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的新书《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出版了,细细品来,心中便洒满了金铁霖教授学术思想的光辉。他始终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真正具有充分的科学和艺术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美好艺术,才有可能通过有力的传播走向世界,并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们独辟蹊径,跨过了种种藩篱、摆脱了道道羁绊,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丰富理论。他总是有的放矢地向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成果吸取和借鉴其精华,并反复在自己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产生心得体会,待上升到真知灼见的层次,再小心翼翼地粘贴到自己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去。
关键词: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学术理想;学术勇气;学术态度
一、志存高远的学术理想
我们注意到金铁霖教授无论到哪里讲学,总是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挂在嘴边。因为这句话承载着他的学术理想,承载了历代中国声乐家们的歌唱梦想。他希望有朝一日“等中国民族声乐冲出世界的时候,很多外国人要学中文、学中国音乐作品和演唱,参加中国比赛,我们肯定会达到这个目标”[1]148。
他始终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真正具有充分的科学和艺术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美好艺术,才有可能通过有力的传播走向世界,并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还认为,“不论什么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歌、创作歌曲、歌剧等),都应当經过科学唱法的基本功训练,再去体现基本唱法的个性和特色,这样,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1]31。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除了他本人从二十二岁一直“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以外,还利用到各地讲学、当评委、当顾问、开会的机会扩大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队伍。终于,随着他培养的众多活跃在我国当代歌坛的高精尖声乐人才在国内外的优异表现,及以他为会长的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的成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共同的理想正一步步、一天天地实现。
他心里只有心爱的民族声乐艺术。当“千人一声,万人一面”的责难如潮水般直指“学院派”“金氏唱法”的时候,铁霖教授俨然一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他深知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理,为了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伟大复兴,金铁霖教授总是身体力行,大力倡导良好的学术气氛。《文集》的出版发行无疑为广大读者了解他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契机,为各种学术思想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为了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宏伟目标,金铁霖教授总是团结志同道合者,努力维持并改善民族声乐安定团结的良好发展局面。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他满怀神情地对即将成立的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的与会人员说:“民族声乐各方面的人士都可以加入进来,由小变大,求同存异,共商民族声乐大事。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但不要炒作,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大家能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我们的事业得到发展。我们不能追求市场效应,不能只为了眼前一点利益,而是要走遍全国,走向世界。”[1]148通过这段话,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赤子心灵。
二、独辟蹊径的学术勇气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杂草、坎坷不平之路。在这条弯弯曲曲的路上,以喻宜萱、王品素、汤雪耕、姜家祥、张权、蔡绍序、王瑞江、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努力。他们独辟蹊径,跨过了种种藩篱、摆脱了道道羁绊,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丰富理论。这其中,金铁霖教授的贡献又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
独辟蹊径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金铁霖教授的勇气哪里来?他的勇气来自于他的智慧。金铁霖教授的智慧哪里来?他的智慧源于他的思想方法和与生俱来的声乐教学与研究的天赋,及他总是站在众多伟人的肩膀上。智慧给了他勇气和力量,也给了他无比的自信。
首先,金铁霖教授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他说:“我的声乐教学理论接受的最大的理论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我的思想方法。我对自己声乐教学观的概括就是两点:一是客观,二是辩证。”[1]189因为客观,他在声乐教学和研究中之所以能以艺术性为圆心,以科学性为半径,牢牢把握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共性;因为辩证,他才能拥有清醒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始终以民族性、时代性为学术定位并作为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因为既客观又辩证,他提出的民族声乐发展方向和审美标准才是“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而不是有些人鼓吹的单一的“民族性”和“风格性”;因为既客观又辩证,他才能在处理共性和个性关系上得心应手,在指导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求教者时才游刃有余。
有了先进的思想方法,金铁霖教授就能豪迈而坚定地行进在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上不动摇。对于民歌怎么教,他回答说:“有几种说法:其一说用西洋传统唱法教民歌,就能使学生掌握民族唱法;其二说戏曲演员唱民歌好,主张完全采用戏曲的一套训练方法;其三说民歌的风格不能动,绝对不能动,强烈的乡土气息不能改,一改就不是民歌了,对科学方法不重视。以上几种提法都失之偏颇,不够全面。所谓民族的,应该是很好地向民族民间传统声乐学习,取其精华加以提高、发展,同时还应借鉴各国包括西洋唱法中的好方法及表演形式,为我所用,从而形成有中国特点的一套科学方法。”[1]120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1960年金铁霖刚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到了沈湘教授的班上,沈湘教授就发现他有研究同学演唱并在课下进行声乐交流的爱好和能力,于是主动安排了两名学习声乐的高中生让他教,一年后其中一名男中音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此外,沈湘教授还特别信任地安排了同班的一个女中音同学让他进行课外辅导。1968年金铁霖还在中央乐团当歌唱演员时,在沈湘教授的指导下,他所教的第一个民族声乐学生李谷一更是一夜成名。
