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古玉辨伪的文献考察(七)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章、清古玉辨伪——文献的考察
  
  五、《玉纪》——古玉辨伪的首本专著
  《玉纪》所载内容,总结了清初及中期古玉辨伪的标准及其诸多看法。该书流传时间甚长,流传范围甚广,堪称具有权威性的古玉辨伪专著。
  《玉纪》作者陈性,字原心,江阴人,可能生于乾隆晚期,殁于咸同年间。从其自序及金吴澜、杜文澜二识,约略可知其生平。
  性父“博学好古,尤其精赏鉴。闻有古玉不惜重价购求,其辨别真伪,虽暗中摸索,亦百无一爽。”死后留下“一生心力易产所置”古玉八十一事。
  陈性善弹剑,喜谈兵,尤好玉成癖。“手一玉彳亍市上,行且抚摩之。”忽探背出拱璧大如盎,云:“此太公璜也”。曾游睛川阁,自三层楼堕下,因其背有此璜,故能轻身而免死。从此之后,常负之于背而须臾不离,人笑其为“痴”。陈性自言“浪游南北,援先子辨玉之法,与玉相证,凡生平所见,无一不相印合者”,以善鉴而自得。道光二年(1822年)自楚归省,得其母授父传三代古玉八十一件。年来落拓鄂渚(按:湖北武昌县西江中),生活无着,便将其母授之八十一玉典当于质库中,自责“不能恪守旧物,负罪实深”。后应邵君香伯嘱作《玉纪》,成书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此时“天下晏安”,陈性无所事事,辄抱玉自娱,贫困无顾。咸丰三年(1853年,疑“二年”之误),金吴澜造访杜小舫时,听说杜在武昌得遇陈原心,原心“详悉辨玉煮玉诸法,皆其家学渊源,惜未录其所著《玉纪》。”又据杜文澜跋云:“粤匪陷武昌日按:即太平军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攻陷武昌),时陈性客居大冶未归,其哑妾与玉、书悉遭浩劫。后十年,杜文澜来楚觅翁不可得。”疑其殁于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十年内。除《玉纪》外,陈性还著有《阴符经注》《剑说》诸书,有“奇才”之称。
  《玉纪》成书后,传抄无计,且多次付梓。今见本为壬子(1912年)沈阳高文淇付梓本,应为继杜文澜小舫本、金吴澜本、倪壎小舫本之后的第四种印本。现尚有出产、名目、玉色、辨伪、质地、制作、认水银、地土、盘功、灰提法、养损璺、忌油污等十二条目。高文淇从厂肆得《玉纪》,是抄从倪光禄本,然讹误不少,后得两抄本考证之,始称完善,共抄附评论数则,于1912年付梓,疑其仍属残缺不全。可知此著在收藏家、鉴赏家间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受到普遍的关注,引发民国初年吕美璟《玉纪补》、刘心活《玉记补》及李风公《玉纪正误》等书相继问世。现拟就《玉纪》所列条目作重点解释如下:
  1、出产:
  包括玉之属性、产地、特点及阿丹、巴勒布所产翠石等内容,从中可以了解陈性的玉材观及当时通行的外国玉材的情况,不无参考价值。
  陈性以阴阳五行观解释玉的本质,他说:“玉为阳气之精纯,体属金性,畏火,多产西方。”这也是西方矿物学传入我国之前,玉器行家对玉的传统诠释,指出当时的玉产地主要有和阗与叶尔羌两地,所出玉石也最佳。其至“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佩之益人性灵,能辟邪厉。”上好玉料为出于水底的“子儿玉”,稍次的有产于山上的“宝盖玉”,“间产天智玉,火不能热亦不为火伤,不易得也。”此玉出自《周书》,但迄今尚未见过不怕火烧的和闽玉和叶尔羌玉,故“天智玉”之说是不可靠的。至于阿丹(即今亚丁)、巴勒布(即今尼泊尔)所产“体似翠石”的玉,今已无闻,容再查核。
  陈性生活的时代,翡翠渐多,价格昂贵,但陈对其评价不高,称为翠石,亦出西南陬,“性刚毅能削金,盖亦西方金气凝结,形虽似玉,实非真玉也。”他的观点代表了晚清士火夫的普遍性认识,与今人的看法大相径庭。总之,陈性信从阴阳五行蜕,主张西南陬之玉,不逮西北之玉。其观念虽不妥,但其评价还是值得参考的。
  2、名目
  指玉有古今新旧之别,他一一说明之。他将古玉分为入土的和未入土的两大类,人士重出之古玉称为“旧玉”,从未入土的古玉谓之“传世古”,这种名称今天仍然可用。旧玉中有“冶玉”,即墓主口中含殓之器。晚清人有的误将旧玉皆称为“琀玉”,或将琀玉讹称为“汉玉”,非,姑且知之,不必深究。
