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有幸参加了市教科所、区教研室组织的旨在亲眼目睹现场感受我国几代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探究新课程、新教材导引下的学科教学新走向,全国小学语文“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观摩团。通过观摩,我们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可谓百感交集,感慨万分。总的来说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具体来说是:悟出了一个真谛,走出了一个误区,得出了一个设想。
一个真谛: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诚然,该命题许多年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证明。早在我的大学时代,我的导师就谆谆教导过我,我也是带着它,作为我的座右铭走上了三尺讲台。然而几年的教书生涯很难产生认同,但我仍然在追求、在探索、在求证。后来,我被提拔到中学校长这个岗位上来,岗位变了,角色变了,但惟有该信念没有变。我把它制成了一个大大的牌匾,高高地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常常警醒自己,告诫老师,作为我们的办学追求。然而,十多年的校长生涯,管理实践,始终未能得到证明,达成共识。今天,证明了!证明了!此次观摩活动,我们亲眼见证,亲耳聆听、亲身感受了28位几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示范和学术报告,我的信念坚定了,答案找到了。
此次活动历经4天,每天8堂课,2个学术报告。所有参会人员每天六点起床,匆忙早餐后就赶去会堂,所有这些足以证明:课——堂堂精彩,报告——个个感人。
所有参会人员人人感叹,能在他(她)们手下学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在他们的教育下,不怕不会说,不怕不会读,不怕不会写,总之一句话,不怕学不会!因为他(她)们在课堂上始终执行着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追求、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始终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哪怕是一个孩子也绝不放弃。他们的教学都是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的。
因为,他(她)们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他们在挖掘教材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人人都有独到之处,叫人为之震惊,眼前发亮。
(举例说明:窦桂枚、贾志敏、孙双金、张伟等,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冷水泡茶——慢慢来。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不怕你不上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太伟大了!难怪南开教育集团的升学率99.9%。)
又如:此次观摩活动第一堂课《圆明园》的执教者是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枚,她在挖掘课文、整合文章上可谓独具匠心。她挖掘出“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这一阅读主线,最后让学生带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了课堂……。课后她谈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亦令大家回味无穷。她说:“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职业素养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她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她在谈到如何“超越教材”时说:“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中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源的神话。正如新《课标》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备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据她介绍,自1994年以来,她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9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书籍。她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她还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粮,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
理事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作了题为《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报告,其中有些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惊人的相似。陈教授谈了三个观点:第一,要会跳出教材用教材,具有独立处理教材的教学个性;第二,要会跳出模式用模式,具有活用教学模式的教学个性;第三,要会跳出教师当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与时俱进的教学个性。在阐述第一个观点时谈道:按照新《课标》要求编写的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形式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可以说新教材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新鲜、严谨、科学、实用。但是,教材再新,却是“死”的,而教师才是“活”的,所以教师应跳出教材用教材,具有独立处理教材的教学个性。一要活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例子”,积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读懂教材,独立地把握和处理好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本”,命名“死”的活起来。二要拓展教材。教材书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社会皆语文,生活皆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延伸教材,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又如:贾志敏教作文……
一个误区:进行新课改,上示范课是女教师的专利,更是年轻教师的专利
步入二十一世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富有创造、更富有竞争、更富有激情的时代,知识经济日见端倪,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为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国家推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新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手段和方式,给昏睡数千年的传统课程吹进了一缕缕清新的风。此刻,鼎城教育已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顺应时代潮流,我区已从2003年秋季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和小学三年级部分学科全面实施新的课程。勿用讳言,我们在座的各位对此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普遍感到徬徨、困惑。再加之,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原因,现在我们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虽然经过历时一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仍然感到一筹莫展。因而常常发出前面错误的感叹。果真如此吗?非也!经过此次观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课堂教学与医生临床诊断是同样的道理!事实上,此次的40堂课中表现得更优秀、更精彩的是男教师的课,是老教师的课!如:上海金苹果学校的全国有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江苏吴江第三实验小学的全国有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江苏徐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山东威海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吏玉恒、天津南开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他们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可他们仍在新课程导引下的课堂教学领域,在探索、在追求、在著书、在立说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他们老有所为、老有价值、老得其所。
教师们,那错误感叹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一个设想:对教师实施动态管理
(从教师业务素养和教师管理两个层面论述)
上海小语会主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根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本人早年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有一天,校长听过他的课后,对他说:“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吗?请到小学去教书。”早有抱负的他果真听从了校长的教诲,到了一所小学去任教。后来他师从于他的前辈天津的全国有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来,终于成为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语言大师)
从上述故事,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的启示:小学语文教育比其它学段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除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外,更要注重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做到有根有据,要讲究语言的逻辑性,做到有条有理;要讲究语言的节奏性,做到有起有伏;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做到有声有色。师者,范也。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教师,只有词汇丰富、语言形象、口吐珠机、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生之以趣、动之以情,才能“握拔一弹,心弦立应”,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以上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需要,需要成为更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的必需到小学去任教,这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
再者,从现行的管理体制上看,从现实教师的工作状况及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上看,更需要这样一种动态的管理机制。当然,具体的工作方案有待研究,有待完善。这里不再多说。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新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这不仅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我们新的历史重任,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付出和奉献,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正如课程专家们说的,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随课程发展而发展。