站在巨人肩上是幸运的。对于金铁霖教授来说,毛泽东、沈湘、张权、王品素、郭兰英、郭颂无疑都是他心中不折不扣的一代巨人。 三、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
要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仅坐而论道是不行的。金铁霖教授深知这一点,从196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开始,在沈湘教授的赏识和指导下与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至1967年到中央乐团参加工作,金铁霖开始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实践和研究,与沈湘教授一起成功地指导了李谷一。再到1981年应李凌院长邀请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后,正式踏上了民族声乐艺术探索的漫漫长路。于是,他有了校内外一个又一个得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进行一个又一个异地讲学。有了近十个大学客座教授的受聘,有了一个又一个演出团体的艺术顾问受聘,有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推卸的大赛评审和监审工作……
金铁霖教授的每一天是如何忙碌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绝不可能把宝贵的时间用于闲扯和争论。下面这段他亲口说出的话可以为证:“我还要说一句,争这个,争那个,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最不喜欢争论,我最喜欢用事实说话。我们踏踏实实地干,踏踏实实地教学,求真务实地教学,一步一步、一分一秒地教学,通过你的时间把一个又一个的学生教出来了,唱好了,大家承认了,这就证明你运用了正确的理论,采用了最好的标准。除此以外,我们还说什么呢?没有必要去争论。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声乐教学的标准,更是聲乐演唱的标准。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什么手段,能教出学生来,你就是对的。无论何种手段,只要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就行,不一定要求一个模式去教。认为好,拿过去,认为不好可以不要,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凡是成功的学生都是经过实践出来的,不是争论争出来的,也不是宣传出来的。我非常坚信这一点。”[1]143
金铁霖教授每次向外界谈到自己的教学,总是很谦逊,从不好大喜功。“这绝不是因为我有什么妙招,我不过是非常注意吸取前人在声乐教学上的各种经验。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人的体会,包括同行们在不同场合下所谈到的经验总结,我都不断地在归纳和分析。”[1]188—189“如果他想唱浙江民歌的话,他得到这儿(浙江)来学,你在北京跟我学不行,我连浙江话都不会说。”[1]90
在谈到要形成民族声乐完整教学体系的时候,他更多地是呼吁各级领导、媒体、院校、协会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首先应当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要有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具有丰富内容、由浅入深、能够发挥声乐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声乐作品,这要靠作曲家给予支持。”
我们同时还注意到,《文集》中没有一篇文章是为理论而理论的文章或只为评职称而发表的论文。金铁霖教授同大谈、空谈玄理的某些理论家和爱炒作的记者不同,他总是有的放矢地向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成果吸取和借鉴其精华,并反复在自己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产生心得体会,待上升到真知灼见的层次,再小心翼翼地粘贴到自己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去。此外,他撰写的文章没有故弄玄虚的学究气,更不会为了文采进行词藻堆砌,把文章写得文绉绉的。他的叙述和论述总是那么平易、亲切、朴实、清新,让人一看就懂。
四、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文集》长达二十万字的五十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一个著名声乐教育家从平凡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金铁霖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在民族声乐园地辛勤耕耘、上下求索的闪光足迹。这本声乐教学文集是金铁霖教授默默耕耘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精髓,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中一份弥足珍贵且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声乐理论宝库,对于我国当代和未来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文集》的出版无疑会在我国声乐发展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认为,金铁霖教授对于中国声乐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一,他为中国歌坛输送了以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戴玉强、吴碧霞为代表众多优秀的歌唱家,为我国各族人民带去了歌声,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他的声乐教学体系理所当然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其二,以彭丽媛和宋祖英为代表的他的学生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演出和其它出国访问演出,弘扬民族声乐艺术,让世界人民觉得中国的音乐这么棒,中国的声乐这么美,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声乐界、中华声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其三,为中国声乐教育界培养了以马秋华、刘辉、张也、吴碧霞等为代表的大量民族声乐教学人才,他所开创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得以继承和完善。其四,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集》中的多篇文章(此前大部分已陆续发表) 在宏观上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微观上融会古今中西声乐艺术之众家所长、开拓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系统、完善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其学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为此,金铁霖教授当之无愧地入选了“2004年全国十大艺术英才”。
