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作用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学习《赤壁赋》品传统文化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时创作的一篇赋,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其中,就有着道家思想的影子。
  苏轼对于道家思想的吸收,并不是照搬照用,而是有所取舍。他摒棄了道家人生哲学中的虚无颓废、无为守柔等消极方面,吸收了其轻视功名、注重自我的积极方面,以及超越世俗、摆脱物欲的处事精神。他在《赤壁赋》中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正是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的境界;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伤,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洒脱,又显然受到《齐物论》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学习苏轼的文化借鉴方式,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探究多种渗透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师说》品传统文化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进行对比,讽刺批判社会中“耻学于师”的现象。其中蕴藏着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文化。
  韩愈的《师说》主要写了两种人。第一种是那些“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士大夫阶层。作者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来讽刺那些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后果。第二种是不尊重老师的人。这些人不仅存在于古代,当今社会也比比皆是:家长为了袒护孩子辱骂甚至殴打老师;学生和老师顶嘴打架;在校内校外看见老师如同陌生人……
  韩愈的《师说》教会了学生尊师重道、从师求学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学习《六国论》品传统文化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它在传统文化渗透弘扬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方面。
  苏洵的《六国论》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其结构体现了论证的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述文的典范,很值得学生写作借鉴。例如,文章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论据,对比“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的后果来加以论证;以假设来进行进一步论证,并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结果;最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要重点为学生讲解文章的结构。在讲解完之后,可给学生布置写一篇论述文的作业并认真批改,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文化知识。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深远的发展历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赤壁赋》为例。此文运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有了渗透的意识,老师可以很自然地引领学生分析这两种体裁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两种文化各自的长处。
  (二)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着深厚的底蕴,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赤壁赋》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要注重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发挥出传统优秀文化的最大魅力;《师说》教导学生养成从师求学、尊师重道的中华传统美德;《六国论》教会学生语言写作中的文化,结构严密的论述。不同的文章、诗词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只有让学生多多接触,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传统文化才会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三)有利于增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讲解一些语言语法的应用,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讲解《师说》之前,我会先向学生渗透“尊师重道、谦虚好学”的传统文化;在讲到文中例子时,穿插一些古人艰苦求学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如程门立雪、悬梁刺股、任末燃蒿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尊师重道、谦虚好学”的美好品德。若没有渗透的意识,只将文中的例子解释一下,就错过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机会。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三下第四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些课后习题,如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就在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仔细研读本单元所有课文的预测要求,可以发现这些预测要求明晰又具体。《总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的核心目的,但可能由于课堂安排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联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不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效率就打了折扣。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及时分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改进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影响着目前的
期刊
语言,师生交流的最重要载体。我们需要在课堂中运用积极语言,给课堂注入“善”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个人潜能,逐渐形成积极品格。一、期望效应应对课堂沉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格尔通过“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往往有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心理趋势,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望,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情境】  小颖是班级里成
期刊
一、课堂教学互动的概述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教学内容的交流、对话及合作,最后对各自产生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它包括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使师生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互动表层化,缺乏深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出于调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氛围的目的,加入游戏等环节,
期刊
一、板块式教学的源起  (一)教材专业解读能力的欠缺  1.相当部分教师解读教材视角仍较单一,缺少发现教材独特性的能力,尤其缺乏对语言文字的关注。这与教师“以读教参取代独立读教材”的习惯和意识有关。  2.相当部分教师依然没有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仅仅指向于对文本内容和核心价值的理解,缺少对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注。  3.对课标年段教学要求的漠视和不解。对于课标的学习还不够,
期刊
身为教师,我们一方面高呼着“向45分钟要效率”“要打造高效课堂”的口号,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实施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人的课堂模式。我们总是以课堂上知识点传授的多少来衡量课堂是否高效。归根结底,这是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我们总认为讲得不够全面,生怕考试的时候漏掉某些得分点。事实上,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那些所谓的得分点在中考中能派得上用场的微乎其微。现在的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
期刊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强调了“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结合四种有效提问方式——“诱问、巧问、善问、追问”的实践经验来进行阐述。一、在新授课时“诱问”,培养自学
期刊
古诗词融诗人、词人的思想意识于其中,古诗词教学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精神意蕴,在教给学生古诗词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境界。一、创设情境,引發情感共鸣  古诗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含蓄优美,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图片再现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联想来再现、丰富诗词形象,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就出现了一条小舟,这条小舟载着她遇
期刊
四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尽可能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思维发展。一、借助涵泳补白,拓展思维广度  教材文本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留有很多空白。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广度,推促他们主动与文本、作者進行深度对话。比如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中:“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
期刊
一、蒙学识字  “蒙童多记性”,古人认为蒙童阶段是记性最好的阶段。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老师应以传统蒙学的反复诵读为基本方法,在孩子字形掌握或字义理解有困难之处,通过故事、图片、视频解说等方法加以阐释,注重渗透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  统编版教材的很多细节都考虑了孩子的难易接受程度,以激发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统编版教材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这6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