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自有情如意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董其昌《山水图页》是福建博物馆馆藏文物之一,本文认为该画创作的目的在乎印章而不在乎山水,山水只不过是对作者的意兴心绪的隐喻。
  【关键词】 董其昌;《山水图页》;署名;隐喻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董其昌其人其画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晚明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成就以行草书造诣最高,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代表作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画禅室随笔》等。
  董其昌的《山水图页》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里的一帧佳品。该画现为福建博物馆馆藏文物之一,由福建建瓯籍陈英于1992年捐与福建省政府。《山水图页》(图1)为墨笔金笺本,纵长32厘米,横宽24厘米,左下角盖积翠园园主和岚英珍赏两个白文方章。图中石峰嵯峨,杂树群立,远山隐约,近水平静,河畔树下有茅亭,确实是清雅简明,平淡质朴,墨韵自然,丝毫无雕琢之气。题辞也只是四字行书“董玄宰画”。印记颇大,正方形,小篆阳文“昌”,单纯古朴,简明雅正,与画与字浑然成一体,十分和谐。构图遵循三段法,即是远山、中水、坡树的造型。绘画发挥高深的书法功底,其特点是笔法分明,皴法次序井然,层次清晰,在渴淡的明晰中求浑厚、求变化。树干多以苍而毛的渴笔勾皴,然后以各种“混点”点写,强调每一笔的独立性,秩序感很强,并着意于墨笔由浓及淡的渐变,显得“幽深淡远”。特别注意提、按、顿、挫的行笔变化,在他的笔墨中体现了“平淡天真”的禅学意味。
  二、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线条是中国古典绘画中重要的表达语言,它不仅表达出物象的轮廓、结构、特征,最重要的是表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山水画脱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独立出来,从单纯用线条空勾无皴,即线条线来表现景物的外轮廓,而至随后的逐渐对线条表现语言的变革,出现了以长短线相互结构的皴法,山石上既有线条勾勒,又有皴擦,画面油然生动丰富,形体与空间的表达更加具有文人的气质。董其昌的《山水图页》中的线条形意相兼,辅以多种疏密有致的皴法,画面清雅、俊朗,并注重利用线条造型引导,如图2所示。在画面右边下方七枝杂树长在地面上,以七竖三横等直线为主,竖线条的方向指向右上角;左下方茅亭的线条构成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和右边中间小山的线条构成直角三角形的锐角指向左上边的石峰,而石峰由数条曲线条勾勒,构成角方向指向右上角,右边中间模糊远山的线条构成钝角三角形的钝角的方向也指向右上角,即线条方向最终指向右上角,而右上角正是署名的位置,突出了画面右上角的款识——四字行书“董玄宰画”和小篆阳文“昌”印记。正如他所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书为之,树如粗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因此,此画旨归在于署名而非山水,山水只是衬托作用,那么于隐隐之间,似乎可令人揣摩的是:书画是董其昌为人处世特别是为官的润滑剂,在官场上不争权夺利,不惹是生非,也不冒头诤谏,以平淡为宗,在喜欢温顺听话之臣的皇帝看来,是一位好官,利用才学渊博,擅长书画,以送书画处理好官场的人际关系;在民间,他作为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社会地位高,求画求书者众多,以书画换取钱财,因此,董其昌作山水画必须突出署名的视觉效果,使求画者和赏画者第一视觉可知由他所作。
  三、山水怀抱意兴心绪
  从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历史变化来深入把握董其昌所理解和创造的艺术意境,从“意境”构造上看,北宋山水画属于一种“无我之境”,而元代山水画则属于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有我之境”与北宋恰好相反,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直观的意兴心绪。明代绘画也是一种“有我之境”,这是对元画意境的一种演变和发展。董其昌是生活在晚明时代,他的山水画的意境创造方面深受到明代这种特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深刻影响,因此,董其昌的山水画中,山水只是起着媒介作用,隐喻着他的意兴心绪。
  《明史·董其昌传》称其:“性和易,通禅理”,他处世与艺术均以才智与禅理融合,而求平淡为宗。董其昌所处的并不是使人舒心的时代,而是朝政极为腐败,政治是非颇为尖锐的晚明时代,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以禅理明哲保身,深知宦海险恶极力避开,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但几次反复起用。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34岁的董其昌中进士,入翰林院做官,便对仕途惶惑感叹。公元1586年开始,宫廷为皇长子朱常洛册立太子一事,长达15年的明争暗斗。以廷臣看来,册立皇子为太子,是定国之本,不能不关心,不能不力争。董其昌作为廷臣兼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感到此事的严重性,可他却避而了之,借病告假归里(万历二十七年),离开京城,在江南休养达七年。天启四年魏忠贤奸党之乱,正当这场血淋淋、惊心动魂的忠奸是非的搏斗之时,董其昌却平步青云,天启四年擢任礼部右待郎,天启五年赴任南京礼部尚书。不过,董其昌认为自身安全比做官更重要,为免遭乱政祸害,在天启六年,72岁时,深自远引,告老还乡。待魏忠贤奸党被铲除,政局一时稳定之后,以78岁高龄自家乡启程北上,应召掌詹事府事。
