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火车上读了方丽娜的新作《蝴蝶坊》。雪山丘壑、城市村庄呼啸而过,小说的情节,如同窗外肃杀的凛冬一样,对应着主人公从身体到情感到心灵的流亡——故事在现实中复活了,我仿佛正与人物一道乘着20世纪的国际列车横跨欧亚大陆,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从冰封东北到莫斯科,从巴黎到维也纳,行色倥偬,半世荒芜,桃源望断无寻路,此生心安何处?到站关机之际,约翰·托尔金的这句“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浮上心头。
  方丽娜的创作多产而高质,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很强的可读性和思考性。2017年出版了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之后,仅在2018年,她便相继发表了《情困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之恋》《夜蝴蝶》《魔笛》等中篇小说。其中,《处女的冬季》获“2018年都市小说双年展”三等奖,并入选“都市小说优秀作品精选”,《夜蝴蝶》入选“2018年海外华语小说年展”,她本人被台湾《艺文论坛》推为“世界华文主题人物”。
  这些作品以跨国婚恋中的文化冲突为主题,故事逻辑的推演迂回婉转、步步為营、严丝合缝,节奏张弛有度,精巧地设置悬念伏笔,造成很强的戏剧冲突,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其叙事视角是双向的,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口上,或从西方的角度反观故土,或以东方的眼光审视西方,横跨中西的情节,紧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方丽娜还创造出代表中华古典文化的“宋城”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反复出现,与众多欧洲历史文化名城相呼应,从历史背景到人文环境的碰撞,丰富的欧洲元素、海外性和乡土性形成了两个维度:出走与返乡,这一对矛盾的特殊张力,令小说跨越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她善于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大幅度的跨时空叙事,大量的插叙,时空交错,过去和当下不断切换,使得故事和人物具有深厚的命运感。作品结构如同哥特式建筑一般立体丰富,错落有致。优雅细腻的语言风格,营造出略带忧伤却又透出点点温暖的审美氛围。
  值得关注的是,从《夜蝴蝶》到近期杀青的《蝴蝶坊》,其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视野更加宽阔,以两桩谋杀案代入,冷峻地直面现实人生,书写姿态具有了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主角依然是凄苦无助的女性,这位对蝴蝶情有独钟的女作家,怀着对女性深切的爱,将女性的个体命运置于人类时空中,通过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巨浪里沉浮的悲剧,以捭阖纵横的大手笔,展示了现实的残酷、人性的渊薮,以及深渊中的拼搏、希冀和救助。
  《夜蝴蝶》的故事发生在国内一个贫困破败的矿区“函镇”,原本美丽单纯、善良聪慧的小镇女孩陆雪,被各种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所挤压,绝望中以暴易暴,残忍地杀死了好友(也是情敌),制造强奸假象,用汽油焚尸。这个镇上每个人都沉浸在无望、贪婪、愚昧、冷漠、孤独之中,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女人要么疯要么杀人,男人要么死于矿难要么逃离,正如著名批评家王红旗所分析的,小说“挖掘出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在个体生命深处与生存世界意识流里惊心动魄的博弈。这不只是个体人的精神困境、函镇人的精神困境,已经是全人类的精神困境”(l)。
  如果说,《夜蝴蝶》通过中国小镇这个“点”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坍塌,那么,《蝴蝶坊》便是《夜蝴蝶》的姐妹篇,由“点”到“线”再到“面”,从世界范围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整体塌方,堪称欧洲版的《夜蝴蝶》,小镇女子逃到国外,依然逃无可逃。通篇充满隆冬气息,寒冷、血腥、阴郁。
  “夜蝴蝶”常常指称从事性服务业的女性,隐晦而暖昧,那都是些怎样悲切无助、美丽飘零的灵魂啊!这个丈夫名叫“大寒”,儿子叫“小寒”,自己名叫“秋月”的东北女人,果如寒彻骨髓的秋之月夜一般孤苦伶仃:在沈阳重工业转型的改革大潮中失业,“废料般被裁减下来,扔进城市的垃圾堆”,为生计不得已远赴俄罗斯做小买卖;遭劫匪掠夺了全部财物,不得已偷渡法国,辗转奥地利,在青春已过、姿色已失之年沦为站街女,被丈夫儿子、父老乡亲所抛弃,再也回不去故园;好不容易熬到建立了自己的“产业”——按摩店“蝴蝶坊”,甚至有了知疼知暖的绅士“爱人”,即将找到人生归宿时,却被同行姐妹横刀夺爱,万念俱灰之际顿生杀机。当她把刀尖刺人情敌的心脏之时,所有残存的人性瞬间崩溃,整个天地都发出一声沉痛的哀叹。
