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衣,是一幅晕开的纸月亮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可说是文学作品版本密度最大的时代。由于政治形势、出版机制以及文学观念等不断改变,许多作品都被不同程度地加以修改而陆续重生问世,亦使得台湾当代文学出版物呈现出一种拥有众多不同版本的时代面貌。
  所谓现代文学的经验特性,即既离不开读者对于印刷书页的态度,又看待形式质量的美感知觉。因之,在有些书册装帧设计上,你可感受到最传统的中国古典色彩,没有激情狡狯的宣传式语言,没有让人眼花撩乱的线条用色,有的只是淡淡的含蓄流露。其中,尤以擅长呈现朦胧情境的明月山水画卷最能表征此一美学传统。
  月亮,见证着人间的一切,自古以来即为骚人墨客情有独钟的吟咏对象,且已然形成了一套围绕月亮为题旨的文化体系。所谓“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月圆月缺,正是个人浮沉晦明的生命写照。
  千百年来,沐浴于璀璨星汉、承载着无数人们想象的一轮明月,以其凄丽明亮的皎洁清辉,照耀着唐代李白与孟浩然的律诗绝句韵脚,照耀着宋代盼望月满西楼的女词人李清照,并且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在无数个更深人静之夜,悄然地照临到了女作家张爱玲观照人世苍凉的楼阁窗前。
  深受传统章回小说影响的张爱玲,与月亮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默契。在她的小说作品里,有过无数描摹月亮的不朽文字。她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意识,并以一种创新视角来描写月亮情境。
  “一生与月亮共进退”、“看月亮的次数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多”,张爱玲笔下的月亮,留在在读者心里面的,永远是最美丽的伤痕。
  香港文坛才女李碧华评张爱玲曰:“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但见台湾皇冠出版社专属插画家夏祖明设计张爱玲作品《秧歌》、《流言》、《怨女》、《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系列封面皆以明月为主题,分别搭配芦苇、草原、含羞草、枯树作对照,透露出浮华与苍凉的一贯色调。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结尾处,陈述着曹七巧在对往事苍凉的回忆中死去。后来,那是1995年旧历的中秋夜,张爱玲在她所钟爱的皎洁月色中悄悄地离开人间了。
  现下侈谈美术设计一事,徒然钦羡于二十世纪欧美先进国家渊源既久、丰饶可观的艺术资源,我们不免衍生“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复杂心绪。尤其对于现今面临全球化竞争趋势的台湾本土设计家来说,难道月亮一定要跑去异国他方才能够发光发热?职是之故,倘若创作者无法掌握自己故乡母土的文化灵魂,那么他(她)还算是真正的月亮吗?
  百余年来,随着近代西方美术工艺知识传入,不惟对传统绘画理论产生相当程度的冲击,同时也使得画面布局空间概念逐渐成为设计领域里一门重要美学课题。
  针对中西绘画的空间视景差异,美学家宗白华表示:“中画因系鸟瞰的远景,其仰眺俯视与物象之距离相等,故多爱写长立方轴以揽自上至下的全景。数层的明暗虚实构成全幅的气韵与节奏。西画因系对立的平视,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横幅以幻现自近而远的真景”(《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美学的散步》,台北:洪范)。
  相较于西方世界以黄金分割为造型基础的美学观,中国传统书画佐以皓月、山水、流云为题的“立轴”或“长卷”形式让画中景物打破一般焦点透视法局限,其构图往往不遵循西方绘画讲究的黄金比例,用以表达画者的主观情趣,使之步步有景,景随人移,形成一种随着视觉流动而延伸开展的散点透视观。
  假若把现代矩形开本的书页版面视为一张空白画幅,台湾早期封面画家不乏多有表现传统立轴长卷图式的明月意象,譬如绘制川端康成短篇小说集《水月》封面的画家薛清茂,这位出身台南师范美术科的设计者尝以欧洲印象派点描法勾勒远山流水,饶富兴味地烘托出“云端月”与“水中月”彼此相映成辉的缥缈意境。
  自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台湾书市一时大量涌现各种版本的译作,但论书衣设计之美,所有众多版本设计皆不及文皇版《水月》装帧风雅有致的东方朦胧美。
  类似兼融东西方古典美学的设计构图犹可见于画家梁云坡为王禄松散文集《飞向海湄》绘制封面所示:“驮一轮大琉璃的满月,拍着海蓝的翅膀,豁琅琅的飞掠过春天的云头”。而另在姜贵的长篇小说《曲巷幽幽》一书当中,设计家彭漫手绘封面的蜿蜒窄巷缓缓而升,两旁阳台窗沿及阁楼天线参差错落,彼此构成了一幅现代城乡小镇风情画卷。
  于此,尽管有些设计手法乍看之下也许并不新颖,但一位出色的封面绘者却往往能将这熟悉形式用得别出心裁。
  俗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通过传统古典绘画形态体现而出的书籍设计之美,宛如隐士般在岁月变迁中始终保有自身独特的姿态,在典雅幽静当中,自有它风华难掩、浓浓蕴涵的深遂韵味。
  
