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张学良一生挚爱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塑造一个人,往往就是一生所为的那点什么。
  于赵四小姐——赵一荻而言,她为的就是爱。作为名门之后,少帅张学良的爱人,她曾经坚信着:爱是补给、是阳光、是水和氧气,也是她一生的壮丽梦想。也因为这爱,她曾坠入深渊,低到尘埃;与他生死相随,成就了一生传奇。
  1912年5月28日,赵四小姐出生在中国香港。
  父亲给她取名字的时候,无意抬头发现了天空漂浮着一道绮丽的霞光,分外迷人,于是他给宝贝女儿取名“绮霞”。
  她还有一个英文名字,伊蒂斯,谐音“一荻”,因为她喜欢“赵一荻”这个洋气的名字,所以一直延用。又因为她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人索性昵称赵四,外面的人则称她为赵四小姐。
  她的父亲赵庆华在北洋时代,历任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后来官至交通次长。在中国香港度过童年后,赵四小姐随父亲来到天津,先后在天津浙江小学和中西女子中学读书。因为天生丽质,又品位出众,所以十五岁时,便做过《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她是那个年代标准的白富美。
  1927年,16岁的年纪,正是情窦初开,骄傲的赵四小姐,却从来没有为谁心动。直到一次蔡公馆舞会,她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心动。
  那天,出入蔡公馆舞会的人都是社会名流,所以那里的贵妇和千金们,都珠光宝气,浓妆艳抹。而第一次去舞会的赵四小姐,装扮清素淡雅,似春日栀子,悄然绽放在世人面前。
  舞会上的的公子达贵,都被那份独特的清纯气质吸引,陆续不断邀她共舞,却都被她婉拒了。
  第一次来到正式的社交场合,她还真是不大习惯,只是静静地坐在一处,正喝着茶水,忽然场内一阵骚动,有人喊到:“少帅来了!”,舞池里的人们都停止了舞步,翘首以待。
  只见一位英俊潇洒的军官,一群副官和侍卫的簇拥下,进入舞池,名媛太太们,蜂拥而至,邀他共舞。这位少帅就是东北张作霖大帅的儿子张学良,对他早有耳闻的赵四小姐,发现这位少帅比她想象的更出众。张学良也一眼就发现了赵四小姐,对视的刹那,张学良没有丝毫犹豫,便阔步走到她面前邀她共舞,这一次,她伸出了手,没有拒绝。
  一见钟情,你信吗?那一晚,赵四小姐和张学良都相信了。迷人的音乐,迷人的舞姿,迷人的眼神,英雄美人,连枝盛开。那一舞,他和她都不能自拔。
  以后,但凡上流社会的舞会,只要有张学良出席,就可以看见赵四小姐的身影。尽管两人越爱越浓,赵四小姐的处境却越来越难堪,因为张学良早已经有了夫人于凤至。当赵四小姐的父母听到了女儿的一些风言风语,看着每天都因为跳舞而回家很晚的女儿,他们不得不限制了女儿的行动,不许她再去舞会,更不许她与张学良见面。
  赵家在天津也是名门世家,她的父亲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社会上的口碑極好。所以,他们家里是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而此时,张学良的父亲在苏家屯突然遇害,张学良离开了天津,返回奉天去处理家事、国事。
  后来待局势稳定后,张学良接替了父亲的职位,他才得知赵四小姐已经被父亲禁足在家中。后来在赵四小姐哥哥的帮助之下,她去奉天见张学良,被安置在幽雅的北陵别墅。
  几个月的别离和相思,让两个人的感情明显更近了一步。那些日子,张学良只要有时间就去看她,两个人每天都如胶似漆,如影随形。
  可是来到奉天不久,赵四小姐就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关于父亲的声明:四女不孝,与人私奔关外,有辱门庭,即日起与女儿脱离父女关系,断绝一切往来,并宣告自身惭愧,从此不再为官。
  看到这条声明,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这是真正毁灭性的打击,父亲从小就视她为掌上明珠,她却亲手毁了父亲的前程。
  不仅如此,她当时的朋友、同学都像躲着瘟神一样,避她而行。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根本就不接受她,做妾都不可以,更别说进大帅府,只能以侍女和秘书的身份在他身边。
  赵四小姐怕了吗?她不怕。面对父母的不解,赵四小姐痛苦,但不纠结。面对外人的流言蜚语,赵四小姐心冷,但不悲伤。面对张学良家庭的抗拒,赵四小姐亦是丝毫不慌不惧。因为她一旦爱住,管它春夏秋冬,时岁枯荣。
  软禁张学良期间,于凤至被允许与之同住。几年后于凤至患了重病,被安排去美国医治。
  张学良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允许赵四小姐陪同。当时工作人员都觉得这个要求太荒唐,赵四小姐在中国香港衣食无忧,儿子还不足十岁,应该不愿意陪同软禁,过清苦没有自由的日子。可出乎意料的是,得到这个消息的赵四小姐,没有丝毫犹豫,她把儿子寄住在美国一个朋友家里,忍着和儿子分开的痛苦,很快来到了张学良的身边。自此,她寸步不离地陪伴他,度过了那五十多年的幽禁岁月。
  赵四小姐在2000年6月去世,终年88岁。次年张学良也随她而去,在去世后,两个人合葬在一起。永远,相依。
  (据“十点读书会”)
其他文献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比较直白,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诗意挺美:夜里,晶莹的白露在柑橘的果实上凝结,圆润可人;清晨,又在马蹄疾踏之处,纷纷碎散。园圃内的果蔬和园外的石头、树木连到一处;舟船离开渡口
期刊
