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镇银行也不是开门就能盈利的。”一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向《经济》记者表示,吃这块蛋糕远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容易。
尽管官方数据统计80%的村镇银行都能实现盈利,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村镇银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温饱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此一来,对它们而言,支农惠农无疑就是一句空谈。而对于已经实现盈利的银行来说,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性仍然是未知的因素。村镇银行无论从发展现状还是前景来说,都存在令人堪忧的诸多问题,本来很“美”的布局能否表里如一,也有待检验。
“下乡”路上人鲜知
在这场资本集体“下乡”的行动中,村镇银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出现双低。记者走访北京多家村镇银行发现,与整洁宽敞的办公环境形成对比的是,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并不多,稀稀落落几个人,甚至有个别银行几个小时也没有一位客户到柜台办理业务,柜台内的工作人员正在闲聊。
在前往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以下简称“大兴华夏”)进行实地采访的过程中,由于路线不熟,记者出地铁后一路打听,但人们纷纷表示没听过这家银行,最后还是从一位环卫工人的口中,得知了银行的具体位置。而当记者站在该行附近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时,一位老居民向记者反问道:“还有这家银行吗?”其实在他身后,就是该行近4层楼高的鲜明门面。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农民和乡镇居民对其仍持怀疑态度。刘阿姨和肖阿姨是大兴区黄村的本地居民,经常在大兴华夏附近乘凉,“天天在这,也没见多少人进进出出”,她们表示,不愿意把钱存到这家银行,“万一哪天倒闭携款潜逃了怎么办”?这家2009年就成立的银行,时隔四年尚没有取得群众的信任。
群众的这种担忧并不在少数。因为村镇银行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在国有政策银行、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面前,村镇银行的公信力瞬间被比下去。
认知度低导致前往村镇银行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的客户非常少。村镇银行难以从公众那里获得存款。刘阿姨对记者说,“它们这(大兴华夏)存款利率比别的银行还高呢,之前在我们小区里发过传单,上面就写着利率有3.3%,工行农行才3.25%,为什么它就比别的银行高呢”?村镇银行为吸储设定了一些优惠,将存款利率上浮了10%,在这里反而成为了让人们产生质疑的由头。
吸储难在全国的村镇银行中已经成为共同的特点。不仅如此,村民和乡镇居民前往村镇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也并不高。村镇银行先行地重庆曾进行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村镇银行在全市涉农贷款总量中,占比只有1.6%,调查农户中在村镇银行贷款的只占0.74%。
村镇银行这个“后来者”,在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等诸多“前辈”面前,正遭受着不小的挑战。相比之下,业务种类有限也成为村镇银行的一个短板。“存钱后连个银行卡也没有,就一个存折,不是很方便”,肖阿姨说。目前大多村镇银行连代发工资这项业务都不能办理。现代化支付手段相对匮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
而大银行的竞争力就凸显出来,网点多、跨区经营没有限制、服务内容丰富。同时,大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小微信贷业务,所以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村镇银行只能在收费条目上进行优惠,以吸引客户。
盈利面前几座山
跑到田间地头的村镇银行要想适应水土风俗、实现盈利,仍然有几座大山要翻越。在困然面前,尽管村镇银行布局一直在大踏步前进,但是不难发现,其增速有所放缓。同样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2年,全国新增村镇银行(不包括支行)的数量分别为201家、377家、150家。
村镇银行首先面临的一大考验就是经济环境的制约。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对《经济》记者分析称,目前村镇银行即便盈利,规模也不是很大。“主要是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发展得好一些,在经济状况差一些的时候可能很难盈利。”
对此,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调研室主任周晓东分析称,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可以化解金融风险的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财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再加上农村征信系统建设滞后,这就激发了潜在的风险。
根据监管部门规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不能超过资本金的5%,目前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也就是说企业贷款限额大部分在500万元以内。这使得村镇银行只能专注小额贷款,但是风险相对较高。
尽管农民守信用,但是因为农业经济本来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规避自然灾害风险,这也给村镇银行的风控出了一道难题,在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的贷款存在较高的风险。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会长史纪良建议村镇银行经营一定要注意风险。“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普遍有所上升,这个苗头需要注意,另外,产能过剩也会导致企业在归还银行贷款方面存在隐患。”他提醒村镇银行警惕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民间融资、非法集资这五种风险来源。