  小说的时代性也是文本的历史性,它使文本成为当下社会特征、精神状况、文化风物、爱恨情仇等况味的呈现。作者在仅仅三万多字的中篇里,没有流连于琐屑,而是以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触及一系列现实危机:失业问题、难民问题、信仰问题、妇女问题、物欲问题、人性问题、种族问题、暴动问题……小说追溯了奥地利、荷兰的色情业历史,将目光重点驻足于秋月这个风尘女子,她的独特身份,成为串联起各国各阶层人物的纽带。首先是性服务业中的同行:来自俄罗斯的前世界体操锦标赛的亚军斯塔;仗义厚道却不幸被客人劫财而杀的“按摩店”老板娘菊姐;好吃懒做、生来“似乎就是用于堕落的”、受虐成癖的大学生莎莎(最终成为秋月的刀下之鬼)……小小的“按摩床”,是“为家人为孩子打开的一扇门,两腿之间蕴藏着通往天堂的阶梯”,“命运像强奸,你反抗不了就要学会享受”,“饭都没得吃,还奢谈什么自尊呢?”她们秉承着这个朴素的生存理念和“为娼之道”,与不公正的世界讲和,度过那些至暗时刻。只有在生日派对上,十几个来自东北的站街女同胞,齐齐唱起了“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时,才记起自己是有感情、需要温暖的人。然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堪孤馆闭春寒,砌成此恨无重数。
  这些妓女牵涉出各色人等:黄黑白不同肤色的越南、北非、阿拉伯、东欧难民,酒鬼、吸毒者、嫖客、变态狂、热衷于性描写的三流作家、被通缉潜逃的国内贪官、卖假LV的河南女子、蛇头、倒爷、偷渡客、抢劫犯、杀人犯……这些人用各自的方式胼手胝足地挣扎打拼,构成了欧洲社会底层群像,他们徘徊于法律的夹缝和道德的边缘,交叉于各个族群、社会阶层之间,犹如疥疮在金碧辉煌的世界文化中心巴黎和维也纳暗角发臭溃烂。谁说欧洲就是瑰丽的天堂?谁说出国就一定能发财圆梦?未来搁浅于远方,希望只剩下泡沫。当上流社会的头面人物衣着光鲜于金色大厅歌舞升平、于咖啡馆中吟风弄月之时,小人物却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在死水里垂钓,他们的天空,永远是昏暗的。破绽百出的人生,兵荒马乱的内心,静静的顿河、蓝色的多瑙河、散发过茶花女体香的塞纳河,从古到今,每个晨昏都传播着猩红热般的病毒,它逼着雨果《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剪去一头长发并出卖自己,它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书写的现代城市寓言: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弱势群体还原了社会真实的底色:人类在物质贫困进而精神贫困的压迫下,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失去了灵魂的归宿,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才是真正的“乡愁”——很多海外华文作家都爱写乡愁,但方丽娜的作品赋予“乡愁”以更宽泛更深刻的意义,即每个人不仅仅在寻找地理故乡,更在寻找精神原乡。由此,她在“乡愁”题材上的写作,跃上了新高度。王红旗总结道:“在全球语境下,方丽娜通过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流变的透视,对生活在海外乃至故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生存困境的描摹,挖掘出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在个体生命深处与生存世界意识流里惊心动魄的博弈。这不只是个体人的精神困境、函镇人的精神困境,已经是全人类的精神困境。”②   關于全球化危机,著名荷华作家、欧华文学会会长林湄的描述令人揪心:“眼下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世界,社会已进入科技与信息时代。一方面,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竞争有增无减,看看地球村的景观——经济不景气的颓丧主义、厌战情绪,信仰日益没落,移民潮困扰,文化碰撞、冲突,加上情爱、宗教、漂泊、种族间矛盾、环保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让人纠心与困扰。说明人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现代科技与文明并没有改变人的命运,人类依然生存于彷徨、不安、恐惧和没有安全感中。”③
  如何走出这样的泥淖呢?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在歌中唱道:“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套用这个句式,我们不禁进一步追问:“一个女人要流浪多久才能找到爱的归宿?一只蚕蛹要经过多少次蜕变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苦难要被眼泪浸泡到何时才是尽头?”
