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的212例行静脉留置针患儿的相关资料,对出现静脉留置针期间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统计,并采用EXCEL表格对安全因素进行整理分析,同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结果:61例患儿出现静脉留置针不安全情况,占28.77%;其中25例表现为输液不畅,占11.79%,残留血液、液体外渗,各9例,均占4.25%;针眼过大引起渗血、留置针堵塞,各5例,占2.36%;意外脱落、意外拔管,出血不止,各4例,占1.89%。结论: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中,应当尤其重视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通过有效的护理应对措施,来提高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安全性,为患儿的临床治疗做好保障。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不安全因素;护理对策
伴随着近几年来静脉留置针的广泛运用,其成为了儿科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工具,对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穿刺痛苦,提高患儿安抚效率,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以往在患儿静脉输液中,为了避免输液管被患儿抓扯,多采用一次性头皮针,但这种头皮针往往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穿刺,这势必会引起患儿的恐惧感和痛苦,进而表现出挣扎不停,反复抓扯和抗拒等表现,致使护理人员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1]。静脉留置针的推广,使得一次性头皮针被逐渐取代,其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避免了对血管带来过大刺激,这就能够降低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恐惧感,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故在儿科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静脉留置针得到有效推广。但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同样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这极不利于临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和患儿的用药安全[2]。鉴于此,笔者结合儿科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接诊患儿236例,其中212例行静脉留置针,将212例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女孩101例,男孩111例;6例年龄为5岁以上,34例年龄为2-5岁,172例年龄为0-2岁;158例静脉留置针保留3d,33例静脉留置针保留2d,21例静脉留置针保留1d。
1.2 方法
1.2.1 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本研究中212例行静脉留置针患儿,均采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公司生产的洁瑞24G型留置针行静脉穿刺。患儿的主要穿刺部位,分别为手背、头皮静脉、足背静脉,尽可能地避免在开关节部位行静脉穿刺,除非患儿其他静脉穿刺部位的条件非常差,才可另作选择。在完成留置针穿刺之后,将3L薄膜覆盖在其上方,再运用布胶布对其进行固定,最后再采用弹力绷带将其缠绕。在完成输液之后,应采用25U/ml肝素盐水行封管处理,取3ml即可,保留3d。
1.2.2 调查方法 对212例患儿行静脉留置针期间,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统计,并运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212例行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中,共出现61例患儿不安全情况,所占比例为28.77%。其中25例表现为输液不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11.79%;其次为残留血液、液体外渗,均有9例患儿出现,所占比例为4.25%;第三为针眼过大引起渗血、留置针堵塞,均有5例患儿出现,所占比例为2.36%;第四为意外脱落、意外拔管,出血不止,均有4例患儿出现,所占比例为1.89%。见表1。
3 讨论
3.1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原因
3.1.1 留置针未到使用期限,留置时间较短、接诊输液不畅、意外脱落引起抱怨、纠纷 根据统计发现,在临床中出现输液不畅的比例非常高,居静脉留置针不安全因素首位。主要表现为行静脉留置针第2d,静脉滴注出现速度较慢、滴液不畅等情况,护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原因进行查找和调整,这使得工作效率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不仅给患儿的心理造成了影响,同时也经常性引起患儿家属的抱怨和指责。导致这种情况主要四种情况所致,分别为:(1)留置针出现向上翻转或者表现为软管脱出打折的情况;(2)延长管出现了对折或者被夹子夹瘪等情况;(3)软管被阻塞或者脱出;(4)软管在血管中表现为针尖斜面与血管壁贴服,或者由于穿刺的血管弯或者血管较短,导致软针在进入后出现打折的情况[3]。
3.1.2 留置针肝素帽有残存血液 为了避免给患儿带来过大的痛苦,我们在进行血液采集中,主要通过留置针行静脉采血。但这种情况下,却非常容易因未及时将夹子夹闭,或者行采血之后未及时进行冲管,或者由于患儿肢体扭动、哭闹,致使血压上升,致使肝素帽中残留有大量的血液。此外,还存在采血后,采用盐水冲洗不净,采血时间过长致使血液凝集在肝素帽内,这些均是导致残留血液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极易引起在输液中,出现封管、冲管或者外力影响,致使血栓再次随着液体进入到血液中,导致栓塞。
