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思想更贴近儿童的认知原点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to20099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因此,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探索规律: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推出“间隔排列”这节课,以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为载体,渗透数学模型的思想,让听课教师获益匪浅。
  【片段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间隔排列数学模型
  师: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课件出示:人行道、围墙、减速带、手链图片。)
  生1:人行道上红白瓷砖一一间隔排列。
  生2:围墙上砖柱和栅栏一一间隔排列。
  生3:减速带上黑黄两色一一间隔排列。
  生4:手链上黑红珠子一一间隔排列。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一些例子吗?
  生5:教室里,桌子、椅子一一间隔排列。
  生6:马路边,树、空档一一间隔排列。
  师:你们能用喜欢的图形或者符号创造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请试着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教师出示学生若干作业后重点展示其中两幅图:
  (1)○△○△○△○△○△○△
  (2)?!?!?!?!?!?
  师:比较一下,这几组间隔排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7:图形、符号不一样。
  生8:有的图形首尾相同,有些图形首尾不同。
  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图形,还要关注其中的数学知识。
  【赏析】教师让学生从课件呈现的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寻找符合间隔排列规律的现象,如不同颜色的瓷砖、院墙的栅栏和砖柱、减速带的不同颜色。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符合间隔排列规律的例子。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他们熟视无睹的事物,去发现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现象、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当学习情境和学习素材都贴近儿童生活时,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要把高度抽象、概括的模型思想渗透给学生,我们就必须让数学模型的建立顺应儿童的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图形或者符号来表示间隔排列的规律,画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当学生用图形、符号把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表示出来的时候,说明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都经历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抽象、符号化的建模过程。
  【片段二】呈现童话情境,感知数量关系模型
  师(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你们能说说图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
  生1:兔子、蘑菇一一间隔排列。
  生2:手帕、夹子一一间隔排列。
  生3:木桩、篱笆一一间隔排列。
  师:比一比,每排两种不同物体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哪种物体多?
  生4:兔子比蘑菇多一个,木桩比篱笆多一个,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师:有没有人没有数就发现兔子比蘑菇多一个、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生5:我没有数。我是这样想的,从左到右,一只兔子对着一个蘑菇,一个蘑菇对着一只兔子,最后一只兔子没有对着蘑菇,所以兔子比蘑菇多一个。其他的也一样。
  师:一只兔子对着一个蘑菇,一个蘑菇对着一只兔子,最后一只兔子没有蘑菇对着,所以兔子比蘑菇多一个。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数量关系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学生在主题图上分组并圈一圈。)
  师: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这些物体,比如用△、○表示夹子和手帕,也可以用它们表示木桩和篱笆或者兔子和蘑菇。大家再用符号画一画,分一分组。
  (学生画,并用箭头分组表示。)
  师:如果两端物体相同,哪种图形多?多几个?为什么?
  生6:○比三角形多1个。
  生7:○的个数=△的个数+1。我们把○和△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分成若干组,最后一组的○没有△对应着,所以○比△多1个。
  师:现在还有数的吗?
  生8:用数的方法不好,用分组画圈的方法比较方便。
  【赏析】主题图呈现的是一个森林舞会的童话情境,富于童趣,将知识、思想、情感融于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经历了对大量间隔排列素材的体验,对间隔排列的模型有了丰富的感受。当学生将间隔排列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学生不仅进一步感知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而且归纳出每排中首尾物体相同时的数量关系模型: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的数量=中间物体数量+1。
  当学生把△和○分组,让它们一个对着一个的时候,虽然学生没有说出“一一对应”这个术语,但实际上学生已经感悟到一一对应的思想,分组实际上是“一一对应”思想的一种儿童化的个性表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数学模型,还必须从数学角度对数学模型进行解释。这里,学生正是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对数量关系模型做出了解释。
  【片段三】提供运用情境,感悟模型思想
  1.课件出示:下面每题两种图形中哪种图形多?为什么?
  交流讨论。
  生1:第1小题△和○一一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所以△比○多一个。
  生2:第2小题,笑脸和半圆同样多。因为笑脸和半圆一一间隔排列,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分,最后也正好是一组,没有剩余,所以○的个数等于月亮的个数。
  生3:第3小题虽然不知道△和○一共有多少个,如果把△和○两个一组地分组,正好分成若干组,没有剩余,所以△和○一样多。也就是说: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2.课件出示:如果把○和□一一间隔排成一列,□有10个,○可能有几个?