  3、玉色
  分为玉本色与外沁色两部分,是用字最多的一条,正文有二十五行,仅次于“盘功”,另附考注三行,共二十八行,较“盘功”又多出一行。可见晚清玉器爱好者及收藏家是极重玉色的。
  “玉有九色”,这是指玉之本色,比玉有五色之说多了四色。
  ①“元如澄水曰瑿”:元即“玄”,避康熙帝玄烨讳。玄:《说文长笺》:“黑而有黄色者为玄”。玄、元即黑色的一种,黑中偏黄色者。深净如澄水日璧。石峁遗址出土黑玉,黑中透黄,堪称玄色。瑿:《正韵》:“墨玉,旧注美石黑色,误。”
  ②“蓝如靛沫曰碧”:明人指碧为深青色(见《格古要论》),今称青。靛即蓝靛,植物染料,也就是青中泛蓝的一种玉色。
  ③“青如鲜苔曰王筆”:王筆:《集韵》:“音笔”。《玉篇》:“青白玉管”。鲜苔色绿,远看似青,青如鲜苔,似指青绿。
  ④“绿如翠羽日垆”:翠羽:翡翠鸟的羽毛中之绿色者,因极艳丽,亦称翠绿。垆:《韵会》:“音卢,碧玉也。”《博雅》:“碧垆:玉名。”按:《韵会》释垆为“碧玉”,碧为蓝色,非绿也,绿玉曰垆不妥。
  ⑤“黄如蒸栗曰甜”:坩:《集韵》:“音雸,美玉也。”明人以黄玉如栗者为贵,谓之甘黄玉(《格古要论》)。
  ⑥“赤如丹砂曰琼”:丹砂即朱砂,色赤。琼:《正韵》:“渠营切,音穹。”《说文》:“赤玉也”。明人谓“赤玉,其色红如鸡冠者好,人间少见”(《格古要论》)。和阗、叶尔羌等玉均未见赤色者,所言虚妄,不足取。
  ⑦“紫如凝血曰满”:满:《韵会》:“音门”。《说文》:“玉赤色也……轻:赤色。”紫如凝血的玉于和阒、叶尔羌玉中亦未见,疑其误指深枣红色玉皮。
  ⑧“黑如墨光曰瑎”:瑎:《集韵》:“音谐”。《说文》:“黑石似玉者”。和阗确出黑玉,其如墨光者亦有之。
  ⑨“自如割脂曰(王差)”:白玉中最佳者为羊脂白玉。(王差):《韵会》:“音蹉”。《说文》:“玉色鲜白也”。《玉篇》同。
  由上可知,玉有九色之说不完全妥当,其中白、青、绿为主色,黄,碧较少,赤玉不见,介乎上述五色的中间色多得难以计数。
  另有赤白斑花曰瑌,是为玉、古玉自然之本色。瑌:《集韵》:“乳兖切,瑛音耎,石之次玉者。”《山海经》:“状腊之山,其上多瑌石。郭注:‘白者如冰半有赤色者’。”
  沁:陈性云“旧玉则当分别外沁之色”,这种解释不够全面,所言“外沁之色”是对的,它不是交待过程之呈色,但除了旧玉有沁之外,子玉、山流水都可能有沁。他对沁的成因的看法是:“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 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随之浸淫于中。”陈性主张墓中水银为沁的首要媒介,这种看法也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并不是陈性之发明。应该指出,此说也不妥,广东东莞李凤公曾著《玉纪正误》加以匡正,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作分析。陈性综合前人看法,提出如下多种沁色,总名“十三彩”。
  ①玵黄:“受黄土沁者,其色黄如蒸栗;若受松香沁者,色更深,复原时,酷似蜜蜡,谓之老坩黄。”
  ②玵青:“受靛青色者,其色蓝(色如青天),此青衣之色传染沁人,有深浅不同,有深似蓝宝石者,谓之老坩青。”偶可一见,但并非青靛染色。
  ③孩儿面:“有受石灰沁者,色红(色如碧桃,复原时,酷似碧霞玺宝石)。”这种沁色,迄今尚未见过。
  ④纯漆黑:“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色如乌金),名曰黑漆古(此非地中之水银,乃古时殓尸之大堆水银沁入,方有此颜色。)”陈性提出的纯漆古沁因的主张也是错的。
  ⑤枣皮红:“有受血沁者,其色赤(有浓淡之别,如南枣、北枣,北乃尸沁,非洁物也)。”在出土玉器中偶可见之,但陈氏所谈的沁因是不妥的。
  ⑥鹦哥绿:“有受铜沁者,其色绿(色如翠石,铜器入土年久则青绿生,玉适与之相邻,为其传染沁人,复原时,其色似翠石而更娇润)。”迄今未曾见过,待查。
  杂色沁甚夥,总名“卜三彩”,名称如下:
  1、朱砂红;2、鸡血红;3、棕毛紫;4、茄皮紫;5、松花绿;6、白果绿;7、秋葵黄;8、老酒黄;9、鱼肚白;10、糙米白;11、虾子青;12、鼻涕青;13、雨过天晴;14、澄潭水苍。
  这些名色,受沁之原难以深考,姑且录之。
  巧沁:各种花色名称出人意外,品种如下:
  1、虾蟆皮;2、洒珠点;3、碎磁纹;4、牛毛纹;5、唐烂斑等。
