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灵魂的召唤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ao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生活在摇摇欲坠的战争年代,他曾经有着自己热爱的职业,他有温暖的家庭贤惠的妻子,他有回忆中的花园和玫瑰花。他更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上尉,但却是一位有自由灵魂,独立性格的英雄。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德军殊死搏斗,争取民族独立。开篇是诺曼底登陆时战争的场景,战士们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美国士兵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鉴于此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找詹姆斯瑞恩,批准他不再参与战争,回到家乡安慰母亲。其中这八名战士中的领头人就是米勒上尉。当米勒带领部下找到詹姆斯瑞恩的时候,瑞恩拒绝回家乡的指令,誓死保卫国家。就在这个时候德军来袭,这八名士兵中仅剩的六名士兵也壮烈牺牲。
  “别辜负,别辜负大家。”这是米勒上尉留给詹姆斯瑞恩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首先,从他生活的环境来讲,米勒生活在战争年代,战火纷飞,人们并没有自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一切都是国家的是民族的。在混乱的战争中,受伤的士兵竭尽全力的嘶吼着“妈妈,妈妈”,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活在不由自己决定生死的年代里,生命更加显得珍贵。米勒自己提到,曾经的他是一位教师。而在这种环境下他变成了一名铁血英雄,改变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他真的想离开家庭参加战争吗?并不是这样的,他热爱自己曾经教书育人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家庭。时事论英雄,他无法选择,只能拿起机枪奔赴战场。影片中,米勒上尉登上岸时候的那一怔,以及那一刻周围的死寂无声,惊愕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的景象。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将是多么沉重的打击,这么多的同胞兄弟离自己而去,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是否还能等到胜利的曙光,是否还能回到家乡。空白的头脑中一切可怕的问题便扑面而来。这就是战争的环境下人类的无能为力。
  其次,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来看。米勒是一名上尉,在拯救瑞恩的途中担任着领导者的身份。影片中,前去拯救瑞恩的几名战士不免对这次的任务有些不满。大家感觉八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一个二等兵是不值得的。途中一名战士为此发生冲突,米勒告诉他,他只是服从命令,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想尽早的能够完成任务,回家见到他的妻子。他并不是夸夸其谈的说如何保卫国家,而是流露出自己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想法,那就是回家。另外,站在瑞恩母亲的角度,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此项任务,包括失去你的生命。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体会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在拯救大兵瑞恩的过程中,也是米勒自身的救赎,因为战争是无止境的,多杀一个人,离回家就又远一步,救了瑞恩,离家就近了一步。真正的英雄是平息战争,拯救生命,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当看到兄弟阵亡,米勒颤抖着手独自哭泣着,他心里明白离他而去的94位兄弟,这个拥有钢铁之躯的人也有内心脆弱的时候,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拯救的真正含义。他有血性同时也有理性,对于一个已经投降了但还是杀害了自己队友的敌人,米勒给与了他一条生路。米勒的身上因为善良因为顽强因为真实而更具有人性的光辉。他并不是一个不可接近的铁面战士,而是一个内心有爱的英雄。
  最后,从自由和希望的角度来看。米勒说他是一位教师,他本身的职业就是给予人希望的寄托,他热爱他的职业,却因为战争不得不放弃他的职业。一个教室蜕变成一个上尉他该是经历了多少,承受了多少,从米勒所装的泥土里就能体会到他所经历的不易。人类渴望自由,却生活在战争的牢笼。在影片的最后,米勒身受重伤依靠在残垣断壁的桥上,举起手枪向敌军的坦克开枪,等待着救援飞机的到来,这代表了米勒的希望,也是美国的希望。米勒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詹姆斯瑞恩说的“别辜负,别辜负大家”。而此时的瑞恩也是希望和自由的象征所在。
  詹姆斯瑞恩没有辜负米勒,没有辜负拯救他的士兵。影片展现了他珍惜生活,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他没有辜负前人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其他文献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 试图洞察人的本质的最深处。他创作的《罪与罚》、《白痴》、《群魔》等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典型人物,而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堪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他用魔幻之笔勾勒出的一个复杂的人的世界,并愤感悲悯于人性的瘤疾;又能看到他为解除人性痼疾
期刊
摘 要:泰杰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吾尔文学史上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思想内容方面提倡进步的思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维吾尔社会,文化,生活。此篇论文主要讨论和肯定泰杰里在维吾尔文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维吾尔;古代文学;泰杰里  维吾尔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她是维吾尔人民古代文化的核心与主干,是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道德及哲
期刊
摘 要:建安时代,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并世而出,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开创了魏晋文学的新时代。本文拟以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为依托,从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作品所展现的思想内容等方面入手,探讨其作品所表现的女性“风骨”。  关键词:蔡文姬;五言《悲愤诗》;建安风骨  一、蔡文姬的生平简述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人。其父蔡邕,字蔡伯喈,是东汉著名学者、
期刊
摘 要: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其对音乐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600多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艺术歌曲,从此揭开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新篇章,因此被人们美誉为“歌曲之王”。本文从其代表性的两首艺术歌曲《野玫瑰》和《魔王》入手,通过对作品和声、曲式、织体等创作技法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野玫瑰》;创作特征  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的
期刊
摘 要:胡经之的《文艺美学》是能够反映90年代中国文论知识生产特征的重要范例,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胡经之《文艺美学》中的所有引用注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是半自主知识场域中的半自主知识生产机制的典型产物,其特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若即若离。  关键词:胡经之;知识场域;生产机制;马克思主义  胡经之教授所著的《文艺美学》于1989年11月出版第一版,1999年再版。胡经之教授以《文
期刊
摘 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公演以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独特遗产,作为一个象征,它穿越历史,在今日仍依稀传达着含混而丰富的启示。本文力图从对舞剧《红色娘子军》思想内容及其原型背景的分析中探索当时的文艺作品所反映出的女性地位及女性思想解放状况。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妇女;思想解放  60年代前期,在周恩来总理大力倡导下,中国文艺界努力实践“革命化,民族化,群
期刊
摘 要:温儒敏先生的《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一文从理论传承、批评方法、批评文体等方面全面、仔细、深入地研究了李健吾的批评方法,在对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给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对印象主义批评在新的环境下如何科学地应用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扩展了批评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印象主义批评;批评方法;审美感受  温儒敏先生的《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一文以极其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对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模型
期刊
摘 要: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作家萧红一生,试图通过从多部文学作品的描写展现真实的萧红,但是由于史料的拼凑和导演立场的错位使得整部影片没有能够更为全面地、整体性地向观众表现出作为作家萧红的文学理念和生活轨迹。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比文学史以及萧红作品中的描述分析影片表达的优劣。  关键词:萧红;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电影表达  萧红作为上个世纪著名女作家英年早逝
期刊
摘 要:任何意识形态国家发展都需要有社会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支撑。因此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等着我》栏目为例,以理论与实际分析结合的方法,探究公益类电视栏目对于构建社会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社会价值观;公益类电视栏目;情感共鸣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物质的诱惑,很多人忽略了精神与思想的健康发展,一味的追求功名财富,社会中衡量人价值的标
期刊
摘 要:《活着》在小说和电影版中不同叙事的结构决定了不同性质的传递。不同艺术之间的叙事会有不同的风格和策略。《活着》在小说和电影版中的叙事都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对于两者不同风格的艺术,很难保持叙事的一致性,本文将试图从叙事结构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并挖掘出《活着》在不同艺术结构中叙事的转变所获取的成功与不足。具体从不同语境下叙事的风格和技巧、不同空间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