一个真谛: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诚然,该命题许多年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证明。早在我的大学时代,我的导师就谆谆教导过我,我也是带着它,作为我的座右铭走上了三尺讲台。然而几年的教书生涯很难产生认同,但我仍然在追求、在探索、在求证。后来,我被提拔到中学校长这个岗位上来,岗位变了,角色变了,但惟有该信念没有变。我把它制成了一个大大的牌匾,高高地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常常警醒自己,告诫老师,作为我们的办学追求。然而,十多年的校长生涯,管理实践,始终未能得到证明,达成共识。今天,证明了!证明了!此次观摩活动,我们亲眼见证,亲耳聆听、亲身感受了28位几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示范和学术报告,我的信念坚定了,答案找到了。
此次活动历经4天,每天8堂课,2个学术报告。所有参会人员每天六点起床,匆忙早餐后就赶去会堂,所有这些足以证明:课——堂堂精彩,报告——个个感人。
所有参会人员人人感叹,能在他(她)们手下学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在他们的教育下,不怕不会说,不怕不会读,不怕不会写,总之一句话,不怕学不会!因为他(她)们在课堂上始终执行着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追求、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始终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哪怕是一个孩子也绝不放弃。他们的教学都是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的。
因为,他(她)们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他们在挖掘教材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人人都有独到之处,叫人为之震惊,眼前发亮。
(举例说明:窦桂枚、贾志敏、孙双金、张伟等,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冷水泡茶——慢慢来。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不怕你不上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太伟大了!难怪南开教育集团的升学率99.9%。)
又如:此次观摩活动第一堂课《圆明园》的执教者是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枚,她在挖掘课文、整合文章上可谓独具匠心。她挖掘出“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这一阅读主线,最后让学生带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了课堂……。课后她谈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亦令大家回味无穷。她说:“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职业素养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她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她在谈到如何“超越教材”时说:“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中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源的神话。正如新《课标》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备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据她介绍,自1994年以来,她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9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书籍。她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她还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粮,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
理事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作了题为《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报告,其中有些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惊人的相似。陈教授谈了三个观点:第一,要会跳出教材用教材,具有独立处理教材的教学个性;第二,要会跳出模式用模式,具有活用教学模式的教学个性;第三,要会跳出教师当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与时俱进的教学个性。在阐述第一个观点时谈道:按照新《课标》要求编写的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形式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可以说新教材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新鲜、严谨、科学、实用。但是,教材再新,却是“死”的,而教师才是“活”的,所以教师应跳出教材用教材,具有独立处理教材的教学个性。一要活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例子”,积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读懂教材,独立地把握和处理好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本”,命名“死”的活起来。二要拓展教材。教材书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社会皆语文,生活皆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延伸教材,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又如:贾志敏教作文……
一个误区:进行新课改,上示范课是女教师的专利,更是年轻教师的专利
步入二十一世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富有创造、更富有竞争、更富有激情的时代,知识经济日见端倪,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为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国家推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新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手段和方式,给昏睡数千年的传统课程吹进了一缕缕清新的风。此刻,鼎城教育已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顺应时代潮流,我区已从2003年秋季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和小学三年级部分学科全面实施新的课程。勿用讳言,我们在座的各位对此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普遍感到徬徨、困惑。再加之,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原因,现在我们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虽然经过历时一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仍然感到一筹莫展。因而常常发出前面错误的感叹。果真如此吗?非也!经过此次观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课堂教学与医生临床诊断是同样的道理!事实上,此次的40堂课中表现得更优秀、更精彩的是男教师的课,是老教师的课!如:上海金苹果学校的全国有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江苏吴江第三实验小学的全国有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江苏徐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山东威海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吏玉恒、天津南开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他们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可他们仍在新课程导引下的课堂教学领域,在探索、在追求、在著书、在立说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他们老有所为、老有价值、老得其所。
教师们,那错误感叹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一个设想:对教师实施动态管理
(从教师业务素养和教师管理两个层面论述)
上海小语会主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根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本人早年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有一天,校长听过他的课后,对他说:“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吗?请到小学去教书。”早有抱负的他果真听从了校长的教诲,到了一所小学去任教。后来他师从于他的前辈天津的全国有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来,终于成为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语言大师)
从上述故事,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的启示:小学语文教育比其它学段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除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外,更要注重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做到有根有据,要讲究语言的逻辑性,做到有条有理;要讲究语言的节奏性,做到有起有伏;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做到有声有色。师者,范也。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教师,只有词汇丰富、语言形象、口吐珠机、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生之以趣、动之以情,才能“握拔一弹,心弦立应”,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以上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需要,需要成为更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的必需到小学去任教,这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
再者,从现行的管理体制上看,从现实教师的工作状况及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上看,更需要这样一种动态的管理机制。当然,具体的工作方案有待研究,有待完善。这里不再多说。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新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这不仅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我们新的历史重任,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付出和奉献,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正如课程专家们说的,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随课程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