其次,村镇银行治理与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增强,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据业内人士介绍,大部分村镇银行未设立关联交易控制、风险管理、薪酬、提名等专业委员会。同时法人独立性不强,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形成实际控制。银行队伍建设和员工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
而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成为村镇银行在初期难以盈利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不熟悉当地客户和风土人情,信贷文化薄弱,村镇银行在起步初期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是村镇银行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快的原因之一。
对此,赵锡军说,能否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自身的创新很重要。“如何能够找到适合当地的产品,满足当地服务于三农的需求,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事实上,很多村镇银行为了迎合市场也都推出了特色产品,例如,专门为当地特色产业个体户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然而一村镇银行管理人员表示,“银行也愿意创新,但是如果任何创新都要上报层层审批,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而对于村镇银行如何摆脱如上困境,业内人士表示,村镇银行要做好大力宣传,真正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此外,还应增加营业网点,扩大服务半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强化内部管理同样重要。主发起行应正确处理与村镇银行的关系,充分尊重村镇银行法人地位,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充足拨备,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谋利、支农难平衡
由于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农民和中小企业,所以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但是,村镇银行的商业化模式使其必然按照基本的商业逻辑行事。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考虑到股东投资报酬等等因素,村镇银行很容易出现信贷投向偏离“三农”的局面。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村镇银行存在某种偏离,主要问题在于,它愿意在县域开设村镇银行,但是不愿意局限于小微业务,而是将其提升到中小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村镇银行到不了村和镇是一个问题。
“业务提升到中小企业这块,也不能说完全错,因为它终究支持了一部分小型企业,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支持中型企业。”杜晓山认为,村镇银行的实力本身较弱。“有几个中型客户钱就贷没了,那小微企业谁来服务呢?”
杜晓山认为,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还是要往农村、小微、农户、乡镇走,“这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何既能保证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保证其不偏离“三农”轨道就成为了一道摆在眼前的难题。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存在很普遍。这种经营模式还很容易造成单户单款比例过大,如果发生风险将威胁银行的安全。
对此,史纪良表示,村镇银行千万不能跟随主发起行追求大客户、大城市、大批发业务的老路,“如果一味和大银行比,村镇银行永远都没出路”。
宗良也对记者表明了同样的观点。“村镇银行就是定位于为小微和‘三农’服务,不能跨区经营,中国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合作发起成立了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经验,为县域中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工薪阶层、农业客户提供完整金融服务。”
涉农贷款比例可以成为考核村镇银行是否偏离轨道的一个指标,然而却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赵锡军说,要具体参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的地方农业所占比例已经很低,几乎没有什么农业,所以‘三农’自然也比较少,涉农贷款占比较低也很正常。”
实际上,是否贷款给农户和小微只是村镇银行偏离宗旨的表现之一。即便贷款不是问题,如何贷、贷多少,也能反映出银行是否真正在履行惠农义务。
记者来到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了解该行在贷款上是否有一定的优惠。其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公司不在大兴,那么贷款有很大的难度。“门头沟的村镇银行就因为贷款太松,只要有居住证就给贷款而被监管部门取消了资格。”
对于贷款的额度,该工作人员透露说,“目前最少贷的是20万,几千几万可以不用到我们这来,办张信用卡就行了。”
而出乎记者意料之外的是,村镇银行的贷款并没有比大银行有多少优惠措施。“其实小银行的贷款优惠反而不如国有银行,它们基本上也就上浮15%左右,我们一般上浮都得到30%以上,一年期贷款利率怎么也得8.5%以上,半年期的贷款利率也得8%。”据他介绍,这种利率水平还算是低的。“北京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像云南、贵州这样的地区,贷款利率甚至能上浮80%,因为可供企业的选择性较小。”
这样一来,既然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如此之高,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此,杜晓山表示,为了让村镇银行真正深入农村和小微,实现原本的角色定位,倡导规劝企业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在法律上也要给予一定的约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要有明文规定,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政策支持在踟蹰
