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破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整体改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新的课堂教学应当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思想和方法,但又绝对不是对后者的修修补补,不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是换汤不换药。作为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从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实现全面更新,否则,我们仍将落后于教育改革和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很难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经验需要和兴趣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新课程响亮地提出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学”的口号,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表现成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注意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着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除了写教案,教师还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点、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只有了解学生的经验需要和兴趣,教师才能真正备好、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备课方式的突破,也就没有课堂教学的突破。
二、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性、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能不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与学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的表现和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心得、促进学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良;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帮助引导:帮助学生反思自我,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明确个性的发展趋向。创设基于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不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藩篱,就不可能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意义上的突破。
三、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实现“突破”的主要方面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采取这些学习方式,突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采取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向学习的更高层次迈进。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及时对学生的质疑、发现和超越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激励等,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总之,新课程倡导生成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要素,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新课程倡导整合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一个整体,学科之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注重在“双基”基础上发展实践能力。我们要突破课堂教学,就要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导下,改变简单再现教材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经验和感性体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的创新过程;要努力使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相互渗透,体现课程的整合性;要重视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也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目的。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经验需要和兴趣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新课程响亮地提出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学”的口号,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表现成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注意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着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除了写教案,教师还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点、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只有了解学生的经验需要和兴趣,教师才能真正备好、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备课方式的突破,也就没有课堂教学的突破。
二、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性、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能不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与学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的表现和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心得、促进学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良;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帮助引导:帮助学生反思自我,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明确个性的发展趋向。创设基于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不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藩篱,就不可能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意义上的突破。
三、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实现“突破”的主要方面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采取这些学习方式,突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采取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向学习的更高层次迈进。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及时对学生的质疑、发现和超越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激励等,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总之,新课程倡导生成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要素,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新课程倡导整合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一个整体,学科之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注重在“双基”基础上发展实践能力。我们要突破课堂教学,就要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导下,改变简单再现教材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经验和感性体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的创新过程;要努力使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相互渗透,体现课程的整合性;要重视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也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