为题发布研报,积极呼喊对未来A股维持乐观态度。同一时间,申万在研报上的表态则甚为温和,指出2150点阻力较大。如今夏天将至,中金的“春季攻势”并没有出现,而申万预言2150点阻力较大却一语成谶。
当然,他们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2011年初,两机构对当年的一季度行情持谨慎态度,同一时间,唱反调者换成了中信证券,它是当时极少数认为市场将发起“春季攻势”的大券商。
神仙打架,投资者如何选择?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对于机构们热衷“唱反调”,市场各方各有各的解读。
上海一位姓沈的资深股民对中金和申万的估值之争记忆犹新。在他看来这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那时候大家都知道两家券家爱抬扛,喜欢看热闹。其中一家券商出了报告,就想看看另一家会不会跟进。”
专业投资者对机构“唱反调”的理解显然不同。
“是媒体比较‘认真’而已。”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谈到这种现象时说。每天早上,他会阅读来自不同机构发来的研究报告,所谓“唱反调”即观点不同是常有的事。“这没什么稀奇,市场需要不同的声音,只有一种声音更可怕。还记得2007年底的时候吗?”他反问道。在他看来,市场各方积极发出不同的声音反而是理性的表现,像2007年四季度,指数冲破6000点,国内研究机构还一致看好,几乎没有“杂音”,反而是危险的信号。
一位券商的研究员对此表示认同。任职于海通证券的一位研究员指出,市场需要买卖双方共同参与,如果只有一种判断,就不可能产生交易,就没有市场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唱反调”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必然的现象。
问题是,当相反的观点来自两家同样有实力的研究机构的时候,投资人又该如何取舍呢?
一位有十多年投资经验的私募基金经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现在媒体上尤其是网上各种消息太多了,人们根本应付不过来,因此不能总是盯着这些机构今天说了什么,明天说了什么,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比怎么说的重要。”他强调。
他举例说,有一些机构,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一些国际大行,名声大得吓人,但是业内都知道,他们什么钱都赚,有时候唱空却做多,有时候唱多却做空。所以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察其行”。
第二,论证的过程比结论本身重要。他告诉记者,在他接触的客户当中,很多人喜欢问你怎么看市场,他们大多数是想要一个结论。但事实上,市场不听任何一个人“使唤”,靠谱的论证过程、充实的论据、足够的数据支撑等,才有可能得到可靠的结论,对个股而言尤其如此。
最后,多听多看,但要有自己的观点。他的做法是,在阅读研究报告时,尽量了解不同机构的逻辑,把各种有力的数据都拿出来为我所用。“这就像是他们给我提供素材,但我要自己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