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大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平凡的审美视角展现了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抒发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文章以真挚浓郁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教学之余,笔者反复品读,觉得它蕴涵着浓郁的艺术美。
一 、从容闲适的选材美
只要拥有发现乐趣的慧眼,就能觉出平淡的生活同样有韵味有情致,生活自然也会充满趣味。“小事情,大态度”,这是作者对待平常生活的一贯态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文章的魅力所在。
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学中常写常新的主题之一。作者倾心于“凡人小事”的视角,以小见大,在小小的鸭蛋中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文章的题目虽然是《端午的鸭蛋》,但开篇却用较多的篇幅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系白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第二段又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了高邮鸭蛋的名声和特点,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结尾由吃鸭蛋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完全用孩童的心理去思考,用孩子的口吻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
正是以这种“小叙事”、“小场景”,于自然而然中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侃侃而谈,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二、真挚浓郁的情感美
《端午的鸭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起敬”大词小用,夸张之中显露了幽默,有力地突出了高邮鸭蛋的远近闻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特产的赞扬之情。“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并不是别的地方的咸鸭蛋不好,只是因为对家乡的强烈热爱,才用别处的咸鸭蛋的劣反衬家乡的咸鸭蛋的好,这句话看似平淡,其实却包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文章处处可见“我们那穷地方”、“我们那里”、“我的”,作者把自己融入其中,亲切自然,充满着自豪感。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作者不厌其烦地写挑鸭蛋,突出了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充满了童真与童趣。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被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津津乐道地写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也都是作者童心童趣的有力见证,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
三、平淡自然的语言美
在《端午的鸭蛋》中,作者融口语、方言、文言、成语于一体,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扎”是动作描写,“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是对声音及颜色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体现了大家手笔。口语的使用,亲切自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句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为文章增添了幽默与趣味。
汪曾祺正是用这种平淡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传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从小小的鸭蛋中,我们品尝了生活的如许滋味,体会到了作者儿时的童真童趣,感受到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拳拳之心!
(作者单位:萧县丁里初级中学)
一 、从容闲适的选材美
只要拥有发现乐趣的慧眼,就能觉出平淡的生活同样有韵味有情致,生活自然也会充满趣味。“小事情,大态度”,这是作者对待平常生活的一贯态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文章的魅力所在。
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学中常写常新的主题之一。作者倾心于“凡人小事”的视角,以小见大,在小小的鸭蛋中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文章的题目虽然是《端午的鸭蛋》,但开篇却用较多的篇幅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系白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第二段又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了高邮鸭蛋的名声和特点,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结尾由吃鸭蛋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完全用孩童的心理去思考,用孩子的口吻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
正是以这种“小叙事”、“小场景”,于自然而然中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侃侃而谈,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二、真挚浓郁的情感美
《端午的鸭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起敬”大词小用,夸张之中显露了幽默,有力地突出了高邮鸭蛋的远近闻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特产的赞扬之情。“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并不是别的地方的咸鸭蛋不好,只是因为对家乡的强烈热爱,才用别处的咸鸭蛋的劣反衬家乡的咸鸭蛋的好,这句话看似平淡,其实却包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文章处处可见“我们那穷地方”、“我们那里”、“我的”,作者把自己融入其中,亲切自然,充满着自豪感。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作者不厌其烦地写挑鸭蛋,突出了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充满了童真与童趣。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被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津津乐道地写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也都是作者童心童趣的有力见证,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
三、平淡自然的语言美
在《端午的鸭蛋》中,作者融口语、方言、文言、成语于一体,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扎”是动作描写,“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是对声音及颜色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体现了大家手笔。口语的使用,亲切自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句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为文章增添了幽默与趣味。
汪曾祺正是用这种平淡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传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从小小的鸭蛋中,我们品尝了生活的如许滋味,体会到了作者儿时的童真童趣,感受到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拳拳之心!
(作者单位:萧县丁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