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塑造”,使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彰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净化心灵,提升品位。
  语文学科涉及广泛,内容庞杂,每个版本的课文都是几经筛选和编排,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篇和佳作,包含了文学的儒雅,科学的严谨,历史的沧桑,自然的神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文章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从语文教材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 引导朗读,敏锐感知美
  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因为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点,美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没有美的形象,就不会有美的情感体验。祝允明讲过:“事之形有美恶,而后吾之情有爱憎”,他就是把美的情感与美的形象直接联系起来。美的形象可反复的朗读体会,经过学生的想象而体现出来。
  朗读是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重要方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了,才能有“悟性”“审美”即“语感”。在教学中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注意朗读的轻重音、停顿、语速、语调,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轻重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广播速度每分钟200字)、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会使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
  二、带着爱心,积极欣赏美
  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感情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作用,艺术就难以实现它的审美功能。同时,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发挥大胆自由的想象去解读文章。
  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情感的核心就是“爱”。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就不会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见青山妩媚,不就是对青山的爱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为什么会不厌呢?也是因为爱;“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中的人为什么最美呢?是因为爱。
  人在审美中,的确是将自己的最美好的情感,其中最主要的是爱的情感赋予了对象,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如在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为其买橘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想想自己父母对自己点滴的关怀,从而理解,如果朱自清没有对父亲的爱,便不会有如此细腻的描写,如果读者没有“爱”的情感,也便体会不出平实文字背后蕴含的朱自清的爱。这样以爱促美,以美促爱,培养学生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感情。
  三、 诱发想象,主动体验美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作家创作是美对生活的客观复现,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在感知表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把作家复现的生活复归为学生心目中的图像。如学习马致远的《秋思》,要看到凄清寥落的秋景图,感受到游子飘零天涯的孤寂,指导学生反复吟咏,然后画出自己头脑中的“秋思图”,并为画配上自己的诗作,这样积极能动地多方位学习,能更系统全面地把握课文的美学意义。
  人,又是带着自己鲜明的主体色彩来欣赏客观存在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弱柳扶风”四个汉字,她的眼前就能浮现出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红楼梦》里多愁善感、病体缠身的林黛玉,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也就是说,欣赏中的美感活动是离不开想象中的情感的,必然通过想象将概括化的内容转化成非常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带有情感的形象,才可以欣赏,即寓抽象于形象。如何其芳在《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中写道:“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想象微风的轻柔、阳光的和煦,便能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不可抑制的快乐之情。但培养这种审美想象力和欣赏力并非朝夕之功,要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语言文字修养,贮备丰富的审美经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教材时,以审美客体为前提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此外,语文教师的穿着打扮,工整清秀的板书,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是美的形象,可以让学生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必定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笔者这些不成熟的看法还有不当与疏漏之出,希望各位方家给予指正。
  河北省巨鹿县第五中学(055250)
  
其他文献
衡玉321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自选系H14为母本、H1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7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品种审定号:冀审玉20170049,突出特点高产、广适、粮饲兼用。
与燕子归来报道春消息、大雁南飞捎带游子乡思一样,杜鹃,也因其独特的啼鸣与“望帝啼鹃”的传说而成为古诗词世界的一个多情的符号,沉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子规啼:传达春消息。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望帝、布谷、蜀鸟等。杜鹃体长33—35厘米,身体黑灰色,尾部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古代诗人常以记录杜鹃啼鸣描绘暮春景色,点明时节,烘托气氛。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1 第一人称:吾余我  2 鄙人、小人(自己的谦称)  3 臣(官员面对皇帝的谦称)  4 奴才(清朝人对自己的谦称)  5 奴家(女人对自己的谦称)  6 谦称:  ①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7 第二人称:汝尔你您你们  8 阁下(对别人的尊称)  9 先生(对男性的尊称)  10 
从中学生的议论文看,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命题,即使是学生采用了比较接近的观点和类似的论证结构,他们的文章也还会有高下之分。有的读来让人兴味盎然,有的则索然寡味。究其原因
不解文意,囫囵吞枣是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常见问题。因此,实施理解教学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的重要突破口。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供几种让学生轻松了解文意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抓大放小,整体突破  文言文学习需要咬文嚼字,而咬文嚼字,把握整体才是关键。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整体,字词句是组成部分。只要抓住了整体,那些部分就不难被击破了,因此,理解应该从整体开始。整体理解只需要抓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
1品种选择是关键1.1选择适宜秋季气候的品种。甜瓜喜高温、低湿、温差大,故秋季不利于甜瓜的生长,易出现徒长、坐果差、病虫害较重等问题。因此,要选择抗病、耐热、耐弱光、
古诗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背诵古诗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熏陶着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生的追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各类语文试题中关于背诵的考查形式是默写。古诗文朗朗上口,易背易记,但在实际考察默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经常出现错别字。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又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笔者从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即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各科知识的语言工具,更是张扬学生个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因此,“人文性”的处理和挖掘,在语文课程编写和教师课堂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正是以新的课程改革为契机,找准了教材与“课标”的接榫点——人本思想,进而为语文的教与学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一、对社会与自然的关注  人是社会的细胞,万物的灵长。
1.当代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它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工具的掌握要经过必要的训练,最终形成能力。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更需要长期的培养。比如写字、演讲、写文章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都需要长年累月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就会受益终生。其次,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学语言,还广泛地涉及到人类
守初心,我们作为农业科技工作人员,要树牢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为农业农村发展做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担使命,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