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k2pwerq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59~61页例1、例2及教材第65页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一套、三角尺、导学案、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欣赏图片,仔细观察,你能找出每幅图里都有我们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吗?(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此我利用含有三角形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展示
  1、我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我会画三角形的高,并知道三角形的特性。
  师:全班齐读,老师的要求是声音干脆、利落。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学习,更清晰的了解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助于在课后总结时更好的反思自己有没有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一画
  (1)师:请同学们在导学案第一页的自主探究下面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师:你们画的三角形和老师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1: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教师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说一说,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还有同学是这样画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这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出示图片)
  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汇报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接下来我们来给三角形取名吧!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老师画的这个三角形,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它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或者△ABC。(同时板书三角形ABC和△ABC)
  四、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农民伯伯要摘树上的大苹果,选哪架梯子合适呢?谁来帮帮他?
  生:高的梯子,因为高的能爬得更高。
  师:你说的梯子的高是指哪部分?你能比一比吗?
  2.理解定义
  师: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齐读。(课件出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关键?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你能像刚才一样也用手来比比三角形的高吗?(带着学生用手来比比三角形的高)
  3.学会画高
  设计意图:教学三角形的高,特别是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采取的是教师示范作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学生画高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在教学画高的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接着问学生“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学生画出两个三角形,课件演示一个三角形,总结出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高,接下来轻松一刻,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比一比,看谁先把它们拉变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拉不动,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
  师:怎样做可以使四边形不变形呢?(请学生动手操作)
  师: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有很多,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师:但是同学们看,这是进出停车场时经常会看到的栅栏门,为什么这里用的却不是三角形呢?(生活中有时也要用到四边形的易变性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拉一拉”来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的设计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的层面,而是通过设计操作活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拉不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图片欣赏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把数学和生活很好的联系在一起。
  六、达标检测,提升认识
  七、交流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节《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观察物体”中的内容,主要是在一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基础上,拓展到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以及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期刊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且对加法的运算法则较为熟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法结合律,为之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由沿用了之前加法交换律学习中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继续学习新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从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  从知识起点上来看,在学习本节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學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
期刊
教学内容: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位置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节内容。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感受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是后续学习《二次函数》、解决函数及综合题的基础。  (二)教材结构  本节通过丰富的实例“花边有多宽”“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问题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习横画的写法以及长横短横的关系;理解用笔轻重和笔画粗细的关系。  2.写好带有横画的字“土、二、丁、上、下、万”,注意字中横的写法。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先读帖,再临帖。  4.继续培养良好的握笔姿势,坐姿。  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中,少讲或者不讲抽象的理论,多讲怎样写,在什么地方写。使学生通过记忆、模仿,逐步形成定型动作(即习惯动作)。  2.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1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本节体现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重要思想,揭示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后面学习“零点存在性定理”、“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 、
期刊
设计意图:  “草马龙”是少数民族在办一些喜事的时候,为了烘托热闹的气氛,大人们的脸上都会涂上红色,然后进行一些吹、跳、唱的活动,而我们的草马龙就属于其中一种活动,当地的小朋友会骑着它跑来跑去,场面看着非常热闹有趣。它的制作材料主要用到的有稻草、粗绳等一些绿色环保的材料。根据《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给幼儿创造条件和动手的机会,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
期刊
一次在店里吃馄饨,一位奶奶与我合桌。简单的点头言谈,奶奶却自信地说:“你不是医生就是老师,多数是老师!”我莫名感动,感动于自己从工程师到早期教育再到特殊教育转行十余年,一路磨砺前行、一路温故知新、一路豁然开朗,终于拥有了“为人师表”者特有的温暖光环。  一、在角色转变中磨砺前行、丰厚精神世界,走近特殊教育  从家长到教师的转变,让我拥有了一颗同理的心,更能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记得在自己孩子选择幼儿
期刊
授课时长:5分34秒  设计者:黎洪容  一、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孩子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我发现孩子对自制玩具“绳圈”特别感兴趣。而且随着我园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参与性有了提高,他们敢于尝试、探索各种动作,他们喜欢合作进行游戏。并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大胆的进行各种身体运动,喜欢和自己的小伙伴进行玩耍,并具有调整自己身体运动的能力。于是我想:班上有很多的旧床单,何
期刊
核心概念界定: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研究中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其教育重要价值,来引导幼儿进行游戏体验。  2.园本课程  张雪门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