  □ □ □ □ □ □ □ □ □ □ □
  生4:如果在10个□之间插入○,一共需要9个○。
  生5:如果在○之间插入10个□,就需要11个○。
  生6:如果在每个□前面或者后面各插入一个○,这样就需要10个○。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
  生7:我用画图的方法得到的。
  生8:我是根据规律计算的。
  生9:画图的结果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是对的。
  3,课件出示:男生女生排队游戏。
  选3男3女,如果要求一男一女间隔排成一列,可以怎样排?如果把排成的一列改为围成一圈,怎么排?如果不符合要求,应该怎样调整?(过程略)
  【赏析】建立数学模型后,还需运用模型去解决现实问题,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对模型进行运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模型的感悟。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第1题第(2)小题时,发现“两端物体数=中间物体数+1”的模型不再适用,于是对原有模型做修正,建立新的模型,即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第2题是一道开放题,无论排列方式如何变化,始终运用的都是两种数量关系模型,在对模型运用中加深学生对两种数学模型的感悟。结尾处的游戏,不仅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而且寓教于乐,能够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3道题既可以借助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也可以借助操作直接得知结果。教师借助操作求解的结果来帮助学生验证、确认运用模型解答的正确性和模型的准确性,也就是对模型做出评价,使得学生认识到:运用数量关系式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说明模型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运用关系式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操作结果不同,那就要重新建立模型或者修正模型。
  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表征的过程中,用数学的语言、形式刻画现实问题,形成了数学模型,而后再运用模型解决现实问题。必须注意的是,在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儿童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起点,创造儿童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情境,采用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方式进行数学建模,渗透模型思想。我们只有了解儿童认知原点,才能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学生感悟到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数学的活动经验,才能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周瑜芽
其他文献
“灵山之巅,彩彻区明。信水之滨,岸芷汀兰。”坐落于灵山信水间的上饶县,全县中小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已成为校园的时尚。万千学子诵古风,百千经典润桃红。学生作对子、师生写诗词的场景,在校园里常常可见。中小学教育氤氲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6年前,上饶县中小学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启蒙读物了解甚少,而今,上饶县一大批国学教师却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陈光辉的“阴影面积的计算”这节课,受益匪浅。陈老师围绕阴影部分面积计算中的重点、难点展开教学,所选的练习和例题具有代表性、新颖性、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通过练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整理,数学思想方法更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撷取两个片段加以赏析。
期刊
不久前,笔者参加数学教研活动,有幸聆听了盐城市名师於红中老师执教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这节课。於老师的课堂教学直抵知识本质,围绕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精选学习素材,彰显知识本质特征,巧妙地帮助学生准确建立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表征,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内涵,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现撷取几个片段加以赏析。  【片段一】选择典型实物实图,彰显圆的本质特征  
期刊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由平常的小事,联系自身的体验,写就的一篇感悟生命真谛的文章。生命,一个深邃而又理性的话题,如何让四年级的孩子来理解?如何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如何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一起成长的生命课堂?也许,把一个个问号拉直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感悟生命成长的无比美妙的过程。  一、“生命”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
期刊
卞之琳在《断章》里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其实,《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主人翁小豆豆和她的校长小林宗作的教育故事,就是彼此看风景的过程:小豆豆睁大眼睛看巴学园里的一切,而小林宗作校长则静静地看着小豆豆的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可以说是一个制造“风景”的学生:一会儿动书桌的盖子,一会儿站在窗边,一会儿跟宣传艺人打招呼,一会儿对小燕
期刊
带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操作中的种种疑惑,2014年12月6日,我们一行八人在恩江第二小学副校长张小红的带领下,赴山东沂山脚下的临朐县跟班学习。其间,我们参与并见证了临朐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龙泉小学师生的活动、学习、工作、生活,对临朐的教育、教学、科研,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时间短暂,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但临朐的辉煌成果和成功经验,令人震撼,让人回味,更引人反思。  一、所学所做——学
期刊
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有专家说,低年级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战略重点,识字教学出了问题,那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低年级的老师,尽管非常注重识字写字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  问题一:年段目标模糊,识字失效  在低年级的阅读课上,有的老师像小学高年级一样,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分析课文上,钟情于深度解
期刊
《追风筝的人》是我读得最为轻松流畅的译本小说,它说的是个关于赎罪的故事。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一起长大,阿米尔生性懦弱,而哈桑对他绝对忠诚,可为阿米尔牺牲一切。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象征荣耀的风筝,在归途中被人欺凌侮辱,阿米尔却不敢出手相助。觉得无法面对哈桑的阿米尔错上加错,栽赃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因为爆发战争,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多年后生活安定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
期刊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参加首届“国粹杯”珠心算国际邀请赛获佳绩  7月28日,首届“国粹杯”珠心算国际邀请赛在北京市华北宾馆隆重举行。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珠心算代表队在此次邀请赛中喜获佳绩:参赛21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2人获个人全能特等奖,4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人获三等奖,1人获优胜奖。百花洲小学还被授予2015年“国粹杯”珠心算国际邀请赛最佳组织单位奖。  本次大赛由北京市珠算心算和英国百福教育北
期刊
特级教师蒋军晶用“讲故事”代替了传统的“分析课文”的阅读教学模式,他的课体现出两种特质: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蒋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发现、归纳民间故事中的结构规律。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全体学生在整节课上都沉浸在讲故事的欢乐中,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讲民间故事的方法,更了解了“民间故事”这一经典文化形式,真正实现了“民间故事”的文学意义与价值。在《文成公主进藏》这堂课上,从老师的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