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德育科研中,发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这一心理障碍,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后果极其严重,它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的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得过且过。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转化。因此,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我将从逆反心理的表现、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谈谈我的一管之见,希望能找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1)对正面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怀疑,甚至否定。
(3)不听劝告,无视规矩,我行我素,胡作非为,唯我独尊,目无法纪,目无他人,易暴易怒,无视后果。
(4)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玩世不恭
(5)不思进取,言不守信,出尔反尔,说的比做的好听。
(6)喜好挑衅,好强逞能,混淆是非,“哥们”义气。
(7)撒谎、抵赖、陷害、报复心较强。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都可能对学生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这是教育者不可忽视的。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会使他们爱慕虚荣,只图享受,不思进取,唯我独尊。
(三)学校教育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简单呆板
首先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其三、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没有因材施教,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样和老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四,少数老师师德不高,缺乏威信。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引起学生反感,使学生对正面宣传产生逆反心理。
(四)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揭开神秘的面纱,亲自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越有诱惑力,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并不甜的“禁果”。如有的老师、家长禁止中学生吸烟、谈恋爱、看某些有争议的文学作品,但往往事与愿违,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立即表扬。否则学生心理得不到强化,失去平衡,就会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特别对后进生,老师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有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途,进步得更快。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老师们努力挖掘出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是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状态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合理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与学生心理相融,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月弱。
(三)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和艺术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进行说服
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的统一实际的、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同时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五)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产生矛盾。“心病还需心药治。”为此,老师应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许多少年犯的教训告诉我们,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许多人是法盲,这就是他们在冲动之时心理失控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法制、安全教育应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常抓不懈,这也应该是我们预防和疏导青少年“逆反心理”障碍的持久性课题。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1)对正面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怀疑,甚至否定。
(3)不听劝告,无视规矩,我行我素,胡作非为,唯我独尊,目无法纪,目无他人,易暴易怒,无视后果。
(4)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玩世不恭
(5)不思进取,言不守信,出尔反尔,说的比做的好听。
(6)喜好挑衅,好强逞能,混淆是非,“哥们”义气。
(7)撒谎、抵赖、陷害、报复心较强。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都可能对学生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这是教育者不可忽视的。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会使他们爱慕虚荣,只图享受,不思进取,唯我独尊。
(三)学校教育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简单呆板
首先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其三、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学生;没有因材施教,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样和老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四,少数老师师德不高,缺乏威信。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引起学生反感,使学生对正面宣传产生逆反心理。
(四)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揭开神秘的面纱,亲自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越有诱惑力,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并不甜的“禁果”。如有的老师、家长禁止中学生吸烟、谈恋爱、看某些有争议的文学作品,但往往事与愿违,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闪光点”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立即表扬。否则学生心理得不到强化,失去平衡,就会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特别对后进生,老师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有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途,进步得更快。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老师们努力挖掘出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时,学生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是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状态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合理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与学生心理相融,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月弱。
(三)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和艺术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进行说服
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的统一实际的、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同时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五)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产生矛盾。“心病还需心药治。”为此,老师应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许多少年犯的教训告诉我们,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许多人是法盲,这就是他们在冲动之时心理失控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法制、安全教育应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常抓不懈,这也应该是我们预防和疏导青少年“逆反心理”障碍的持久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