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是我们课堂上的常态。然而面对一些“非常规”的情况,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展示,已成为教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实例,从教师的点拨这一角度,探讨了如何让交流展示更精彩。
【关键词】 课堂 点拨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也更加深刻和熟练,不再把它模式化,而是为了课堂的需要灵活运用,进而使课堂精彩纷呈。
通常情况下,学生交流展示的内容来自学案,课前都有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无论是对交流展示内容的掌握,还是对交流展示方式的选择都能把握得很到位,从而保障了课堂的顺利进行。然而,也会有意外情况的出现:比如,学案上的内容交流展示过后,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情境探究,学生一时找不到头绪,无从下手;或者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时,思维、观点碰撞,出现新的情况,各方都不知所措或互不相让,令课堂陷入僵局。这种课堂上暂时的“冷场”或许正是交流展示最精彩部分的前奏。要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变,教师在此时的恰当的点拨,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 教师要善于激发,用点拨去连接两个精彩的交流展示
课堂上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学案内容以外的拓展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事先做好了功课,但学生没有准备,所以进行探究、交流展示的效果充满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新添加的探究活动,应该是在学生交流展示完教材(或学案)的基本知识点后进行的,它与前者密切相关且难度较高一些。所以,任务布置以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寻找知识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去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的思路都遇上了“瓶颈”,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的时机就出现了。此时教师恰当的点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点拨:一是从新旧知识点(或知识点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入手。特别是学生因为不知运用哪些知识或如何运用它们时,交流讨论就无法进行,适时的点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的思路;二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有些学生通过交流有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但由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但别人无法分享,也不能进一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同时自己也得不到锻炼,这样就使得交流展示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幽默、激励甚至“打击性”的语言,点开他们的“心结”,拨开交流展示的障碍,激发学生的竞争表现欲望,让学生敢于展示,乐于交流。
2. 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用点拨去开创另一个精彩的交流展示
课堂上的交流展示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在进行课前预设的交流展示过程中,受学生思维碰撞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启发,教师或学生发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个与之相关的并有一定独立性的探究活动,如果利用好的话,无疑会让课堂“锦上添花”,如果不加以利用的话,也不影响整个课堂的效果,但很明显,一个很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就白白地浪费了。
这一项活动,不仅学生事前没有准备,就连教师本人也没有“备课”。它能否开展取决于教师,能否顺利开展要看教师 “临场发挥”的水平。要挖掘出这样的时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底”,不仅要能为学生点出“第二战场”,而且要过渡自然,找出知识之间的切入点。这对教师点拨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包办一切,教师要做的是把“砖”抛出去,引出“玉”来,用一点火星去点燃学生的火炬。
在中考复习时,练习到这样一个补全句子:I think your suggestions(值得采纳). 训练的知识点很明显是“be worth doing sth.”的用法。展示完答案以后,有一位学生有疑问,“建议”与“采纳”之间应该是被动关系,为什么不用被动语态?这一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涉及到另外的知识点,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思考,还有哪些词有“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的用法,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一个小组展示出“need doing sth.(某事需要被做)”的句型。通过这一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be worth doing sth.”的用法,而且拓展到“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这一知识点,了解了“need doing sth.”的句型,真是“意外的收获”。
3. 结束语
交流展示,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同时也为教师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而点拨则是把教师和学生紧紧相连,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激活课堂,让交流展示的精彩不断延续。
[1] 陈静. 影响英语交流的主要因素[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2] 李倩宇. 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J]. 新课程, 2012(03).
【关键词】 课堂 点拨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也更加深刻和熟练,不再把它模式化,而是为了课堂的需要灵活运用,进而使课堂精彩纷呈。
通常情况下,学生交流展示的内容来自学案,课前都有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无论是对交流展示内容的掌握,还是对交流展示方式的选择都能把握得很到位,从而保障了课堂的顺利进行。然而,也会有意外情况的出现:比如,学案上的内容交流展示过后,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情境探究,学生一时找不到头绪,无从下手;或者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时,思维、观点碰撞,出现新的情况,各方都不知所措或互不相让,令课堂陷入僵局。这种课堂上暂时的“冷场”或许正是交流展示最精彩部分的前奏。要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变,教师在此时的恰当的点拨,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 教师要善于激发,用点拨去连接两个精彩的交流展示
课堂上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学案内容以外的拓展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事先做好了功课,但学生没有准备,所以进行探究、交流展示的效果充满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新添加的探究活动,应该是在学生交流展示完教材(或学案)的基本知识点后进行的,它与前者密切相关且难度较高一些。所以,任务布置以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寻找知识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去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的思路都遇上了“瓶颈”,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的时机就出现了。此时教师恰当的点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点拨:一是从新旧知识点(或知识点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入手。特别是学生因为不知运用哪些知识或如何运用它们时,交流讨论就无法进行,适时的点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的思路;二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有些学生通过交流有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但由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但别人无法分享,也不能进一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同时自己也得不到锻炼,这样就使得交流展示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幽默、激励甚至“打击性”的语言,点开他们的“心结”,拨开交流展示的障碍,激发学生的竞争表现欲望,让学生敢于展示,乐于交流。
2. 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用点拨去开创另一个精彩的交流展示
课堂上的交流展示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在进行课前预设的交流展示过程中,受学生思维碰撞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启发,教师或学生发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个与之相关的并有一定独立性的探究活动,如果利用好的话,无疑会让课堂“锦上添花”,如果不加以利用的话,也不影响整个课堂的效果,但很明显,一个很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就白白地浪费了。
这一项活动,不仅学生事前没有准备,就连教师本人也没有“备课”。它能否开展取决于教师,能否顺利开展要看教师 “临场发挥”的水平。要挖掘出这样的时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底”,不仅要能为学生点出“第二战场”,而且要过渡自然,找出知识之间的切入点。这对教师点拨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包办一切,教师要做的是把“砖”抛出去,引出“玉”来,用一点火星去点燃学生的火炬。
在中考复习时,练习到这样一个补全句子:I think your suggestions(值得采纳). 训练的知识点很明显是“be worth doing sth.”的用法。展示完答案以后,有一位学生有疑问,“建议”与“采纳”之间应该是被动关系,为什么不用被动语态?这一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涉及到另外的知识点,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思考,还有哪些词有“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的用法,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一个小组展示出“need doing sth.(某事需要被做)”的句型。通过这一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be worth doing sth.”的用法,而且拓展到“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这一知识点,了解了“need doing sth.”的句型,真是“意外的收获”。
3. 结束语
交流展示,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同时也为教师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而点拨则是把教师和学生紧紧相连,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激活课堂,让交流展示的精彩不断延续。
[1] 陈静. 影响英语交流的主要因素[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2] 李倩宇. 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J]. 新课程,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