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诉权和审判权的冲突和制约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上诉权与审判权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四个方面冲突,从法理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使上诉权与审判权实现制约与平衡的四个途径,对于缓解上诉权与审判权的冲突,实现二者利益的合理配置,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上诉权;审判权;冲突;制约
   [中图分类号] D9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43-02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民事诉讼制度在人类理性的掌控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息分解诉的使命。值我国现阶段利益多元、传统价值发生不同程度冲突之际,笔者欲对民事诉讼审判权与上诉权的冲突与制约进行探讨,以与同仁共商榷。
  
  一、我国民事诉讼审判权与上诉权的价值冲突
  
  上诉权是当事人寻求司法有效救济的重要权利,基于上诉权的行使,当事人必然享有程序选择权与处分权,只要权利的行使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就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是法制社会下人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审判权是国家行使司法权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表现,在国家职能转变为服务管理职能后,法院的审判职能也变主动干预为中立裁决,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与处分权,根据合理而科学的诉讼制度彰显法治的平等与人性的独立自由。在上诉程序中更应如此。因为上诉程序作为防错纠错的重要机制,对于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缘于诉讼制度的滞后、诉讼法理论的不完善、审判模式的不科学等现实因素,审判权与上诉权之间并没有体现出和谐与共同促进,反而表现出更多的冲突:(1)上诉程序被一些当事人基于不正当的利益而无限制地频繁启动,上诉审法官对此既无奈又必须进行审理,上诉审的功能价值被膨胀的上诉权所利用;(2)有限的法官资源难以应对日益繁多的上诉案件,为了追求结案效率,上诉审法官经常会侵犯当事人的辩论权、质证权、陈述权、告知权、获取法律文书权等正当权益,限制上诉权的正常行使;(3)一审法官为防止不被错案追究,经常向上级法院的法官“请示”后再作出裁判,使享有上诉权的当事人只能得到与一审相同的裁判,上诉制度形同虚设,上诉权的功能价值虚无化;(4)上诉审法院对自己的职能定位和价值导向认识模糊,加之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制度的支持,审查案件没有确定的审查原则,使法官处理案件的随意性较大,既减低了诉讼效率,又淡化了当事人上诉权的救济价值与经济价值;(5)二审法院作出判决时不受任何限制,经常作出对当事人更加不利的判决,使当事人往往消极行使上诉权,把希望寄托在再审程序中,启动不必要的再审程序。这些日益明显的冲突,正逐步减弱着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也磨灭着上诉权的救济性与正当性。及时消解上述冲突,变不利为有利,是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燃眉之急,也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审判权与上诉权的制约与平衡
  
  维持审判权与上诉权的相互制约,保障民事上诉制度的公正和效率,兼顾上诉权与审判权的不同价值并使二者得以平衡,就必须更新传统的审判制度与上诉制度的理念,进行制度的创新与重构。
  
  (一)建立对特定案件的一审终审制。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只是把一审终审制作为特别程序审理案件的特例,对于依照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没有适用性。其直接弊端是造成我国民事上诉制度中普遍存在小额案件、简易案件难以及时审结以及上诉投机现象。在目前我国法官资源有限、案件数量较多的情形下,有必要通过理性的分流与抑制机制,限制一些小额案件、简易案件的上诉,以减少诉讼成本,尽可能达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践中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法律明文规定非原则性小额案件、简易案件不得上诉。所谓非原则性小额案件是指对当事人没有关键性的影响,不涉及公共利益,不具有重要法律意义,争议的金额在最低上诉标准之下的案件。至于最低上诉标准的确定,应该把排除小额案件获得上诉救济的金钱价值标准降低到足以保证司法效率的最小限额之内。所谓简易案件是指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那么应该由哪一级法院来决定该案能否被许可上诉呢?如果由原审法院来决定上诉许可,恐怕难以获得当事人的认同与尊重。如果由上诉审法院来决定上诉许可,则会让上诉审法院疲于应对繁多的许可申请,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因此,兼顾二者的现实需要,法律应作出一个折中规定:如果当事人在向原审法院提出上诉许可申请时被驳回,则允许当事人向上诉审法院再次提出上诉许可申请。其二,许可当事人双方就私权性案件达成一审终审的协议。这样既可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与处分权,又可以尽快实现当事人的诉讼愿望,还可以节约我国的司法资源。
  
  (二)明确划分并落实不同审级法院的职能。
  初审法院的职能是在当事人提供大量而充分的证据基础上,以第一性的完全认识,依据既定事实和相关法律作出裁判,其对事实了解的充分性和纯粹性,是上级法院难以比拟的。上诉审法院的主要职能是保证法律的正确统一适用,复查初审法院的诉讼程序是否恰当,除事实认定的重大差错外,不接受新的证据,也不解决事实问题。美国、德国等国的民事诉讼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定位不仅正确而且可行,不但会充分发挥一审法院事实认定的优势,缩小上诉审法院的审查范围,而且可以逐步消除初审法官为防“错案追究”而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的现象,杜绝“二审变一审”的不合理运作,在实质上确保上诉权的救济功能不被虚置。需要明确的是,“重大差错”是指根据重要证据认定的事实严重背离了法律真实,使据以定案的法律适用发生了基础性、根本性错误。如何发现重大差错呢?可以当事人上诉请求的内容为依据和线索,审查事实的认定是否符合法律真实。如果一方当事人上诉请求事项中涉及对基本事实认定的重大分歧,上诉审法院就应该对该事实重新认定。除此之外,上诉审法院在审查案卷时,对于当事人没有请求的事项,原则上不能再进行审查。这一方面是尊重当事人自己的处分权,满足司法中立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具体表现。
  
