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理论界; 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5-0047-0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学术理论界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研究中,很多论者都注意到,早在1844年11月,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计划草案》中就使用了“政治文明”一词,强调要用“政治文明”作为废除集权制的主要手段。在我国,自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命题后,理论界就不断有人提出,除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外,社会主义还应当建设政治文明,应该是“三个文明”并提。1986、1987年,广东《学术研究》杂志相继发表《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政治文明初探》、《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探讨》等文章,开始较早使用“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并作了初步探讨,引起了全国理论界的注意。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代表座谈时,第一次提到政治文明问题,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正式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2002年7月16日,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这次讲话明确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任务。十六大报告重申了这个观点。
  2001年后,全国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文章,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
  
  二、关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定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中心词是“政治文明”。何谓“政治文明”?研究中学术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种:
  一是“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意愿的实现程度;二是“政治成果总和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政治活动规模和发展程度的标志;三是“政治制度进步说”。该说认为政治制度的进步即为政治文明,具体表现为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是“政治社会形态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形态并为一定的经济社会形态服务所创造的政治社会形态;五是“静态动态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从静态看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动态看是人类政治生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六是“狭义广义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是重合的,广义的政治文明则是包括制度文明在内的涵义更加广泛的概念;七是“政治发展水平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是指每一社会形态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发展的性质和水平,是政治理念指导下的政治制度的设置和管理(统治)方法的运用;八是“国家治理形态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的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九是“政治行为合理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是指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上多数人对待政治生活的合理性倾向,包括政治权威产生和运行的合理性,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人们政治存在的合理性,政治权威与人民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等等;十是“政党权力运作成熟说”。该说认为政治文明是指一个执政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机关在表达国家意志及权力运作过程中的一种成熟的和自觉的状态,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践程度,是与“政治腐败”、“政治独裁”等政治现象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实践,才能逐步实现。对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研究者提出,必须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还有论者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走的是政府推进型道路,即国家和政府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扮演主要角色,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今后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发挥政府推进型道路优势的同时,逐步由政府推进转变到社会自主,即让人民、社会的全体公民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担当主要动力,政府和执政党的作用在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国家权力逐步回归社会。
  
  四、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多层次、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中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建设则既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稳定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又是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有学者提出,虽然从总体上看,物质文明起着基础的、决定的作用,但政治文明并不是物质文明的消极派生物,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政治文明,不仅规范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且影响以至决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五、关于如何认识和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问题
  
  研究者普遍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只有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已有政治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才能真正建立起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去我们很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方式和科学文化,却不愿意承认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中也有优秀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一些学者指出,在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问题上,必须树立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程度可以相互比较的新思维、树立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可以相互借鉴的新思维、树立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可以共创共享的新思维。还有的论者提出,在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时,既要划清界限,渐进稳妥,同时又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要以宽广的胸襟全方位对外开放,摆脱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姓“社”姓“资”的绝对化的思维方法。
  
  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命题提出的重大意义
  
  论者一致认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加深了党对文明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认识;二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三是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最后要指出的是,虽然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破题,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急需突破和加强,诸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切入点以及如何积极、有效、扬弃地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成果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责任编辑 柳 波
其他文献
[摘要]可持续发展不是没有代价的发展,也并非不受限制的发展。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是解决包括全球环境危机在内的各种人类发展性危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发展; 代价; 限制; 制度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积极推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战略。  [关键词] 国际关系; 中国对外战略  [中图分类号] D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08-04  如果对比1999年科索沃战争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
期刊
现代化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特别是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实现现代化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现代化问题,对当今的中国来说,实践的需要远远大于理论意义。  正是因为在实践需要的推动下,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现代化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代化成为我国政府和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客观地讲,无论是政府界,还是学术界,都把现代化作了庸俗化的、表面化,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48-01  在前不久中央党校科研部组织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中央党校的专家学者,从现实与历史的结合处,对毛泽东的生平事业与贡献,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毛泽东的遗产。虞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思想方法; 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4-0023-03  毛泽东是运用科学方法把握革命和建设规律的世纪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最精华的内容之一。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对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    毛泽东一
期刊
[关键词] 党校姓“党”; 突出“六个一”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37-03  面对党的历史方位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另一方面党校在发展方向上日益出现市场化、学院化倾向。在这种背景下,坚持在固本的基础上探求党校的发展,可谓十分必要。近年来,威海市委党校在“高举一面旗帜、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劳动; 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 A8;F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0-0025-02  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对于劳动剥削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
期刊
[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是体现评价历史进步两大标尺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其丰富内涵在于:以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为其立足点和价值目标;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其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以正确对待发展中的代价、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为其着力点和价值评价。   [关键词] 三个代表; 价值观; 价值评价; 价值取向; 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 A8
期刊
[摘要]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发展是全面的,也必须是可持续的,必须把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世纪; 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期刊
[关键词] 合理性; 地位; 评价  [中图分类号] D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8-0033-02  在我们这样一个对社会主义进行大反思和理论创新的时代,第三世界民族主义者所倡导和推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及实践,很值得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    一、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缘起、发展及衰败    第三世界是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