  《山水图页》隐含董其昌的禅理人生观,画面下方河畔三片地象征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石峰嵯峨象征着学而高则仕,但仕途由令人深感崎岖险要,为官无限风光在险峰,明代后期的腐化现象,官场明争暗斗随时从高高的山峰掉下来;杂树群立且树下有茅亭象征着田园生活,即是绿树清风、小桥流水,非常简单却诗意的生活,宁静而美好,与世无争,但是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也没有热闹的人群;高高的石峰在画面所占幅面大说明走仕途是社会主流思想,读书主要出路就是要做官;石峰与杂树隔河相望,隐含处身官场与田园生活是两种生活观,但两者仅有一水之隔;河流弯曲向上传达了官场一波三折,最后没有达到权利顶峰就退出。
  《山水图页》是董其昌几十年的仕途生涯的写照,以禅理作为明哲保身的处世思想,一有政治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以回避的态度对待现实的矛盾或官场的是是非非,风波一平息起用就赴任,几次反复归隐和出山说明仕途还是他的主导人生观。
  作者简介:潘美希,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馆员。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刊从这一期到第四期将连载周宁先生的《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基本问题》一文,周宁先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该文拟分三次载完,目次如下:《政治化与美学化:戏剧观念的正题与副题》、《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戏剧观念的立场或方法》、《现代化与民族化:戏剧观念的坦途或迷途》。  【摘要】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与美学的二难选择的问题,戏剧观念的总体取向
期刊
黄铁山水彩画作品选登
期刊
【摘要】图像时代的到来暗示着文化的转型,即由“语言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过渡。视觉文化在美学与艺术领域更强调人的灵性、本能和感情需求,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直接肯定。漫画作为二维图像,是文化转型的代表之一。画家莎塔碧在作品《我在伊朗长大》中通过线条、颜色和图像构成这三个视觉元素,即丰富的线条变化、黑白颜色的对比交融、形状的叠加重复对比,有力地描绘了她的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流散经历。  【
期刊
【摘要】闽南戏曲史论的既往讲述大抵有实证主义、形式主义、历史主义三种传统,然而上述范式缺乏对主体间性交往维度的足够重视,不期然间陷入本质主义的论述迷思,无法合理解释闽南戏曲的文本张力与发展脉络。缘此闽南戏曲的当下叙述,必须以公共观演空间作为叙述秩序和撰史结构的中心,具体涉及接受主体在戏曲仪式中的历史地位,闽南戏文之文本理解中的现代性审美距离,以及在全球化当下语境中闽南戏曲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域,从而超
期刊
【摘要】哈罗德·品特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况。在其早期作品“威胁喜剧”里是如此,在其中期作品“记忆戏剧”里亦是如此。本文拟从性别视角对记忆戏剧代表作《风景》进行剖析,旨在揭示人类之间的无法沟通及其隔阂乃是人与人对外界理解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结果。从《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构成社会生活的两性之间,世界在他们眼中有着别样的风景,正是两性对外界感知的角度、侧重不同,使他们无法
期刊
【摘要】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已然摆脱单一本质主义论述的话语宰制,既突破庸俗社会学批评的言说桎梏,亦超越审美本质主义批评的言语迷思,呈现为多重话语相互对话的复调文本,而对此戏剧批评景观进行二度话语分析,可以见出当下学人如何以之作为路径,积极介入日常生活,重新建立与公共空间的关联。  【关键词】 话语分析;研究范式;戏剧生活化  一、启蒙潮汐中的戏剧
期刊
第十届中国水彩、水粉画作品展
期刊
【摘要】 《金陵十三钗》从制作模式、情节设置、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等诸方面对内迎合国人的阿Q心理,以赚取国人的眼球与眼泪;对外则卑躬屈膝,不惜放弃自己的文化甚至语言以迎合西方人毋宁说美国人的口味以赚他们的掌声,这是典型的“文化自我殖民”。其结果是不仅被国人砸片,也为美国人所唾弃。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救赎;自我殖民  这是2011年最引人注目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一部毁多于誉的电影,从其诞生之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相关内容,结合日常从事的书法普及和教育工作,从中国书法的民族特色、开展书法教学的内容、传授书法的师资来源等方面探讨当前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强调开展中国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国书法;素质;文化传承  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
期刊
【摘要】现代绘画带着工业文明的深刻烙印,越是想要表达,表达方式越是多样,它就越是贫乏。因为绘画正在远离作者本身,商业发达的社会使它与收入、名声、地位和权力(包括话语权)紧密相连,转而丧失了对于个体本真的追求。但只要诗性仍然存留于世间,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绘画的本质的追问就不会停歇。只要我们仍然保持着纯真的本质,诗性绘画就会把我们引向那块心灵栖居的大地。  【关键词】 现代绘画;诗性;本质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