  香玉:嗅之作奇南香气,“盖玉在土中与香物为邻年久,受其沁,沾其香,非玉自能吐香也(欲试须烹佳茗,置玉其中,香气自吐),此种绝少,真稀世宝也”。
  陈性所记旧玉外沁之色达二十种,总名“十三彩”,另有巧沁五种,还有“香玉”,可知中、晚清玉器收藏家对沁色的关心和喜爱,这是我们研究玉沁时特别要注意的。这种重符轻德的新趋势,在明代尚不见端倪,可知明清两朝收藏家的着眼点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它对后世收藏家的影响也极其深重。
  4、辨伪
  此条是我们研究讨论的重点。陈性提出旧玉辨伪首先要着眼分清玉与石,这是正确的,他还指出宋伪红沁为“老提油”,今所谓红黑二色称为“新提油”,另有“死玉”等。此条目比起“玉色”显得简单,但比较务实,一概不用玉色条那种玄虚离奇的名目,如果认真体会研究,掌握其实质,对辨伪还是有益的。
  ①玉石之辨:“旧玉与石最难分别,世有美石酷似脱胎旧玉者,不下数十种,亦具五色,皆坚硬不可刀削。”这样的美石,很容易与玉混淆,造成失误,关键是认清玉与美石在其“体质”上的差别。
  真旧玉:其体质必“温润沉重,精光内含。”
  石类:其体质“干脆松轻,贼光外浮。”
  上面玉石的特征,各用八个字概括,互为对应比较,不难发现其相互对立,且分处两极,内中区别鲜明,似不必解释,但是实践中,除经验老到、眼光敏锐堪称“巨眼”的鉴赏家,则很少有不以燕石为玉的,终究还是要误鉴的。燕石也是美石的一种,待考。
  ②老提油: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人工染造鸡血红的方法,是以出自甘肃大山中的虹光草(一说出自西宁大山中,似茜草(《格古余论》)。汁入卤砂少许,罨于玉之文理间,用新鲜竹枝燃火逼之,则深入玉之肤理,红光自面透背。这种老提油至晚清已颇少。老提油首见于《玉纪》。
  ③新提油:相对于老提油而言,是新的人工染红色或染黑色的方法,由苏州首先做起,近则遍处皆是。其染色方法也比较简单:以极坏之夹石玉染作,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黑。
  ④死玉:黑滞干枯,纵加盘功,顽质不化,便成弃物。对其成因,陈性认为:凡玉性畏黄金,若玉入土中,适与金近,久则受其克制而成,不是水银沁成的。此论难以深究,姑且听之。
  以上宋“老提油”、清“新提油”等两种伪沁新玉及“死玉”,均为《玉纪》辨伪中提到的新资料,值得今后探讨。
  5、质地
  此条所讲质地,系指玉器在墓葬、遗址的地下条件所产生的变化,以五百年为起点,出现体松受沁的现象,递增至千年、二千年、三千年、六千年等四个台阶,玉质相继“质似石膏”“形如朽骨”“烂为石灰”,最终则“烂为泥”而无形踪了。这种说法显然是出于附会,也是不妥的。民国时李凤公已加匡正,刘大同以为“此乃臆断之词,决不可信”。
  “老三代”是指三代以上旧玉,体已朽烂,其质松软,指爪亦能掐落,实际上与今天所见的“鸡骨白”古玉类似。清末玉器收藏家间,称鸡骨白玉为老三代,不可不知。这种以材质变化为断代依据的作法,当然是不能准确的。
  6、制作
  陈性根据先人及他个人观察古玉之经验,归纳出历代玉器各自的刀工与铭刻方面的风格特点、总其名曰“制作款式”。他确认三代制作款式各代不同,如:
  ①“夏尚忠,雕刻极细如发。”
  忠:作敬(《说文》)、直(《玉篇》)、厚(《周语·注》)解。“雕刻极细如发”,并不完全符合今日所见之夏玉。
  “尝有玉器上镶嵌金丝宝石者”
  迄今所见夏玉上尚未见“镶嵌金丝宝石者”,镶嵌金丝的玉器,有待今后发现,然镶嵌宝石的玉器,则是不会发现的。至于注中“镶嵌系夏制”“商嵌者讹”“宋刻乃周时宋国人所刻”等观点,要区别对待。如果以镶嵌松石工艺来说,夏玉、商玉均可见,而宋玉器尚待考。
  ②“商尚质,雕刻朴素少文。”
  质:体也(《易·系辞》,
  “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又释为正、朴、本等,也就是商玉崇尚美质(质体之美),雕刻朴素,少用文饰。“雕刻朴素”是可以接受的,“少文”似乎不甚符合商殷玉器的全貌。
  ③“周尚文,雕刻细密而缛。”
  文:《说文》:“错画也。”《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周尚文”意指周玉崇尚文彩,雕刻细密而繁缛。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的观点,为清末、民国时期收藏鉴赏家所遵循。