3.1.3 液体外渗、不易察觉 由于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的情况往往并不容易发现,通常是在第2d后,发现患儿出现了明显的肢体肿胀,再通过原因查找才能够发现,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起皮下坏死。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以下几种情况:(1)通常留置针穿刺后,需运用到较多的脚步或者绷带将其缠绕,当出现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时,这就会给临床观察带来干扰,不利于及时发现;(2)防范的意识较为浅薄,由于静脉留置针的安全性相对于钢针较高,这就非常容易出现放松警惕的情况;(3)采用输液泵无法观察到液体滴注情况,并且在外渗时,也无法提前预警。
3.1.4 留置针针眼过大致使渗血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关节活动处,尤其是脚腕、手腕等部位。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患儿活动时,致使针眼皮肤发生机械摩擦引起渗血。通常在观察到贴膜下有渗血情况时,才能够发觉。在拔针之后愈合非常慢、针眼发红、数日后留疤等。 3.1.5 拔针不当 在拔针处理时,患儿家长未正确采取按压方法,或者按压时间过短导致出血。由于留置针需要采用胶布进行固定,极易将毛发粘住,在行拔管处理时,通常需要采用剪刀对其进行修剪,稍有不慎就可能致使延长管被剪断,进而引起出血。
3.2 护理对策
3.2.1 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加强输液巡视 若出现了输液不畅的情况,应当及时对问题进行查找,并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较为常见的输液不畅处理方法,主要有:(1)留置针夹印易将延长管对折或者夹瘪:在对夹痕进行处理时,较浅则可用手进行轻轻捏错、按压或者拉扯,较深则可用小胶布对折痕进行缠绕,或者将棉球或者小纸团放入到盘区延长管中,直至折痕消失或者不再影响输液[4]。(2)压力不够:可将输液架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其上升,或者将患儿的肢体放低,促使压力增加。(3)软管针头斜面贴血管壁:需要注意调整肢体姿势,若由于血管相对较短或者较弯的情况,因适当将软针向后拉,再固定。(4)若出现留置针软管脱出或者针座打折的情况,应当将贴膜打开重新固定,脱出的部分则不建议再次送回到血管内,可试着推入生理盐水,确定通畅后,再行固定。(5)针头阻塞: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肝素盐水注射器对其进行回抽,再缓缓将液体推入,确定其通畅之后,再行接针输液处理。若出现推不动的情况,则不能够硬性推入,而应当行拔针处理。
3.2.2 避免肝素帽中有残血 (1)采血不顺就不采。(2)在完成抽血之后,必须立即运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并应边推边退,将夹子夹于近针梗的区域,避免出现回血现象。(3)若发现肝素帽内有残血情况,无法冲洗则应及时更换。(4)可将肝素帽取下,再让血管沿着试管壁回流,结束后再采用盐水注射器将针头取下与留置针连接,行冲管处理,再完成回血后,需及时夹闭,并与肝素帽连接。
3.2.3 针眼处有渗液、渗血 在输液期间,因加强巡视,重点观测患儿肢体变化和留置针处。若未发现有渗液但有摩擦出血情况,需及时将贴膜打开,进行消毒清理,待到干燥之后,再将贴膜重新贴上,同时叮嘱家长注意控制患儿活动,避免再次出血。在行拔针处理之后,应当做好消毒处理,若针眼有发炎发红的情况,应采用喜疗妥或者百多邦等抗生素软膏进行涂擦。
参考文献:
[1] 毕堂会.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21(11):145,160.
[2] 杨晓轩.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上的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09-210.
[3] 彭亿平,李凤,刘芳.儿科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20(4):176-177.
[4] 孙秀杰,姚晶.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58-59.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不安全因素;护理对策
伴随着近几年来静脉留置针的广泛运用,其成为了儿科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工具,对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穿刺痛苦,提高患儿安抚效率,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以往在患儿静脉输液中,为了避免输液管被患儿抓扯,多采用一次性头皮针,但这种头皮针往往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穿刺,这势必会引起患儿的恐惧感和痛苦,进而表现出挣扎不停,反复抓扯和抗拒等表现,致使护理人员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1]。静脉留置针的推广,使得一次性头皮针被逐渐取代,其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避免了对血管带来过大刺激,这就能够降低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恐惧感,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故在儿科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静脉留置针得到有效推广。但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同样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这极不利于临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和患儿的用药安全[2]。鉴于此,笔者结合儿科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接诊患儿236例,其中212例行静脉留置针,将212例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女孩101例,男孩111例;6例年龄为5岁以上,34例年龄为2-5岁,172例年龄为0-2岁;158例静脉留置针保留3d,33例静脉留置针保留2d,21例静脉留置针保留1d。
1.2 方法
1.2.1 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本研究中212例行静脉留置针患儿,均采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公司生产的洁瑞24G型留置针行静脉穿刺。患儿的主要穿刺部位,分别为手背、头皮静脉、足背静脉,尽可能地避免在开关节部位行静脉穿刺,除非患儿其他静脉穿刺部位的条件非常差,才可另作选择。在完成留置针穿刺之后,将3L薄膜覆盖在其上方,再运用布胶布对其进行固定,最后再采用弹力绷带将其缠绕。在完成输液之后,应采用25U/ml肝素盐水行封管处理,取3ml即可,保留3d。