我们期待着,“艺术英才”金铁霖教授创立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将更加系统和完善。在不久的将来,由他引领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将以更稳健的步伐,大踏步走向世界,在世界声乐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永远高高飘扬。
以他五十年如一日的执著和热情,中国和世界歌坛对他仍可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杨艾荃,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学术理想;学术勇气;学术态度
一、志存高远的学术理想
我们注意到金铁霖教授无论到哪里讲学,总是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挂在嘴边。因为这句话承载着他的学术理想,承载了历代中国声乐家们的歌唱梦想。他希望有朝一日“等中国民族声乐冲出世界的时候,很多外国人要学中文、学中国音乐作品和演唱,参加中国比赛,我们肯定会达到这个目标”[1]148。
他始终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真正具有充分的科学和艺术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美好艺术,才有可能通过有力的传播走向世界,并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还认为,“不论什么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歌、创作歌曲、歌剧等),都应当經过科学唱法的基本功训练,再去体现基本唱法的个性和特色,这样,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1]31。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除了他本人从二十二岁一直“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以外,还利用到各地讲学、当评委、当顾问、开会的机会扩大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队伍。终于,随着他培养的众多活跃在我国当代歌坛的高精尖声乐人才在国内外的优异表现,及以他为会长的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的成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共同的理想正一步步、一天天地实现。
他心里只有心爱的民族声乐艺术。当“千人一声,万人一面”的责难如潮水般直指“学院派”“金氏唱法”的时候,铁霖教授俨然一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他深知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理,为了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伟大复兴,金铁霖教授总是身体力行,大力倡导良好的学术气氛。《文集》的出版发行无疑为广大读者了解他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契机,为各种学术思想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为了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宏伟目标,金铁霖教授总是团结志同道合者,努力维持并改善民族声乐安定团结的良好发展局面。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他满怀神情地对即将成立的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的与会人员说:“民族声乐各方面的人士都可以加入进来,由小变大,求同存异,共商民族声乐大事。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但不要炒作,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大家能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我们的事业得到发展。我们不能追求市场效应,不能只为了眼前一点利益,而是要走遍全国,走向世界。”[1]148通过这段话,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赤子心灵。
二、独辟蹊径的学术勇气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杂草、坎坷不平之路。在这条弯弯曲曲的路上,以喻宜萱、王品素、汤雪耕、姜家祥、张权、蔡绍序、王瑞江、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努力。他们独辟蹊径,跨过了种种藩篱、摆脱了道道羁绊,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丰富理论。这其中,金铁霖教授的贡献又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
独辟蹊径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金铁霖教授的勇气哪里来?他的勇气来自于他的智慧。金铁霖教授的智慧哪里来?他的智慧源于他的思想方法和与生俱来的声乐教学与研究的天赋,及他总是站在众多伟人的肩膀上。智慧给了他勇气和力量,也给了他无比的自信。
首先,金铁霖教授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他说:“我的声乐教学理论接受的最大的理论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我的思想方法。我对自己声乐教学观的概括就是两点:一是客观,二是辩证。”[1]189因为客观,他在声乐教学和研究中之所以能以艺术性为圆心,以科学性为半径,牢牢把握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共性;因为辩证,他才能拥有清醒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始终以民族性、时代性为学术定位并作为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因为既客观又辩证,他提出的民族声乐发展方向和审美标准才是“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而不是有些人鼓吹的单一的“民族性”和“风格性”;因为既客观又辩证,他才能在处理共性和个性关系上得心应手,在指导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求教者时才游刃有余。
有了先进的思想方法,金铁霖教授就能豪迈而坚定地行进在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上不动摇。对于民歌怎么教,他回答说:“有几种说法:其一说用西洋传统唱法教民歌,就能使学生掌握民族唱法;其二说戏曲演员唱民歌好,主张完全采用戏曲的一套训练方法;其三说民歌的风格不能动,绝对不能动,强烈的乡土气息不能改,一改就不是民歌了,对科学方法不重视。以上几种提法都失之偏颇,不够全面。所谓民族的,应该是很好地向民族民间传统声乐学习,取其精华加以提高、发展,同时还应借鉴各国包括西洋唱法中的好方法及表演形式,为我所用,从而形成有中国特点的一套科学方法。”[1]120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1960年金铁霖刚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到了沈湘教授的班上,沈湘教授就发现他有研究同学演唱并在课下进行声乐交流的爱好和能力,于是主动安排了两名学习声乐的高中生让他教,一年后其中一名男中音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此外,沈湘教授还特别信任地安排了同班的一个女中音同学让他进行课外辅导。1968年金铁霖还在中央乐团当歌唱演员时,在沈湘教授的指导下,他所教的第一个民族声乐学生李谷一更是一夜成名。
站在巨人肩上是幸运的。对于金铁霖教授来说,毛泽东、沈湘、张权、王品素、郭兰英、郭颂无疑都是他心中不折不扣的一代巨人。 三、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