  迄今出土夏玉数量较少,故不急于讨论“夏玉尚忠”的问题。至于“商尚质,周尚文”,由于出土商周玉器甚多,可以讨论。我认为陈性的看法是可取的,颇有道理,与出土玉器基本相符。
  ④篆刻方面,陈性主张:“夏用鸟迹篆,商用鱼虫篆,周用大篆,要皆阴文,多在器内。”
  迄今所见,夏、商、周三代玉器上的篆刻文字甚少,若以朝代论,夏玉文字篆刻尚未见到,所见商、周玉器上的 篆刻铭文,盖与其甲骨、金文相类似,还未见过鱼虫篆。所见商周玉器铭文均为阴刻,多在器表,不在“器内”。
  “秦兼大小篆,汉则小篆,渐用阳纹多在外。”
  秦汉玉器上,篆刻依然较少,尤其秦铭更少,仅见玉璧边上的数字,不便妄评。汉代玉器上的铭文较秦渐多,均为小篆,偶有阳文,但仍以阴文为主,亦在器表。
  “三国六朝以后,并用隶楷文矣。”
  三国六朝至清代玉器上的铭刻益趋增多,篆、隶、楷兼用,阴阳并举,清代除了汉字之外,尚用满文,其数量可观。
  中国玉器上的文字铭刻,较之青铜器确实要少得多,然商代已有专门刻文的玉件,此后玺册盛行,故铬刻玉器自成系列。
  7、认水银
  关于水银对外沁的作用,陈性已在“名目”中讲过:“所谓沁者,凡人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随之浸淫于中。”视水银为外沁色之先决条件。他又说:“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并解释道:“此非地中之水银,乃古时殓尸之大堆水银沁入,方有此颜色。”陈性将水银分为地中的与殓尸的两种。在“认水银”中又讲:“凡旧玉必须有水银沁入,赝则无。”将有无水银沁作为真赝古玉的标准,可知陈性极重水银,因而他进一步说明土中水银须分“老嫩”:三代以上旧玉水银为“老”,秦汉、魏晋六朝及唐宋三朝的旧玉水银为“嫩”,其水银沁之老嫩现象各有不同。上述说法,李凤公斥为“当然非是”,栏上注“此说亦差强人意”。
  虽然陈性的看法有误,但他两次讲水银沁,可能反映了古人很重视水银在沁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收藏家们固执此种见解,并将其广为接受。这种看法,固然不可靠,但作伪者却在不遗余力地制造水银沁以骗买家,故研究明、清、民国伪古玉时,仍然不可忽视水银沁,大家不可不知在伪古玉中,确有一批“水银沁”(黑斑),这是不可能回避的。
  8、地上
  地土是指古玉出土分区及其特征,这是正确的,对鉴定古玉也是有益的。陈性将出土玉器的地区共分为西、中、南、咸等四土。西土包括陕西、甘肃、山西、四川诸省,其“地土干燥,玉在其中虽烂似石灰,其棱角文理全无损蚀,最为上品。”中土有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湖广以及江苏徐州、安徽之颍州、六安诸处,“地土虽干不燥,玉在土中年久,稍有瘢痕者,次之。”南土包括苏、徽之一部及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腹地,“玉在土中年久,文理大半模糊且缺损者多。”咸土是指沿束海一带出盐之处,如鲁、苏、浙、闽、粤五省沿海地区,“玉入其中不过百年,已腐烂不堪矣。”
  若与出土玉器对应看来,上述分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似乎过于笼统,多有不符之处。事实上,出土玉器蚀变情况不应从省划分,一个省内情况绝非是单一的,这已由近四十年出土玉器所证实。尤其成土地区出土玉器,“不过百年已腐烂不堪”的说法,更出于臆想,绝不可靠。今后确有必要将出土玉器的腐蚀及伤沁情况,进行分区研究并作分类,以裨古玉鉴定与辨伪。
  9、盘功
  盘功本不属辨伪,但收藏家都热中于盘功,希冀化朽玉为瑰宝,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盘功的一般情况。
  收藏家将旧玉通过以手抚摩或贴身系佩等方法,使其“脱胎”复原。何谓脱胎?陈性说得神乎其神:“玉器埋土中三四千年,朽烂如石灰出世,常得人气,养之复原,石性全去,但存精华,犹之仙者,脱尽凡胎之意。其玉晶莹明洁,毫无渣滓瑕病,似宝石而更含光纯粹。”依其盘法不同、时间长短不等,效果亦不同,非十余年不能成为“文工”,若欲速成须用“武工”,“须两三年不间断,可以成功。”还可用“灰提法”盘之,成功较易。可知明清收藏家中确实讲究“盘功”,称脱胎旧玉为“宝玉”。陈性承认,亦有不少收藏家不能亲躬“盘功”,亦不知“脱胎”之妙,初学的赏鉴家更不敢轻信此举。因盘功与古玉辨伪稍有关连,但不必详论,姑且知之即可。
