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十一五”规划的最突出特点,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央在发展战略决策上的重大转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 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2-0007-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的号角,为新时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方向。作为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央在发展战略决策上的重大转变。整个《建议》通篇都闪耀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光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范例。
一是体现发展的本质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全部经济社会活动成果的享受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突出亮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快速拉大、社会公平缺失的现象不仅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而且对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提倡以人为本,加大收入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强调共同富裕成为时代的要求。从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到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总理为农民工讨工资,到农业税的基本取消;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慰问群众,到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都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是我们党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在《建议》中,突出地强调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对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教育科技、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住交通、人才培养等各项社会事业都作了十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建议》是中央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从以往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具有科学性,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的科学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南美、东南亚、东欧等不少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选择不科学甚至失误,是导致它们经济滑坡、社会倒退的根本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也片面强调CDP增长速度,盲目追求投资规模,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经济发展的后劲缺乏等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状况下,若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高速奔驰的经济快车就会有脱节、出轨的危险。二是科学发展首先要发展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依赖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靠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为此,《建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论断,引导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同时还指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经济增长创造不竭的源泉。
三是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几十年去完成,发展的可持续性十分重要。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的高速发展态势举世瞩目,但这样的好势头能否长久保持下去,并非是杞人忧天的话题。世界各国因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社会政治危机等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态承载力差的国情不容乐观,频繁发生的洪灾、沙尘暴,不断扩大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已经发出了现实的预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人口等矛盾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为此,中央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这点,富有创新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全文还特别地使用了一个具体的数据指标,就是单位CDP能耗降低20%左右。这标志着我国整体的发展道路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建议》还强调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倡导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这充分说明,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将采取更加坚决有效的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缓解能源、土地和水资源以及多种矿产资源紧缺而带来的巨大压力,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深化发展的协调性。发展协调性是指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各经济要素之间的配置比较合理,发展较为全面均衡,整体比较协调。它既包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又包含产业之间、投资消费之间、内外需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随着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若再不加以纠正,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地区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看,《建议》再一次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还提出了要健全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从产业协调发展角度看,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推动企业由重生产、轻研发向重技术、重服务转变。此外,《建议》还要求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提出重要领域改革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努力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各项改革措施尽可能深化、细化,各项措施要尽可能协调配套;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利益格局和利益群体的变化,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等等,通过这些重要举措,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五是突出发展的开放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发展绝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融与利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一年。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增强在全球化背景下谋划发展的能力十分紧迫。当前,我国改革正进入攻坚决战阶段,许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必然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协调,使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把以前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此,《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着力推进行政、金融、财政、税收、企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不断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建议》还提出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切实提高外资利用的效率,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并加强消化和吸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并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等等。通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本文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 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2-0007-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的号角,为新时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方向。作为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央在发展战略决策上的重大转变。整个《建议》通篇都闪耀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光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范例。
一是体现发展的本质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全部经济社会活动成果的享受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突出亮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快速拉大、社会公平缺失的现象不仅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而且对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提倡以人为本,加大收入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强调共同富裕成为时代的要求。从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到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总理为农民工讨工资,到农业税的基本取消;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慰问群众,到减灾防灾体系的构建;都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是我们党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在《建议》中,突出地强调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对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教育科技、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住交通、人才培养等各项社会事业都作了十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建议》是中央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从以往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具有科学性,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的科学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南美、东南亚、东欧等不少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选择不科学甚至失误,是导致它们经济滑坡、社会倒退的根本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也片面强调CDP增长速度,盲目追求投资规模,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经济发展的后劲缺乏等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状况下,若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高速奔驰的经济快车就会有脱节、出轨的危险。二是科学发展首先要发展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依赖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靠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为此,《建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论断,引导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同时还指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经济增长创造不竭的源泉。
三是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几十年去完成,发展的可持续性十分重要。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的高速发展态势举世瞩目,但这样的好势头能否长久保持下去,并非是杞人忧天的话题。世界各国因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社会政治危机等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态承载力差的国情不容乐观,频繁发生的洪灾、沙尘暴,不断扩大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已经发出了现实的预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人口等矛盾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为此,中央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这点,富有创新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全文还特别地使用了一个具体的数据指标,就是单位CDP能耗降低20%左右。这标志着我国整体的发展道路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建议》还强调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倡导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这充分说明,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将采取更加坚决有效的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缓解能源、土地和水资源以及多种矿产资源紧缺而带来的巨大压力,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深化发展的协调性。发展协调性是指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各经济要素之间的配置比较合理,发展较为全面均衡,整体比较协调。它既包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又包含产业之间、投资消费之间、内外需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随着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若再不加以纠正,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地区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看,《建议》再一次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还提出了要健全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从产业协调发展角度看,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推动企业由重生产、轻研发向重技术、重服务转变。此外,《建议》还要求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提出重要领域改革要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努力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各项改革措施尽可能深化、细化,各项措施要尽可能协调配套;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利益格局和利益群体的变化,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等等,通过这些重要举措,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五是突出发展的开放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发展绝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融与利用。“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一年。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增强在全球化背景下谋划发展的能力十分紧迫。当前,我国改革正进入攻坚决战阶段,许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必然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协调,使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把以前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此,《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着力推进行政、金融、财政、税收、企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不断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建议》还提出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切实提高外资利用的效率,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并加强消化和吸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并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等等。通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本文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