要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仅坐而论道是不行的。金铁霖教授深知这一点,从196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开始,在沈湘教授的赏识和指导下与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至1967年到中央乐团参加工作,金铁霖开始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实践和研究,与沈湘教授一起成功地指导了李谷一。再到1981年应李凌院长邀请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后,正式踏上了民族声乐艺术探索的漫漫长路。于是,他有了校内外一个又一个得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进行一个又一个异地讲学。有了近十个大学客座教授的受聘,有了一个又一个演出团体的艺术顾问受聘,有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推卸的大赛评审和监审工作……
金铁霖教授的每一天是如何忙碌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绝不可能把宝贵的时间用于闲扯和争论。下面这段他亲口说出的话可以为证:“我还要说一句,争这个,争那个,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最不喜欢争论,我最喜欢用事实说话。我们踏踏实实地干,踏踏实实地教学,求真务实地教学,一步一步、一分一秒地教学,通过你的时间把一个又一个的学生教出来了,唱好了,大家承认了,这就证明你运用了正确的理论,采用了最好的标准。除此以外,我们还说什么呢?没有必要去争论。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声乐教学的标准,更是聲乐演唱的标准。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什么手段,能教出学生来,你就是对的。无论何种手段,只要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就行,不一定要求一个模式去教。认为好,拿过去,认为不好可以不要,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凡是成功的学生都是经过实践出来的,不是争论争出来的,也不是宣传出来的。我非常坚信这一点。”[1]143
金铁霖教授每次向外界谈到自己的教学,总是很谦逊,从不好大喜功。“这绝不是因为我有什么妙招,我不过是非常注意吸取前人在声乐教学上的各种经验。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人的体会,包括同行们在不同场合下所谈到的经验总结,我都不断地在归纳和分析。”[1]188—189“如果他想唱浙江民歌的话,他得到这儿(浙江)来学,你在北京跟我学不行,我连浙江话都不会说。”[1]90
在谈到要形成民族声乐完整教学体系的时候,他更多地是呼吁各级领导、媒体、院校、协会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首先应当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要有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具有丰富内容、由浅入深、能够发挥声乐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声乐作品,这要靠作曲家给予支持。”
我们同时还注意到,《文集》中没有一篇文章是为理论而理论的文章或只为评职称而发表的论文。金铁霖教授同大谈、空谈玄理的某些理论家和爱炒作的记者不同,他总是有的放矢地向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成果吸取和借鉴其精华,并反复在自己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产生心得体会,待上升到真知灼见的层次,再小心翼翼地粘贴到自己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去。此外,他撰写的文章没有故弄玄虚的学究气,更不会为了文采进行词藻堆砌,把文章写得文绉绉的。他的叙述和论述总是那么平易、亲切、朴实、清新,让人一看就懂。
四、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文集》长达二十万字的五十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一个著名声乐教育家从平凡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金铁霖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在民族声乐园地辛勤耕耘、上下求索的闪光足迹。这本声乐教学文集是金铁霖教授默默耕耘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精髓,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中一份弥足珍贵且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声乐理论宝库,对于我国当代和未来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文集》的出版无疑会在我国声乐发展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认为,金铁霖教授对于中国声乐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一,他为中国歌坛输送了以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戴玉强、吴碧霞为代表众多优秀的歌唱家,为我国各族人民带去了歌声,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他的声乐教学体系理所当然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其二,以彭丽媛和宋祖英为代表的他的学生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演出和其它出国访问演出,弘扬民族声乐艺术,让世界人民觉得中国的音乐这么棒,中国的声乐这么美,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声乐界、中华声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其三,为中国声乐教育界培养了以马秋华、刘辉、张也、吴碧霞等为代表的大量民族声乐教学人才,他所开创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得以继承和完善。其四,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集》中的多篇文章(此前大部分已陆续发表) 在宏观上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微观上融会古今中西声乐艺术之众家所长、开拓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系统、完善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其学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为此,金铁霖教授当之无愧地入选了“2004年全国十大艺术英才”。
我们期待着,“艺术英才”金铁霖教授创立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将更加系统和完善。在不久的将来,由他引领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将以更稳健的步伐,大踏步走向世界,在世界声乐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永远高高飘扬。
以他五十年如一日的执著和热情,中国和世界歌坛对他仍可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杨艾荃,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