  “灰提法”“养损璺”“忌油污”三项或与盘功有关,或系保存古玉应注意之事项,请读者阅读了解,兹不详述。
  通读《玉纪》之后,可以了解清初至清中期包括乾隆帝、亲王、大臣及士绅等旧玉收藏家中间流传的有关古玉的产地、出土地区、玉色、外沁之色、玉器作工、玉在地下的蚀变、水银的作用、辨伪以及盘功、保护等方方面面的看法和主张。这些看法和主张,都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难免有着局限性。我们接受其合理的主张,而要摒弃其臆造、附会的说法。当然,客观地说,若从当今出土玉器和现代科学的观点加以衡量,陈性《玉纪》中的可取部分确实不多,由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陈性辨伪能力及此书的科学价值的怀疑。
其他文献
9月25日,“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在沈尹默先生的故乡浙江湖州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沈尹默自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共106幅作品。其中,既有先生的早期新诗墨迹,也有其于抗战之际重庆时期的精品力作;既有先生上世纪50至60年代创作的诗稿和书法论稿,也有他书写的杜甫、毛泽东等古今诗人的名篇,当然还有先生歌咏家乡的墨宝。这些展品正草行隶篆兼备,基本涵盖了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也不乏首次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市场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和出路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  艺术品市场发展考察  1929年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随后又扩散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最后波及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从客观上分析,1929年在经济大崩盘之初,全球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到了
期刊
20世纪以来,天津的私人收藏比较活跃,公有博物馆的发展比较缓慢,至1949年,天津的几家博物馆藏品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1951年10月7日文化部发布《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再次指示“博物馆事业应以改造原有的为主”。1952年,在原同属人文科学范畴的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天津广智馆、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1957年,
期刊
2009年8月29日,上海《文汇报》刊载《郭庆祥谈清代皇家宫廷艺术收藏品》,对清宫收藏特别是《石渠宝笈》著录作品,提出“《石渠宝笈》价值几何”的质疑。此后,陆续刊发石建邦《雅俗是相对的——与郭庆祥先生商榷》、孙逊《盲目的文化自傲——读到郭庆祥先生的大作有感》及郭庆祥《石渠宝笈价值几何?天价拍品源于宫廷收藏》。  一时间,声浪凹起,好不热闹。    《石渠宝笈》混杂赝品    《石渠宝笈》收录的书画
期刊
2009年的中国艺术晶拍卖,在几多惊奇几多感叹声中戛然落幕!  这一年艺术品市场走的颇不寻常,特别是秋拍时,古代书画让从业者先是目瞪口呆,既而热血沸腾,遐想翩翩!  再回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古代书画拍卖从未出现过牛年这样的奇景:成交额翻着番的涨,成交价突破亿元神话,且成交纪录屡刷屡新!目前,单件作品成交价纪录——1.6912亿元成交的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手卷——已是5个月内第3次刷新的结果。 