  人类历史上第一宗谋杀案是《圣经·创世纪》中所记载的,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偷吃禁果后被贬下凡间,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该隐杀了小儿子亚伯。上帝对该隐说:“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在地上。”上帝用永远的流浪惩罚该隐的谋杀罪,因此,在地上流离飘荡,正是人类因这些罪恶而招致的基本生存状况。
  答案果然在风中飞吗?人类的原罪永不得赦免吗?作为一个有根的作家,方丽娜不甘心,她希望人类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救赎、宽恕和赦宥。《出埃及记》中,先知摩西带领众生去寻找“流着蜜和奶”的迦南之地,小说中,作家方丽娜用“蝴蝶三部曲”策划一场还乡之旅——说到底,流浪和还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游子,他既需要一次精神远游,也需要一次精神还乡”④。
  方丽娜笔下主人公的还乡之旅,将归向何方?其实,在《夜蝴蝶》和《蝴蝶坊》之前创作的中篇小说《蝴蝶飞过的村庄》里,早已隐隐约约指出抗衡声色犬马、人欲横流的城市文化对人的排挤压迫,从而抵达家园的一种可能:土地、村庄与河流,“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⑤。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以旋曾因前夫的出轨而家庭破裂,负气离开中国省城漂泊于布达佩斯、布拉格、海德堡等世界名城,经历了一系列磨难,最后定居于德法边界莱茵河畔黑森林;从受人尊敬的教师,到异国底层的打工妹,最后不知不觉在欧洲大陆的山水之间,过起了农户般的日子,安居乐业于乡村田野:“她手搭凉棚站在敞开的宅院前.感觉整个山头都成了自家的院子。四头奶牛和一辆小型拖拉机,还有活蹦乱跳的八哥犬,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以旋望着当头的大朵白云,将奶牛一个个赶到坡下去撒欢,然后操起家里那台半旧的割草机,伴着机器的轰鸣,在绿浪滚滚的草坡上走来走去。奶牛们闻到了新鲜的草腥味,晃荡着大奶追过来,在女主人的屁股后头边走边嚼。”⑥
  好一派田野牧歌,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约克镇,与中国小镇函镇和其他国际大城市完全不同:壁炉之火噼啪作响,风里都是金色的旋律,这有家有口的日子,有土地有牛粪的丰盈的生活质感,庸常平凡却充满希望,潜藏在琐碎日常中的爱与呵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文明,安详稳定、恬淡自足、民风淳朴,不正是“流着蜜和奶”的迦南之地的隐喻吗!