1.2.2 调查方法 对212例患儿行静脉留置针期间,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统计,并运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212例行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中,共出现61例患儿不安全情况,所占比例为28.77%。其中25例表现为输液不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11.79%;其次为残留血液、液体外渗,均有9例患儿出现,所占比例为4.25%;第三为针眼过大引起渗血、留置针堵塞,均有5例患儿出现,所占比例为2.36%;第四为意外脱落、意外拔管,出血不止,均有4例患儿出现,所占比例为1.89%。见表1。
3 讨论
3.1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原因
3.1.1 留置针未到使用期限,留置时间较短、接诊输液不畅、意外脱落引起抱怨、纠纷 根据统计发现,在临床中出现输液不畅的比例非常高,居静脉留置针不安全因素首位。主要表现为行静脉留置针第2d,静脉滴注出现速度较慢、滴液不畅等情况,护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原因进行查找和调整,这使得工作效率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不仅给患儿的心理造成了影响,同时也经常性引起患儿家属的抱怨和指责。导致这种情况主要四种情况所致,分别为:(1)留置针出现向上翻转或者表现为软管脱出打折的情况;(2)延长管出现了对折或者被夹子夹瘪等情况;(3)软管被阻塞或者脱出;(4)软管在血管中表现为针尖斜面与血管壁贴服,或者由于穿刺的血管弯或者血管较短,导致软针在进入后出现打折的情况[3]。
3.1.2 留置针肝素帽有残存血液 为了避免给患儿带来过大的痛苦,我们在进行血液采集中,主要通过留置针行静脉采血。但这种情况下,却非常容易因未及时将夹子夹闭,或者行采血之后未及时进行冲管,或者由于患儿肢体扭动、哭闹,致使血压上升,致使肝素帽中残留有大量的血液。此外,还存在采血后,采用盐水冲洗不净,采血时间过长致使血液凝集在肝素帽内,这些均是导致残留血液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极易引起在输液中,出现封管、冲管或者外力影响,致使血栓再次随着液体进入到血液中,导致栓塞。
3.1.3 液体外渗、不易察觉 由于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的情况往往并不容易发现,通常是在第2d后,发现患儿出现了明显的肢体肿胀,再通过原因查找才能够发现,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起皮下坏死。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以下几种情况:(1)通常留置针穿刺后,需运用到较多的脚步或者绷带将其缠绕,当出现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时,这就会给临床观察带来干扰,不利于及时发现;(2)防范的意识较为浅薄,由于静脉留置针的安全性相对于钢针较高,这就非常容易出现放松警惕的情况;(3)采用输液泵无法观察到液体滴注情况,并且在外渗时,也无法提前预警。
3.1.4 留置针针眼过大致使渗血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关节活动处,尤其是脚腕、手腕等部位。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患儿活动时,致使针眼皮肤发生机械摩擦引起渗血。通常在观察到贴膜下有渗血情况时,才能够发觉。在拔针之后愈合非常慢、针眼发红、数日后留疤等。 3.1.5 拔针不当 在拔针处理时,患儿家长未正确采取按压方法,或者按压时间过短导致出血。由于留置针需要采用胶布进行固定,极易将毛发粘住,在行拔管处理时,通常需要采用剪刀对其进行修剪,稍有不慎就可能致使延长管被剪断,进而引起出血。
3.2 护理对策
3.2.1 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加强输液巡视 若出现了输液不畅的情况,应当及时对问题进行查找,并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较为常见的输液不畅处理方法,主要有:(1)留置针夹印易将延长管对折或者夹瘪:在对夹痕进行处理时,较浅则可用手进行轻轻捏错、按压或者拉扯,较深则可用小胶布对折痕进行缠绕,或者将棉球或者小纸团放入到盘区延长管中,直至折痕消失或者不再影响输液[4]。(2)压力不够:可将输液架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其上升,或者将患儿的肢体放低,促使压力增加。(3)软管针头斜面贴血管壁:需要注意调整肢体姿势,若由于血管相对较短或者较弯的情况,因适当将软针向后拉,再固定。(4)若出现留置针软管脱出或者针座打折的情况,应当将贴膜打开重新固定,脱出的部分则不建议再次送回到血管内,可试着推入生理盐水,确定通畅后,再行固定。(5)针头阻塞: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肝素盐水注射器对其进行回抽,再缓缓将液体推入,确定其通畅之后,再行接针输液处理。若出现推不动的情况,则不能够硬性推入,而应当行拔针处理。
3.2.2 避免肝素帽中有残血 (1)采血不顺就不采。(2)在完成抽血之后,必须立即运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并应边推边退,将夹子夹于近针梗的区域,避免出现回血现象。(3)若发现肝素帽内有残血情况,无法冲洗则应及时更换。(4)可将肝素帽取下,再让血管沿着试管壁回流,结束后再采用盐水注射器将针头取下与留置针连接,行冲管处理,再完成回血后,需及时夹闭,并与肝素帽连接。
3.2.3 针眼处有渗液、渗血 在输液期间,因加强巡视,重点观测患儿肢体变化和留置针处。若未发现有渗液但有摩擦出血情况,需及时将贴膜打开,进行消毒清理,待到干燥之后,再将贴膜重新贴上,同时叮嘱家长注意控制患儿活动,避免再次出血。在行拔针处理之后,应当做好消毒处理,若针眼有发炎发红的情况,应采用喜疗妥或者百多邦等抗生素软膏进行涂擦。
参考文献:
[1] 毕堂会.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21(11):145,160.
[2] 杨晓轩.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上的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09-210.
[3] 彭亿平,李凤,刘芳.儿科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20(4):176-177.
[4] 孙秀杰,姚晶.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