期刊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晴  今天见到一对粉彩癞瓜纹碗。碗口径11厘米,撇口,深腹,圈足。白釉润泽,胎体细腻。碗内外壁绘粉彩过枝癞瓜、竹、蝴蝶纹饰,蕴含“瓜瓞连绵”“福寿绵长”“子孙绵延”之意,色彩淡雅,绘画精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过枝纹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最为流行,器物纹饰从外壁伸至内墙,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有过枝牡
期刊
2009年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刚刚落下帷幕,第八届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一如既往地成为了展会上的焦点。从此次展出的获奖作品及驻足欣赏的玉石收藏爱好者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以精巧、创意、趣味为亮点的玉石巧雕作品已经备受当代玉石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同期举行的“大玩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品无底价拍卖会”100%的成交率及260多万元总成交额的火热结果让这个冬天的玉器收藏界不再寒冷。    高档玉料逐渐
期刊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一批织绣书画,其中大部分原为民国时期著名丝绣收藏家朱启钤的珍藏。多年来这批珍品得到妥善保管。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4日,辽博举办《织绣书画——缂丝刺绣展》,展品有60件(组),按工艺分缂丝和刺绣两个部分。展览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观赏性缂丝和刺绣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艺术流派、织造工艺和装饰题材。  朱启钤(1872—1964年),字桂辛,号蠖公,祖籍贵州开州(今贵州开阳),
期刊
“集体主义”的“旧金山”玉  这里说的“旧金山玉”,是指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Museum)收藏展出的中国玉器、痕都斯坦玉器。  旧金山虽不是美国也不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但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美国城市,一方面是因为旧金山依山抱海,环境优美,气候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阳光充足,是一座最适合人居的山城,有一个名至实归的城名;另一方面,旧金山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一个多元
期刊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它现有文物藏品150多万件(套),是我国最为丰富的历代艺术珍品的宝库。  在故宫博物院百万珍藏中,清官藏品和遗存130万多件(套),占藏品总数的85%,其余则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不断努力征集而来,其中离不开个人的踊跃捐赠。截至目前,故宫博物院已接受个人捐赠738人次,文物总量达33400多件(套)。他们的捐赠,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