  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以旋幸福的脚步,怀里的胎儿夭折,令其再次陷入心灵的困顿而怀疑人生,这时,游历、探索莱茵河的疗伤之旅,便呈现出另一种寓言意义:莱茵河既是河流,更是历史和文化之川,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生命体。游轮在水面上犁出的倏忽远逝的水波,在她眼前展开了另一个世界,镜头拉向白浪滔滔的远方,世界骤然变得辽阔,生活细部被廓清,生存际涯被拓宽。在海涅、古城堡、俄狄浦斯雕像前,对历史的回溯和想象震撼了她的心灵,修复了她的创口,使她又一次获得了新生。最后,她做出了决定:收养同胞姐妹因偶一失足而萌孕的孩儿,用爱让生命得以延续,展示了母性之光最大的柔韧和力量,彰显了个体强大的生命意志。
  这是不是方丽娜的乌托邦呢?大地与河流崇拜是否是一味解毒剂呢?乡村和自然是否仅仅“是一个思念或者思索的美学对象,一种故事,一种抒情,甚至一种神话”呢?毕竟,“故乡、大地、母亲、根——这些意象之间的隐喻关系源于农业文明的修辞系统”。⑦
  但方丽娜没有做这种简单的“寻根”想象,她笔下的欧洲乡村是经过现代化洗礼的、隶属于全球化和现代化坐标体系之中的一个区域,与城市存在有机联系;以旋这类自救救人的女子,是受过现代文明熏陶教育的知识女性,完全有别于原始的乡妪村妇。因此,这个伊甸园般的乡村大地,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设定了新的密码。
  方丽娜在一篇创作谈中写道:“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迷惘中寻找出口的人。”丹麦剧作家拉斯·冯·提尔在电影中曾传递出这样的观点:“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残酷的、黑暗的,所有温情的、弱小的、闪着萤辉的肉身和灵魂都会受到伤害,但是,这些温情弱小的灵魂并不孤独,它们会照亮我们内心的黑暗。”⑧
  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在前述的《蝴蝶坊》的结尾看到“方丽娜式”的经典暖色:杀人犯秋月走出没有死刑的奥地利监狱,在马休(昔日由客人发展为恋人,文中唯一的绅士)的宽容和帮助下,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关照下,配合奥地利红十字会将“蝴蝶坊”改造为服务站,旨在救助那些于奥国谋生的中国性工作者。这个温馨的结局,进一步引发读者思考有关同情、仁慈、爱心等人道主义问题。
  “蝴蝶三部曲”是一组关于心灵流浪与返乡以及人生可能性的女性寓言,三个中篇,烛照和呈现三种不同的精神世界、三段改弦更张的生命轨迹、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最终,蝴蝶扇动着翅膀向着光亮翩翩飞去,带着有如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所描述的那种“偶然性轻盈透明的外壳”。不,这不是偶然性,而是必然性,验证了林湄关于写作意义的认识:“或许只有文学艺术可以帮助人在实际生活中,从作品里获得启迪或开悟,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提高素质、品味和欣赏能力,化解人生的苦难,减少疑惑烦恼,增添生存的乐趣和力量,令‘第二重悲凉’得以超越和升华。”(9)
  ①②参见王红旗:《用“乡愁”记忆追寻人类精神生态流变
  从奥华女作家方丽娜的作品集<蝴蝶飞过的村庄)<蓝色乡愁)谈起》(上),Ⅸ名作欣赏》2018年第3期。
  ③⑨林湄:《作品中人物命运与时代社会意义》,《女作家学刊》2019年第1期。
  ④谢有顺:《终归是无处还乡》https://mp.werxrn.qq. com/s/b9QqF2MyEI uwjFEN9nsqQ
  ⑤⑦参见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⑥方丽娜:《蝴蝶飞过的村庄》,太白支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页。
  ⑧方丽娜:《海外华裔女作家方丽娜:在迷惘中寻找出口》htl:s://mp.weixin.qq.com/s/OhfU2-v koVf v7BW4vsbN4g.