政策上的支持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摇篮,最早响应“三农”号召的村镇银行也享受了一系列政策优惠,“一路绿灯”。尽管有政策的保驾护航,但同时,因为一些具体细则没有落实到位,村镇银行的发展也逐渐走入尴尬的境地。尽管国家给予了村镇银行发展的空间,但是在养护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目前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不畅,绝大多数尚未直接加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其支付结算业务往往通过已经接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的主发起人或其他金融机构代理。这样一来,使得其支付结算成本有所增加,成为拓展业务的一大瓶颈。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允许村镇银行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给予更多支农再贷款支持。同时政府可以允许村镇银行开展代缴等中间业务,增加知名度。
其次,从银行卡业务缺失的角度而言,目前政策部门,对村镇银行没有进行差别化的支持。目前,中国银联的准入门槛对村镇银行来说仍然偏高,如果村镇银行要加入这些基础系统,成本要远远高于大行。这导致大部分村镇银行不愿开办银行卡业务,而在现在的便捷支付时代,光靠存折显然留不住客户。
再者,国家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执行的却是商业银行的标准,分别为5%、25%,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的3%、12.5%。国家应对村镇银行同样采取的支农再贷款、扶贫贴息等多种优惠政策,同时推广普及农业保险。
一方面,国家仍需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村镇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监管也要适度进行。专家建议,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应正确处理其与村镇银行的关系,充分尊重村镇银行法人地位,达到既履行大股东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控和各项支持的责任,又不过度干预村镇银行经营的目的。
“在监管上确实存在难度,如果统一管理,怕资金不能服务于当地,如果不统一管理,又怕出现什么风险,所以也存在一些矛盾。”宗良如是说。
尽管关于是否需要发起行的讨论一直存在,为了鼓励民营资本,银监会也在进行试点建设,探索由民资控股的路子,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吸储功能,试点能否成功尚未可知。
未来农村金融将呈现何种格局?杜晓山说,未来主体应该是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三类银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政策性的就是农发行,总体来说,国家政策性银行做得比较差;其次是商业性银行、大型的农行和邮储行;除此之外,才是村镇银行、农信社、小贷公司这一类。”他认为,还应该包括公益性的只放贷不吸储的小额信贷机构。
“村镇银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杜晓山称。
尽管官方数据统计80%的村镇银行都能实现盈利,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村镇银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温饱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此一来,对它们而言,支农惠农无疑就是一句空谈。而对于已经实现盈利的银行来说,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性仍然是未知的因素。村镇银行无论从发展现状还是前景来说,都存在令人堪忧的诸多问题,本来很“美”的布局能否表里如一,也有待检验。
“下乡”路上人鲜知
在这场资本集体“下乡”的行动中,村镇银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出现双低。记者走访北京多家村镇银行发现,与整洁宽敞的办公环境形成对比的是,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并不多,稀稀落落几个人,甚至有个别银行几个小时也没有一位客户到柜台办理业务,柜台内的工作人员正在闲聊。
在前往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以下简称“大兴华夏”)进行实地采访的过程中,由于路线不熟,记者出地铁后一路打听,但人们纷纷表示没听过这家银行,最后还是从一位环卫工人的口中,得知了银行的具体位置。而当记者站在该行附近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时,一位老居民向记者反问道:“还有这家银行吗?”其实在他身后,就是该行近4层楼高的鲜明门面。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农民和乡镇居民对其仍持怀疑态度。刘阿姨和肖阿姨是大兴区黄村的本地居民,经常在大兴华夏附近乘凉,“天天在这,也没见多少人进进出出”,她们表示,不愿意把钱存到这家银行,“万一哪天倒闭携款潜逃了怎么办”?这家2009年就成立的银行,时隔四年尚没有取得群众的信任。
群众的这种担忧并不在少数。因为村镇银行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在国有政策银行、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面前,村镇银行的公信力瞬间被比下去。
认知度低导致前往村镇银行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的客户非常少。村镇银行难以从公众那里获得存款。刘阿姨对记者说,“它们这(大兴华夏)存款利率比别的银行还高呢,之前在我们小区里发过传单,上面就写着利率有3.3%,工行农行才3.25%,为什么它就比别的银行高呢”?村镇银行为吸储设定了一些优惠,将存款利率上浮了10%,在这里反而成为了让人们产生质疑的由头。
吸储难在全国的村镇银行中已经成为共同的特点。不仅如此,村民和乡镇居民前往村镇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也并不高。村镇银行先行地重庆曾进行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村镇银行在全市涉农贷款总量中,占比只有1.6%,调查农户中在村镇银行贷款的只占0.74%。