  (三)在上诉审程序中明确并贯彻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但是在民事诉讼法及其有关的解释里面,可以察觉到禁止不利益原则的隐形存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该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有关规定》(以下简称《审判方式改革》)第三十五条规定:“第二审的审理应当围绕着当事人的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但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第三十六条规定:“被上诉人在答辩中,要求变更或者补正第一审判决内容的,第二审法院可以不予审查。”通过上述规定可以发现,既然上诉审法院只审查上诉人的请求,不审查被上诉人的请求,并以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为限,就说明民事上诉法院原则上不作出对上诉人不利而对被上诉人有利的判决,只是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例外。其实这就是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的主要内容。该原则的另外两个例外情形是:(1)诉讼要件欠缺;(2)对方当事人提起上诉或附带上诉。贯彻该原则可以去除当事人上诉的顾虑,督促当事人积极行使上诉权,减少再审程序的无谓启动,还可以防免上诉审法官随意判决,无视上诉权的救济功能。
  
  (四)建立有限三审终审制。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法制发展还需健全和完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原则性、代表性,对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法制建设的进程。但是目前的两审终审制基于前述的弊端,使二审法院的级别降低,二审法官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法律的统一适用,更无法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法的发展与续造,出现一类案件多种判决,使广大民众无所适从,也使二审法官感到困惑。因此,有必要建立有限的三审终审制,以提高终审法院的档次,维护法律的统一适用并进行法的续造。但是,为了实现各级法院的职能分层,控制终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数量,尽可能的让终审法院有限的司法资源投入到维护司法的统一性上,有必要严格限制第三审审理的范围,规定当事人只能就原审判决中的法律问题提起申诉。这里的“法律问题”可以是实体法适用的错误,也可以是程序法适用的错误。同时,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第三审程序,还需限制第三审提起的条件,比如:(1)案件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2)二审判决违背最高人民法院的先前类似判决;(3)二审判决涉及法的续造,需要第三审法院作出判决等。(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二审法院有权对是否许可上诉进行审查,如果二审法院驳回三审上诉申请,第三审法院有最终决定权。而且,为了提高第三审程序的诉讼效率,有必要对第三审程序进行一些特别规定,比如:律师的强制代理制,书面审理制等。使当事人的攻击与防御集中于法律的适用,也能减少庭审的资源浪费,提高第三审的诉讼效率。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存在着多种辩证关系。我们现在首先要关注的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和谐社会,即我们要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11-02    党的十六大
期刊
[摘要] 人自身的和谐是其他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因而它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人自身的和谐包含思想的和谐、心理(道德)的和谐与发展(能力)的和谐等三个方面。只有社会中每个公民的思想、道德、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而稳固的基础。  [关键词] 人自身和谐; 和谐社会; 基础  [中图分类号] C9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
期刊
[摘要] 通过对现阶段教育主要矛盾的剖析,提出过分强调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是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悖于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应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要。  [关键词] 教育主要资源; 优质教育; 教育公平; 多样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24-02    什么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见诸文本和领导讲话的一般表述
期刊
[摘要] 理论与实践证明 ,MBO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和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问题,并激发企业家精神,因而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应有的选择。但是,在制度缺失的背景下,我国实施MBO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融资困难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三大问题,严重阻碍其作用的发挥。必须要为解决这三大问题提供切实条件,使MBO最大程度地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MB
期刊
[摘要] “三农”的关键问题是当前农业个体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因此发展农村合作组织,走合作经济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 合作经济; “三农”; 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13-02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进程,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比较,找出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差距以及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经营模式; 比较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36-02    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
期刊
[摘要] 加强执政信用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执政信用建设要从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加强信用道德建设、树立执政信用理念,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改进执政作风,加大反腐力度,加强领导干部队伍信用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建设一个诚实守信的执政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 信用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9-00
期刊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对国有骨干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必须坚持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相结合,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  [关键词] 国有骨干企业; 领导人员; 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2-0042-02    几年来,为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进行了
期刊
胡锦涛主席指出,必须着眼于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一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青年军官进行思想道德继续教育,是这个重大问题的一个方面。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由唐洪鑫、梁俊奎、杨俊兴主编的《当代青年军官思想
期刊
[摘要] 企业经营管理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领导人更迭方式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造成企业文化的解体,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而且使企业的经营战略中断和组织团队变更。调整现行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更迭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研究企业改革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领导人; 弊端  [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