  1976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与分析倾向,对人对事缺乏谄媚的热情,工作余暇偏嗜在旧书摊中窥探历史与人性。著有《半世纪旧书回味》、《装帧时代》。
其他文献
高温依旧,但暑假行将结束,失落的不仅是重背学业压力的学生族,更有依依不舍的出版商们。虽然开学在即,教材教辅类图书的销售即将迎来新一轮高峰,但对于大多数无缘介入其中的大众类读物的出版商而言,其销售业绩必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和众多商品一样,图书的季节性也颇为明显,在生存压力增大、阅读率走低的今天,每年的寒暑假、元旦、五一、十一等假期都是众家出版社争相比拼的战场,正可谓“得黄金期者,得天下”。而在这些销售
期刊
一间间无人居住的房舍,宛如隐没在历史洪流中的一声声叹息,突然间,抹上了鲜艳质朴的色彩,有如废墟中新生的芽,让逐渐老去枯萎的建筑复活了起来。这是位于台中的干城六村,在政府的重建计划中,等待被拆除改建的命运,大部分居民早已迁离。但是,有一位高龄88岁的黄伯伯还留在村里,没受过任何美术训练的他,开始默默在自家外墙上涂鸦,那些充满童趣的小人、外星人、小花小草、小动物,慢慢从屋墙上延伸到道路上,很快地,眷村
期刊
与青春相关的文学形式,对作者来说,是用文学的形式给予鞭挞与讴歌,是直接的宣泄,而对于读者来说,却是获得共鸣后发泄青春苦恼的出口。当青春越来越依赖于文学这种载体,青春的星火最终出现燎原之势。  事实上,文学领域这些年来正经历着一种格局的转变:在原先已经形成的文学界之外出现了其他文学种类,其中最重要的,是仍然以传统纸质出版为主的“青春文学”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青春文学。新的文学空间经历了十来年的高速成
期刊
《中国书法艺术教程》(原书名)是启笛(袁守启)先生20余年前为中共中央党校学员讲习书法课,在教案的基础上出版的教材,这次再版皆因作者为我校的特聘教授,由学校教材建设基金资助、作者两位在职的学生担任特约编辑。  修订版主要增加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和启笛书画赏析两部分内容。在有了电子版的第一稿体例结构的校样,相应的内容加进去就可以了,但事实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首先是启笛的那一章没有文字,特编从E-mail传
期刊
八月在三秋(孟、仲、季)之中,八月十五又为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中秋之夜月最圆,古人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见中秋思团圆,是我们这个民族久远的习俗,所以中秋自然就成了团圆的节日。一家老少齐聚,共享天伦之乐。闽南人更是说:“中秋不回是无妻”,可见中秋回家团圆在闽南人心中是多么重要的节庆习俗。  团圆之时总要吃些好东西,聚在一起做些好玩的游戏,这就有了中秋吃月
期刊
阅读《地铁》像乘坐地铁一样让人感到疲倦。  韩松在《地铁》中处理了很多他的经典主题,例如《废墟》里的一些片段让人想起《红色海洋》中的《武夷梦》和《宇宙墓碑》里的《灿烂文化》;而在除了《末班》之外的其他四篇当中,则明显地表现出从《闪光·阉割》开始的对“演化”这一(或许只是作为写作手段的)主题的强烈趣味。但是,如果想要在这统摄于《地铁》之名下的五篇小说之间找到除了“地铁”和《读书》之外的某些不可否认的
期刊
阅读马世芳,心情是愉快的,尽管他的两本书名“昨日”、“乡愁”等字眼,本身蕴含着时光飞逝、好生惆怅的意味。但他不是纯粹的怀旧,他所怀的旧甚至是刻意追寻而来的,仿若进入时光机器,追溯到他来不及参与的时代,只因那个时代有他所喜欢的东西,那是他所崇拜的摇滚乐和摇滚歌手活跃的年代。  “来不及了。那个时代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束。”从《地下乡愁蓝调》一书开始,马世芳便多次倾诉,对于西洋摇滚乐、台湾民歌运动勃兴
期刊
这些年很风光的“杂志书”,最近又添了几员生力军,其中最为惹眼的当属安妮宝贝主持的《大方》,一时热评如潮,这让我这个老牌“杂志癖者”想说说几句我们“杂志书”的前世今生。先说当下,近者如《读库》、《悦读》、《温故》、《闲话》、《老照片》、《历史学家茶座》都要算MOOK圈里混得不错的,其中《老照片》是老大,已有十五年之悠久历史,且引领了举国“老照片热”。但是很少有读者注意到,比《老照片》稍晚的《老漫画》
期刊
人究竟会因为失去而做出什么事?人为什么会端坐在电脑前,看每一个人的人生、看这世界的改变?因特网的出现,是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还是扩张每一个人自我内在的恐惧和占有?  《第五号房》结合网络发展故事,除了个人封闭世界的描写以外,添加各式各样待在电脑前的众人,让它透过网络的多元和诡异多变,将看似扩及他人的生活,呈现出一种窥探自我内在的冲突感。  塔德是一个自小失去母亲、渴望母亲的男人(或说恋母),想要囚禁
期刊
我这样问,可能很多人脑海会自动浮现出“事业女性”的模样。相对于旧时代,这前所未见的族群一直是妇女最容易辨认的新理想;如今女性在职场工作已很平常,但大众心底里还是爱对不让须眉的巾帼另眼相看。有赖电视、杂志、广告各种媒体的循循善诱,妇解先驱的艰苦铸就的革命光环慢慢幻化为都会女性俯拾即是的时尚品味。如果这多少总算提升了女性建构独立身份的普及程度,那也不过是让女人从只能被动地回应男人的欲望,进而学会自给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