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基于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即让语文课堂变得有“味道”。结合教学经验和教育反思,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调制语文课堂的“味道”。
  一、让语言赏析津津有味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解读文本重在赏析语言。从语言人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内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在品味语言中走进文本。语言是组成文本的元素,语言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的风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就是对文本的把握。当学生对文本的语言风格有了总体的理解,那么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在语言品味中感受魅力。赏析语言是绝大部分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为例,赏析文中的语言,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语言本身的独特神韵,而且学生可以透过语言领悟其蕴含的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情感倾向。
  最后,在语言品味中提高写作素养。写作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有自己的主体表达。无论怎样,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写作的前提,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感好不仅表现为对文本的多层次的理解,而且表现为在语言运用上的游刃有余。
  二、让个性表达别有风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具体操作方式,凸显学生主体性是最终目的。
  首先,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和展示空间,实际上就是发扬学生的民主精神。“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语文课堂上同样如此。
  其次,在观点表达中张扬个性。讨论是智慧的碰撞,展示是个性的表达。“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
  最后,在相互辩论中彰显智慧。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互相启发的过程。学生可以从相同的观点上拓展自己的思路,也可以从相反的观点中自我反思。七年级上册的《伟人细胞》一课,同学们在辩论“贾里到底是伟人还是普通人”的过程中,就可以相互启发,从而不仅拓展了课文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表达力度。
  三、让语文课堂值得回味
  课堂是有限的,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但是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应该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在拓展环节挖掘深度。拓展环节是一节课的亮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而且也是知识学以致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真正的创造是想象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性作业,对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实际上是知识的延续。
  其次,使课堂结尾余音绕梁。“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圣陶)一节课结束了,但是它带给学生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对一系列的问题的思考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深入。课堂的结束只是学生思考的开始。
  最后,多重教学目标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课堂知识的延伸性。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上下功夫,从而将对知识的掌握延伸到对能力的培养和对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上。
  打造“舌尖”上的语文课堂,本质上是丰富课堂的内涵,使语文课堂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学习和能力上的锤炼,而且在情感和人生感悟上有所启迪。调制语文课堂的“味道”,实际上是拓展语文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够在课堂之外对所经历的事情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追问和进一步的思考。
其他文献
古人云: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语文学习中预习课文既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习惯,又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单元预习达标课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的基本课型之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我校于2013年9月开始参加的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实验的核心理念是:课外阅读课内读,海量阅读进课堂。要实现海量阅读,时间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单元整合备课,我们将一个
期刊
小说以其人物的丰富性、情节的完整性、环境的典型性备受阅读者青睐。学生喜爱小说,但不一定喜欢我们的小说教学,因为长久以来的小说教学贴标签、程序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小说教学该怎样教才能教出味道呢?笔者以曾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拙见。  【教学现场1】课题导入,展示质疑,同桌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阅读要学会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收集了同学
期刊
什么是一堂好课?就是课堂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一堂好的语文课,学生的知识要增长,情感要发展,智慧要碰撞。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努力朝着这样的目标去教学。  一、让自学有方向  教学《狼和小羊》时,我布置了两个前置作业,一是学生自己学文中的生字;二是思考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分别说了什么,小羊又是如何反驳的。在检查
期刊
《鸟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八课,课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鸟岛的情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鸟儿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冉熟悉不过的,可是他们对于柄居着无数只鸟儿的鸟岛却又很陌生,内心一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学生读文后,老师紧抓“闻名中外”质疑:小小的岛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去一探究竟。上课伊始便顺势激起
期刊
我校朱苏婷老师执教了一节绘本阅读课——《纸马》,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一个关于愿望的故事,选材于中国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元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低年级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文中的纸马剪裁精致,吸引学生目光,主人公想爸爸妈妈的心情又是比较容易体会的,因此能引起孩子的共鸣,让孩子在整个课堂中有话可说。朱老师对此故事巧妙地读讲,启发孩子想象人与纸马的对话,注入真情实感来表达想法,让
期刊
针对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我认为可以从生活、活动、积累、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引导,唤醒儿童内心沉睡而敏感的习作兴趣。  一、在生活中提炼素材,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愿意写  1.体验生活情境。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因此,我常常在习作前几天或者前几周就布置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在指导学生写“金鱼”的习作前,我让学生自己去市场买几条金鱼,不仅要观察其外形、吃食、活动、休息,还要注意在观察中有没有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保持写作的热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体会?笔者对此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情感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作文情感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语文学科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范本。如学习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时,我
期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离开阅读,学生的表达就会变得无序而枯燥。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有机地整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一、品读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应该说字、词、句是文章表达的基础材料,更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每篇课文不乏好词佳句,都是值得学生积累
期刊
利用习作课堂学习时间,进行同桌互改的指导与操作,不失为一个既能激趣,又能避免“审美疲劳”,还能提高习作“审美”与习作修改能力的好方法。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基本错误,同桌互改  由同桌互改,解决基本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存在的问题,是小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的一种平等交换的方式。孩子们在帮助他人修改习作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孩子们的基本修改能力无形中得到快速提高。  同桌互改可以节
期刊
一、德育泛化,用品德输入教育取代口语交际  《小学生多看电视好不好?》口语交际教学片段。  师:今天口语交际课是围绕“小学生多看电视好不好?”开展一次辩论,要求正反两方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把理由说充分。为了便于交流,请大家先动笔写一写。  (生自由练写)  师:先写好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不好的地方改一改。  师:现在交流,谁先来?  生1:我认为小学生看电视好。就拿这次“5·12”大地震来说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