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模式 唤醒主体意识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互动的概述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教学内容的交流、对话及合作,最后对各自产生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它包括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使师生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互动表层化,缺乏深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出于调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氛围的目的,加入游戏等环节,使课堂热闹、好玩,但却流于表面,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价值。比如笔者在五年级某班观察到的现象:在教学《郑和远航》中“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角色表演,其余同学观看。上台表演的几个学生普遍笑容满面、情绪高涨,但却忽视了当时的语境,没有将郑和的神态、动作和语气表现出来。下面观看的同学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建议,只是在同学表演的时候哄堂大笑。这样的互动仅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刺激学生踊跃参与,但是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如果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在学生表演前指导“郑和在下令起航时内心活动如何”,让学生抓住语境,表现出郑和当时庄重的神态、坚定的动作以及荡气回肠的语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在观看完表演后评价哪些地方表现得到位、哪些地方仍有不足。这样一来,互动环节就不会只是调动气氛的游戏了。
  (二)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单一,为互动而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问一答;有时也会使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互动。在课后,笔者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普遍表示比较喜欢小组合作的方式,而对于传统师生互动则显得兴趣缺乏。课堂整个互动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呈现出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参与少的状态。
  (三)课堂教学互动内容较少,局限于课本
  课堂教学互动基本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呈现了一种被课本局限的状况。事实上,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内涵多样。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互动内容应该是广泛的,教师完全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二次开发教材,将课堂延伸至多个方面。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三、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平等观念,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平等的,教师是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管理者、知识的接受者。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让学生“敬”而不“畏”。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才敢于表达心中的想法,才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合作。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优化互動模式,让学生乐于互动
  互动形式的单一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互动的一大原因。要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现状,教师必须丰富互动的形式。不但要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学材料之间的互动,实现多方的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让彼此的想法产生碰撞,很有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样的互动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而学生与教学材料间的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的知识从已知向未知延伸,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适时开展互动
  为了避免表层化,教学互动需要教师看准时机,“动”得恰到好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说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等等。在教学重难点之处,教师不必着急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展开互动。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稍作点拨,相机与学生互动。在教学需要的引导下,适时展开互动,不但有效,也给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
  总之,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现状需要更多努力,教师应该积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主动优化语文课堂互动模式,使课堂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组诗教学可以拓展儿童诗教学的空间,丰富童诗教学的内涵,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而灵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多元。笔者结合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谈谈如何在组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一、精选组诗,发掘教学价值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各版本的教材中虽然都有优美的童诗,但大多是单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出了“言思共生”的教学主张,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语言与思维的双向通途上,实现言思互转,达到语言习得与思维提升的和谐相生。本文以《手指》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言思共生”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一、情境导入,激活
期刊
教材解析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往往是由教学参考书以及应试来替代的,权威的指导加上考试的需要,使得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析有一些有名无实,更多的是“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指挥棒的作用,削弱了语文教师在教材解析中的作用,不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教师如何解读教材文本,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应当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把握
期刊
一、范读导入,直奔重点  师: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跟着默读。  (配乐朗读,教师感情充沛真挚,读毕掀起掌声)  师:这篇散文写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在哪里?好,这个同学积极举手发言,那就请你说说。  生1:特别感人!  师:为什么特别感人,你能说说吗?  生1(挠头,不好意思地):不知道……  师:没关系。你上课能够积极发言,说明你善于动脑筋,非常不错,老师必须表扬你!
期刊
夏目漱石在任职英语教师时,把“I LOVE YOU”译作“今晚的月色很美”。追根溯源,其发轫的汉文化传统便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大胆张扬,而是更加含蓄蕴藉,值得细细品味。一、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现在的语文教材是百年来的第七次大换血,终于尘埃落定。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
期刊
一、群文阅读的简要概述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以一个或多个议题为核心,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即围绕某议题及其核心线索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阅读理解,在规定时间内师生、生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分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本阅读理解结构的多文本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师不再只局限于某一篇文本而是围绕某一议题中的一个意义点,将事物各部分相互联系聚合成多文本。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议题进行解释说明和分析理解,
期刊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语文教育与母语教育息息相关,一直占据重要席位。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的阐释,是学术界和一线教育的探究重点。文本阐释失衡,从微观角度,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宏观角度,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审视当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应该以何种理论背景为支撑,基于何种原则,从哪些角度进行阐释,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当下初中语文文本阐释的三个问题  初中语文文本阐释,既存在以
期刊
统编教材三下第四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些课后习题,如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就在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仔细研读本单元所有课文的预测要求,可以发现这些预测要求明晰又具体。《总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的核心目的,但可能由于课堂安排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联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不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效率就打了折扣。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引下,及时分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改进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影响着目前的
期刊
语言,师生交流的最重要载体。我们需要在课堂中运用积极语言,给课堂注入“善”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个人潜能,逐渐形成积极品格。一、期望效应应对课堂沉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格尔通过“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往往有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心理趋势,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望,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情境】  小颖是班级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