自尊,本意指一个人自重、自爱,对自我形象的维护。在生活中,我们的自尊心更多体现在期盼他人给我们恰如其分的尊重。在两性关系中,有一种独特的自尊——性自尊,就是彼此间对性的期盼——希望伴侣对自己性相关的活动给予积极良好的态度和回应。拥有性自尊,会让人对性活动充满信心和热情,有利于获取更美好的性感受和性和谐。彼此间都拥有性自尊,两性关系才健康、完美。但现实生活中,伴侣间时常发生伤“性自尊”的事,主要有以
期刊
9岁的豆豆越来越想掌控自己的生活,比如,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睡觉、交什么样的朋友、玩多久的电子游戏等。于是,我们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达成了很多家庭约定,比如,每晚9点上床睡觉、周末两天可以玩两个小时电子游戏等。  原以为,双方在公平友好的前提下达成的约定,可以让我们相安无事,但挑战很快就来了。一天晚上,我发现已经快10点了,豆豆还躺在床上看书。看见我进来,他赶紧跟我说:“妈妈,我睡不着。”每次
期刊
1985年,我到乡政府工作,办公室一共四个人,就我不是烟民。新来乍到,总觉得不合群,听我爸说“香烟是介绍信”,于是我兜里随时都揣着“大运河”和“凤凰”。工作之余、茶余饭后,恐别人“捷足先登”,我便率先递过“介绍信”,大家颔首作揖打哈哈,继而在吞云吐雾中多了些话题,似乎也拉近了距离。由此,我也光荣加入了“月光族”的行列,乐此不疲而心安理得。  几年后,经人介绍,我有了对象,她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戒烟。
期刊
读书之悟。古有“十年寒窗跃龙门”,今有读书改变命运。多读书、读好书,才有好人生,才不至于在纷杂的社会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诚信之悟。教孩子成为一个诚信者,不仅可以充實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赢得他人对其人格、人品的肯定与尊重。  早起之悟。能控制早晨的人方能控制人生,一个能坚持每天早起读书的孩子,学习不会差到哪儿去。  自律之悟。自律能让人的意识当家做主,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未来过
期刊
西方史学界公认有四大军事家,分别是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和拿破仑。拿破仑距我们的年代比较近,他在巅峰状态下几乎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大半个欧洲大陆,他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但终结拿破仑辉煌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惨败。1812年,拿破仑率领人数数倍于对手的大军东征俄国。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赢得了一系列战斗,率军占领了莫斯科,但最终却输掉了整场战争。  以往大家普遍认为,是俄国的严寒天气以及俄
期刊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長钱信忠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泽东听到这样一组数字后,站起身来,严厉地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
期刊
在很多国人的观念里,“享清福”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老年状态。为表孝心,部分儿女在行动上比较积极,有的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住楼房,有的给老人买了各种智能家电……然而事与愿违,一些老人反而被“伺候”得一天比一天蔫,“享清福”变成了“活受罪”。  如今不少年轻人在大城市成家立业后,就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让他们体验儿孙绕膝的天倫之乐。老人满怀希望地去了,却发现成了“老漂一族”,周围不再有熟络的乡邻;住在高高
期刊
几十年里,牙痛是家常便饭,没太当回事,也就是牙龈发炎酸痛几天,吃点消炎药就过去了。直到去年底,我才第一次去看牙医。医生检查后说牙龈局部坏死,牙根感染且有两颗牙已经松动了,不作治疗处理可能保不住。治疗首选根管疗法,这个方案要陆续治疗三四次才能完成。始料不及的是,突然而至的疫情把我禁闭在家三个多月。四月底,可以去医院了。牙医检查完后责问我:为何不早点来?现在这两颗牙已经完全松动,保不住了。我说何尝不想
期刊
小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守在收音机旁,听一个叫刘兰芳的说书人说书……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这时,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刘兰芳说一本传统书。说什么呢?刘兰芳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还有些大胆的建议——《岳飞传》。  岳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刘兰芳幼时便经常听母亲说起。15岁时,她考入鞍山曲艺团,进团之后老师教的就是《岳飞传》,那时叫《精忠说岳》。刚一出徒十八九岁,刘兰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