村镇银行这个“后来者”,在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等诸多“前辈”面前,正遭受着不小的挑战。相比之下,业务种类有限也成为村镇银行的一个短板。“存钱后连个银行卡也没有,就一个存折,不是很方便”,肖阿姨说。目前大多村镇银行连代发工资这项业务都不能办理。现代化支付手段相对匮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
而大银行的竞争力就凸显出来,网点多、跨区经营没有限制、服务内容丰富。同时,大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小微信贷业务,所以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村镇银行只能在收费条目上进行优惠,以吸引客户。
盈利面前几座山
跑到田间地头的村镇银行要想适应水土风俗、实现盈利,仍然有几座大山要翻越。在困然面前,尽管村镇银行布局一直在大踏步前进,但是不难发现,其增速有所放缓。同样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2年,全国新增村镇银行(不包括支行)的数量分别为201家、377家、150家。
村镇银行首先面临的一大考验就是经济环境的制约。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对《经济》记者分析称,目前村镇银行即便盈利,规模也不是很大。“主要是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发展得好一些,在经济状况差一些的时候可能很难盈利。”
对此,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调研室主任周晓东分析称,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可以化解金融风险的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财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再加上农村征信系统建设滞后,这就激发了潜在的风险。
根据监管部门规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不能超过资本金的5%,目前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也就是说企业贷款限额大部分在500万元以内。这使得村镇银行只能专注小额贷款,但是风险相对较高。
尽管农民守信用,但是因为农业经济本来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规避自然灾害风险,这也给村镇银行的风控出了一道难题,在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的贷款存在较高的风险。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会长史纪良建议村镇银行经营一定要注意风险。“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普遍有所上升,这个苗头需要注意,另外,产能过剩也会导致企业在归还银行贷款方面存在隐患。”他提醒村镇银行警惕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民间融资、非法集资这五种风险来源。
其次,村镇银行治理与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增强,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据业内人士介绍,大部分村镇银行未设立关联交易控制、风险管理、薪酬、提名等专业委员会。同时法人独立性不强,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形成实际控制。银行队伍建设和员工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
而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成为村镇银行在初期难以盈利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不熟悉当地客户和风土人情,信贷文化薄弱,村镇银行在起步初期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是村镇银行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快的原因之一。
对此,赵锡军说,能否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自身的创新很重要。“如何能够找到适合当地的产品,满足当地服务于三农的需求,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事实上,很多村镇银行为了迎合市场也都推出了特色产品,例如,专门为当地特色产业个体户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然而一村镇银行管理人员表示,“银行也愿意创新,但是如果任何创新都要上报层层审批,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而对于村镇银行如何摆脱如上困境,业内人士表示,村镇银行要做好大力宣传,真正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此外,还应增加营业网点,扩大服务半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强化内部管理同样重要。主发起行应正确处理与村镇银行的关系,充分尊重村镇银行法人地位,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充足拨备,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谋利、支农难平衡
由于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农民和中小企业,所以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但是,村镇银行的商业化模式使其必然按照基本的商业逻辑行事。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考虑到股东投资报酬等等因素,村镇银行很容易出现信贷投向偏离“三农”的局面。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村镇银行存在某种偏离,主要问题在于,它愿意在县域开设村镇银行,但是不愿意局限于小微业务,而是将其提升到中小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村镇银行到不了村和镇是一个问题。
“业务提升到中小企业这块,也不能说完全错,因为它终究支持了一部分小型企业,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支持中型企业。”杜晓山认为,村镇银行的实力本身较弱。“有几个中型客户钱就贷没了,那小微企业谁来服务呢?”