其他文献
摘要:郑山明抒写乡愁的系列散文描绘湘南乡村和美温馨的社会图景,叙述记忆深处独特感人的凡人琐事,表现质朴深刻的情感体验,呈现亲切淡远的牧歌情韵,可让人领略  浓郁的乡土风情,品味乡愁的百般滋味。关键词:郑山明散文乡愁  乡愁是中国文学最常见的母题,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心灵都离不开故乡。近年来,郑山明创作出一系列抒写乡愁的散文,结集为《乡愁的滋味:那年·那事·那人》。翻阅该文集,读者可领略到浓郁的湘南风
期刊
在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中,高长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抗日烽火中,他毅然来到延安。延安把他定位成一个文化人,他却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经济学者,希望能为将来的中国筹谋经济发展之策。他收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正式邀请函,却拒绝参加会议,成为绝无仅有的特例。他特立独行,狷介不羁,以自己生命的“狂”与“疯”捍卫着精神思想的自由。  1946年5月,高长虹发表现在已知他生平创作中最后一篇诗作《什么是黑夜》:什么是黑夜,/什
期刊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日:“裴楷隽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见《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7页)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同上,第388页)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同上)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
期刊
汪曾祺在列举受影响较大的现代作家时,常把鲁迅和沈从文并提,并把他排在沈从文的前头。其实鲁迅生前跟汪曾祺并没有交集,汪曾祺也并未写下多篇有关鲁迅的文章(只有一篇,而他写过多篇谈沈从文的文章),但其笔下时时有鲁迅的影子。汪曾祺视鲁迅为写作上的导师,从他那里汲取诸多滋养。在阐述自己的创作观时,他常常援引鲁迅,可见对其作品的熟稔程度。他坦承:“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我读得比较熟的是鲁迅。我在下放劳动期间,曾发
期刊
1978年12月13日,夙愿未偿的李长之先生驾鹤西去,享年69岁。生前的飞扬与落寞,死去的沉寂与随后的“出土”,在李长之身上堪称戏剧。我曾长久地伫立在西单武功卫,看那繁华与喧嚣的背后,是否漂浮着中国文艺复兴的游魂。想二十余年家居此地的李长之,眼睁睁见自己绝大的热望都归于虚无,该有何等的扼腕与叹息。清华园的意气,黄叶居的寂寥,原来李长之早就料中了天才的结局。在1933年写定的《<红楼梦>批判》中,他
期刊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改革。在价值追求上展现新担当:坚持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良传统,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贴近时代需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坚持文质兼美,强调典范性和高品位。在语文品格上实现新作为:强化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自主探究的读写体验,注重培养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积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  关键词:语文统编教材 价值追求 语文品格  统
期刊
张郎郎是张仃的儿子,然与一般的“画二代”不同,张郎郎不以画为职业,画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是他自娱自乐、抒发心灵的道具。结果,张郎郎变成一位难以归类的“素入画家”(指那些没有受过严格正规的艺术訓练,但凭感觉、直觉作画者)。  张郎郎的画风,令人想起张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艺术实验。变形夸张的造型、生猛热烈的色彩、浓郁的装饰情调,甚至题材,都是一脉相承。若将张仃的《洋油灯》《堂屋》《
期刊
摘要: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本文认为,《橘颂》是屈原二十岁行加冠礼时明志之作。  关键词:《橘颂》创作时间借橘咏志  屈原的《橘颂》收于《楚辞·九章》中。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学界看法分歧很大。要正确解读《橘颂》,首先要弄清它是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写。  王逸《楚辞章句》言屈原被放江南之野而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以“语文”视角来观照商昌宝先生《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一文,发现其在“语文”方面存在一些毛病,如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无法推导出结论等,文章详陈其毛病所在,并请商昌宝先生教正。  关键词:用词不当概念违反同一律论据与结论  近读商昌宝先生大作《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都是女人惹的祸?》(《名作欣赏》 2018年第12期,以下简称“商文”),有些想法。这些想法源于我
期刊
就首届“新国学”高层论坛的事,我虽然跟北京的不止一位老师们打电话,或者写电邮,但是我真心更忧虑他们是否真的与会——各种各样、莫名有名的忧虑。而钱理群老师在第二次的电话联系中主动表示,他不能与会,但是可以提交一个发言稿的时候,我就十分满足和轻松了:这可以读到钱老师的心声,又不用操心老师前来汕头的吃食、住行、心情……至于这其中明显的自私自利的思路,我也一时顾不上自责,反正,这样的邀请结果在我的意识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