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论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dma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德育模式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和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些本质特性,作为中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的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类比的方法,可以把德育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德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德育过程组织方式加以简要表述,以供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选择、组合、变换、重构。有的教科书认为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德育信念、实施过程、有效性检验是德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可操作性。
  
  二、目前中国德育缺乏需要的模式
  尽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差有很多原因,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的理论与实际脱节,在中小学德育实践中缺少可以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造成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德育科研理论基础。这些教师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往往只是学习了普通的《心理学》《教育学》。参加工作之后进行的继续教育主要是现代教育技能培训和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使得中小学德育科研不能形成一定的氛围,也就不可能将大量的德育实践上升为德育模式。
  2、德育实体不完整。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体之上产生的,没有完整的德育实体就不可能产生先进的德育模式。比如,有很多教师对德育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往往把德育目的当成了德育目标,不清楚自己的具体德育目标,造成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又如,有不少教师对德育内容的外延把握不全面,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德育就是政治教育,或德育就是法纪教育,或德育就是思想教育,或是其中的两项、三项的综合,对德育的内容缺乏整体把握,由于德育具体的不完整,使得在实际的德育实践中很难产生科学的德育模式。
  3、德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其表现在,部分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不注意联系国家政治生活的现实;学校德育内容对学生基础文明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此外,相对而言,目前的德育教材对知识体系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很少被顾及。
  4、教育方法简单化,把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统统用知识灌输的方法进行操作,使德育变成了“关于道德的知识”的学习,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与生活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中小学德育普遍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即使有所谓的“实践”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其结果是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的德育方法也就不可能产生科学、有效的德育模式。
  
  三、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有效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提出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模式,为我国学校德育提供了一套可以操作的实践模式。
  1、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德育理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通过对全国23个省、225所学校的12500名学生的调查,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指出:大、中、小学没有形成整体的德育大纲,大、中、小学德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倒挂、脱节、不必要的重复、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问题;大、中、小学的德育途径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相对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2、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操作模式。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规划了学校除思想品德课程以外的所有的德育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编写出了《德育》读本、《成长册》《当代家长》三类可供德育活动课使用、学生评价使用、家长学校使用的教材,使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经过探索与实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凝练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独特的德育模式。一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二是德育过程要坚持“双主体”;三是“新三中心”论,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四是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在德育工作中要“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五是德育内容的五要索,即德育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六是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管理六环节。
  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中介,好的德育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但是,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师不同、学生不同,任何好的德育模式必须经过自己的内化才能成为适合自己的模式。本人论证德育模式的目的不是让学校和教师照搬、照抄已有的德育模式。而是希望学校和教师能够学习已有的模式,总结自己的实践,创建适合自己教育方法的模式,超越固定的模式,实现由“学模”“建模”到“超模”的转变。
  
  (责编 刘 波)
其他文献
博客文学以网络为载体,立足于博客,自由创作,没有任何格式限制,是网络文学中一种较为高级的文学形态。博客文学的特点是:审美性;平民化和自由化;开放性及有机互动性;娱乐化。
自今年9月12日起,杭州市余杭区不动产统一登记服务中心发出第一本证,经过近一个月的过渡和运转,不动产登记各项工作运行平稳有序。截至9月30日,全区不动产办件量共计10882件,
登封市少林路小学最近实行班级安全教育“周报制”,要求以班为单位,于每周一由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20分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每周的第一天就能把安全记在心里,并积极地落实在每一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踏着2005年的钟声,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记者来到了素有"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之美誉的淇县——商代故都朝歌,采访了淇县教体局局长田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的辅助手段。    一、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在教学应用中最为普遍,其优势如下:  1.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大的信息量,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主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和满足学生“学会”,更在于引导他们“会学”。  第一,以教学激情影响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染,进而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饱满的教学情绪对学生的重要性。如果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创造性又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包括有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善于搞小发明、小制作等。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构建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具体地讲,培养学生创造性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马斯洛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方式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创造性地创设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以全新的理念演绎全新的教学行为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先“育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
她,豫西南新野县14个乡镇中心校中唯一的一位女校长。  她,从教12个春秋,带领一个拥有25所中小学的乡镇迈入县(市)教育系统先进行列。她就是南阳市“巾帼建国标兵”、市“三八红旗手”,新野县城郊乡中心校校长左玉亚。  立潮头,唱响校园木兰曲  在新野县城郊乡25所中小学校中,10年前,班子最散、摊子最烂、教学质量落后的学校要数袁庄小学了。这所小学位于3个乡镇的交界处,又是河边、路边、城边集中的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