杜晓山认为,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还是要往农村、小微、农户、乡镇走,“这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何既能保证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保证其不偏离“三农”轨道就成为了一道摆在眼前的难题。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存在很普遍。这种经营模式还很容易造成单户单款比例过大,如果发生风险将威胁银行的安全。
对此,史纪良表示,村镇银行千万不能跟随主发起行追求大客户、大城市、大批发业务的老路,“如果一味和大银行比,村镇银行永远都没出路”。
宗良也对记者表明了同样的观点。“村镇银行就是定位于为小微和‘三农’服务,不能跨区经营,中国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合作发起成立了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经验,为县域中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工薪阶层、农业客户提供完整金融服务。”
涉农贷款比例可以成为考核村镇银行是否偏离轨道的一个指标,然而却不能成为唯一标准。赵锡军说,要具体参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的地方农业所占比例已经很低,几乎没有什么农业,所以‘三农’自然也比较少,涉农贷款占比较低也很正常。”
实际上,是否贷款给农户和小微只是村镇银行偏离宗旨的表现之一。即便贷款不是问题,如何贷、贷多少,也能反映出银行是否真正在履行惠农义务。
记者来到北京大兴华夏村镇银行,了解该行在贷款上是否有一定的优惠。其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公司不在大兴,那么贷款有很大的难度。“门头沟的村镇银行就因为贷款太松,只要有居住证就给贷款而被监管部门取消了资格。”
对于贷款的额度,该工作人员透露说,“目前最少贷的是20万,几千几万可以不用到我们这来,办张信用卡就行了。”
而出乎记者意料之外的是,村镇银行的贷款并没有比大银行有多少优惠措施。“其实小银行的贷款优惠反而不如国有银行,它们基本上也就上浮15%左右,我们一般上浮都得到30%以上,一年期贷款利率怎么也得8.5%以上,半年期的贷款利率也得8%。”据他介绍,这种利率水平还算是低的。“北京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像云南、贵州这样的地区,贷款利率甚至能上浮80%,因为可供企业的选择性较小。”
这样一来,既然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如此之高,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此,杜晓山表示,为了让村镇银行真正深入农村和小微,实现原本的角色定位,倡导规劝企业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在法律上也要给予一定的约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要有明文规定,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政策支持在踟蹰
政策上的支持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摇篮,最早响应“三农”号召的村镇银行也享受了一系列政策优惠,“一路绿灯”。尽管有政策的保驾护航,但同时,因为一些具体细则没有落实到位,村镇银行的发展也逐渐走入尴尬的境地。尽管国家给予了村镇银行发展的空间,但是在养护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目前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不畅,绝大多数尚未直接加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其支付结算业务往往通过已经接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的主发起人或其他金融机构代理。这样一来,使得其支付结算成本有所增加,成为拓展业务的一大瓶颈。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允许村镇银行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给予更多支农再贷款支持。同时政府可以允许村镇银行开展代缴等中间业务,增加知名度。
其次,从银行卡业务缺失的角度而言,目前政策部门,对村镇银行没有进行差别化的支持。目前,中国银联的准入门槛对村镇银行来说仍然偏高,如果村镇银行要加入这些基础系统,成本要远远高于大行。这导致大部分村镇银行不愿开办银行卡业务,而在现在的便捷支付时代,光靠存折显然留不住客户。
再者,国家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执行的却是商业银行的标准,分别为5%、25%,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的3%、12.5%。国家应对村镇银行同样采取的支农再贷款、扶贫贴息等多种优惠政策,同时推广普及农业保险。
一方面,国家仍需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村镇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监管也要适度进行。专家建议,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应正确处理其与村镇银行的关系,充分尊重村镇银行法人地位,达到既履行大股东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管控和各项支持的责任,又不过度干预村镇银行经营的目的。
“在监管上确实存在难度,如果统一管理,怕资金不能服务于当地,如果不统一管理,又怕出现什么风险,所以也存在一些矛盾。”宗良如是说。
尽管关于是否需要发起行的讨论一直存在,为了鼓励民营资本,银监会也在进行试点建设,探索由民资控股的路子,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吸储功能,试点能否成功尚未可知。
未来农村金融将呈现何种格局?杜晓山说,未来主体应该是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三类银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政策性的就是农发行,总体来说,国家政策性银行做得比较差;其次是商业性银行、大型的农行和邮储行;除此之外,才是村镇银行、农信社、小贷公司这一类。”他认为,还应该包括公益性的只放贷不吸储的小额信贷机构。
“村镇银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杜晓山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