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提高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综合课程,所以它的教学设计应特别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悟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地学习心理调节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最终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适当调适自己的角色定位,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
就课堂教学中话语权的分配和使用而言,传统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可以说是教师拥有话语霸权。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和控制者。学生的话语附着于教师的话语之树上,没有自己的根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首先应该从教师独自向师生对话过渡。教师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享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享有并运用与教师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权利,这也是学生生命成长与个人尊严的一部分。有了对话的课堂,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民主、促进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也才可能有效果可言。当然,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可能因性格内向、心情不佳,不愿暴露自己的隐私甚至只是因害怕和恐惧而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应当理解并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最多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怡情养性的课堂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因而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便成为提高心理教育效能的关键。教师要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创设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教室环境设计和布置要尽可能做到优美宜人,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到心情舒畅;另一方面,教师讲课时要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态度自然,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采用讲故事、听录音、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用自己的心灵与教学内容对接,了解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本来意思,了解间接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的内容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师生双方以教学内容和情境为中介,在融洽的气氛中实现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师生的精神便从教学本身超脱出来,领导的评价、分数的追求、名次的排列、升学率的高低等一切功利目的被排除在外,精神暂时离开外在压力和束缚而获得自由,生命的体验得以丰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建设一种“同伴探索”式的师生关系。所谓同伴探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陪伴;其二是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电彼此相互尊重与保护。这种关系所营造出来的氛围,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充满热情,放开胆量,积极思维,展开想象。这种关系和氛围促使师生双方共同面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一种极为主动的状态和健康的心态,时而平行,时而一方领行,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充满了民主平等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欣赏、相互悦纳的课堂上,教学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合作信任的关系促进学生的人格日臻完善。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为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调节自我上下工夫。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内在积极性都应该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使其成为学生的能力之源,能量之库。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要让学生通过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件事、一次活动、一个课堂剧等获得深刻的感悟,然后进行内化,提高素质。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思维发展和人格建树都在这种充满智慧力量和人格精神的课堂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而实现。课堂应淡化形式,注重实效,促进感悟,这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提升学生精神生命的必由之路。
(责编 辛 欣)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
就课堂教学中话语权的分配和使用而言,传统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可以说是教师拥有话语霸权。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和控制者。学生的话语附着于教师的话语之树上,没有自己的根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首先应该从教师独自向师生对话过渡。教师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享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享有并运用与教师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权利,这也是学生生命成长与个人尊严的一部分。有了对话的课堂,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民主、促进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也才可能有效果可言。当然,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可能因性格内向、心情不佳,不愿暴露自己的隐私甚至只是因害怕和恐惧而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应当理解并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最多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怡情养性的课堂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因而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便成为提高心理教育效能的关键。教师要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创设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教室环境设计和布置要尽可能做到优美宜人,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到心情舒畅;另一方面,教师讲课时要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态度自然,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采用讲故事、听录音、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引导学生直接用自己的心灵与教学内容对接,了解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本来意思,了解间接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的内容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师生双方以教学内容和情境为中介,在融洽的气氛中实现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师生的精神便从教学本身超脱出来,领导的评价、分数的追求、名次的排列、升学率的高低等一切功利目的被排除在外,精神暂时离开外在压力和束缚而获得自由,生命的体验得以丰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建设一种“同伴探索”式的师生关系。所谓同伴探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陪伴;其二是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电彼此相互尊重与保护。这种关系所营造出来的氛围,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充满热情,放开胆量,积极思维,展开想象。这种关系和氛围促使师生双方共同面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一种极为主动的状态和健康的心态,时而平行,时而一方领行,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充满了民主平等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欣赏、相互悦纳的课堂上,教学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合作信任的关系促进学生的人格日臻完善。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为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调节自我上下工夫。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内在积极性都应该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使其成为学生的能力之源,能量之库。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要让学生通过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件事、一次活动、一个课堂剧等获得深刻的感悟,然后进行内化,提高素质。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思维发展和人格建树都在这种充满智慧力量和人格精神的课堂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而实现。课堂应淡化形式,注重实效,促进感悟,这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提升学生精神生命的必由之路。
(责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