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长期以来,学生只管“作”不管“改”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为一种“常规”。殊不知教师任务包办式的“改”,姑且不说耗时费力,忽略了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自觉性、积极性这个重要因素,作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基于此,笔者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所思所想,以期能为有效作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自我修改作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一般地说,文章总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臻于完善,对小学生的习作来说,更是如此。作文不仅要培养学生写作技能,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和心理品质。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独立完成习作,由此可见,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掌握自我修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 提高学生对自我修改作文的认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修改是作品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修改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作品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写作从修改中做起。正所谓“善作不如善改”,“修改”能够发现错误和不足,使得语言更加通顺明白,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具体,使得文章中结构更加合理,使得情节更加生动丰富。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坚信勤能补拙,勤耕笔缀的修改便能将作品“改好”、“改美”。
不过,仅仅让学生认识修改的意义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修改,掌握修改的一般程序如下三方面:一是改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的表达不仅要准确、规范,而且要鲜明、生动,因而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的锤炼。如《胡萝卜》中把原作中的“一个农作物”不准确,改为“一种蔬菜作物”。“原作”中的“检查了……胡萝卜罐头”,“检查”一词比较含糊,改为“化验”就准确了。二是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教师应指导学生通篇考虑中心是否切题,主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三是改材料,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材料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意义,以达到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在作文修改教学中遇到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如不同层次学生修改能力不一、差别大。因此,对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要求要建立在个体认知发展水平这个基础之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训练。《大纲》指出:“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具体要求如下:低年级应侧重于语句完整通顺的训练;中年级侧强调语段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到了高年级,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应放在材料选择、谋篇布局、情感表达等更深层次方面。总之,小学生作文自我修改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其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所以说,对学生作文自改训练既要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又要体现作文教学渐进性和系统化的本质规律。
三、 教给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
毫端蕴秀、妙笔生花。一段充满情感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教师作文“批语”,无疑成为了学生“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起到点拨、启发、入情以及入境的导引作用。因此,教师的每一句“批语”应把激发学生作文自改意识、动机作为着眼点,并纳入作文教学的整体设计,贯穿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总的来讲,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批语”导引——学生自改——启发点拨的循环往复的扎实训练,指导学生善于运用“增”、“删”,“改”、“润”的作文自改的方法与技巧。
例如:原作中第一句“胡萝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作物”,“历史悠久”与“古老”重复,用一个就行了,所以删去了“历史悠久”。此外,通过增添一些字、词、句,使得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了。“原作”中的最后一句,把“無上光荣”之类的词用在胡萝卜上就显得不伦不类,所以改作中删去了这一句,加上了“这是胡萝卜能长期贮存的很好的证明。”当然,作文自改并非要求学生一味扑在字、词、句的修正,忽视通览全篇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自改要从大处着眼,即“大范围”的修改,看是否离题,是否符合中心思想;其次才是“中范围”的修改,看结构是否合理,布局是否详略,过渡是否自然等方面。第三,用“挑鼻子竖眼睛”视角进行“小范围”修改,看字、词、句、符号是否准确、唯美。
四、 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
贾岛骑驴因思考“推”“敲”二字而误撞韩愈,一篇好文总是不断的“推”“敲”而成。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落笔”前打“腹稿”的习惯,还要让他们学会“成文”后反复“推”“敲”技巧。通过“三读”完成“三改”,能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初读——修改内容和结构。通过朗读,学生能有效地辨析所选用的材料是否切合题意,是否围绕中心思想,是否层次清晰,是否结构合理。从而完成对自己习作框架的甄别。
细读——修改词句。通过细读,认真细细品味文中的字、词、句、段是否精准唯美,让学生自己发现错、漏问题,通过自改达到文通字顺的效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品鉴能力又能提高作文自改水平。
品读——修饰润色。通过有感情地品读自己的习作,借助语感,再造情境,运用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对习作进行提高性的修饰润色,以期达到较好的质量。
教给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不是说教师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从繁重的作文教学中解脱。相反的,对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训练是让学生从自发无为的境地走向有为的自觉佳境,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才是笔者题中应有之义,这项工作是长期艰巨的,也最考验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能力,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王亚旭.从“意义”到“灵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肖骏.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J].语文教学之友,2017,(1):34-35.
[3]丁小华.修改作文,提高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183-183.
作者简介:陈雅彬,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自我修改作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一般地说,文章总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臻于完善,对小学生的习作来说,更是如此。作文不仅要培养学生写作技能,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和心理品质。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独立完成习作,由此可见,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掌握自我修改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 提高学生对自我修改作文的认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修改是作品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修改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作品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写作从修改中做起。正所谓“善作不如善改”,“修改”能够发现错误和不足,使得语言更加通顺明白,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具体,使得文章中结构更加合理,使得情节更加生动丰富。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坚信勤能补拙,勤耕笔缀的修改便能将作品“改好”、“改美”。
不过,仅仅让学生认识修改的意义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修改,掌握修改的一般程序如下三方面:一是改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的表达不仅要准确、规范,而且要鲜明、生动,因而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的锤炼。如《胡萝卜》中把原作中的“一个农作物”不准确,改为“一种蔬菜作物”。“原作”中的“检查了……胡萝卜罐头”,“检查”一词比较含糊,改为“化验”就准确了。二是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教师应指导学生通篇考虑中心是否切题,主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三是改材料,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材料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意义,以达到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在作文修改教学中遇到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如不同层次学生修改能力不一、差别大。因此,对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要求要建立在个体认知发展水平这个基础之上,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训练。《大纲》指出:“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具体要求如下:低年级应侧重于语句完整通顺的训练;中年级侧强调语段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到了高年级,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应放在材料选择、谋篇布局、情感表达等更深层次方面。总之,小学生作文自我修改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其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所以说,对学生作文自改训练既要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又要体现作文教学渐进性和系统化的本质规律。
三、 教给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
毫端蕴秀、妙笔生花。一段充满情感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教师作文“批语”,无疑成为了学生“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起到点拨、启发、入情以及入境的导引作用。因此,教师的每一句“批语”应把激发学生作文自改意识、动机作为着眼点,并纳入作文教学的整体设计,贯穿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总的来讲,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批语”导引——学生自改——启发点拨的循环往复的扎实训练,指导学生善于运用“增”、“删”,“改”、“润”的作文自改的方法与技巧。
例如:原作中第一句“胡萝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作物”,“历史悠久”与“古老”重复,用一个就行了,所以删去了“历史悠久”。此外,通过增添一些字、词、句,使得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了。“原作”中的最后一句,把“無上光荣”之类的词用在胡萝卜上就显得不伦不类,所以改作中删去了这一句,加上了“这是胡萝卜能长期贮存的很好的证明。”当然,作文自改并非要求学生一味扑在字、词、句的修正,忽视通览全篇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自改要从大处着眼,即“大范围”的修改,看是否离题,是否符合中心思想;其次才是“中范围”的修改,看结构是否合理,布局是否详略,过渡是否自然等方面。第三,用“挑鼻子竖眼睛”视角进行“小范围”修改,看字、词、句、符号是否准确、唯美。
四、 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
贾岛骑驴因思考“推”“敲”二字而误撞韩愈,一篇好文总是不断的“推”“敲”而成。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落笔”前打“腹稿”的习惯,还要让他们学会“成文”后反复“推”“敲”技巧。通过“三读”完成“三改”,能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初读——修改内容和结构。通过朗读,学生能有效地辨析所选用的材料是否切合题意,是否围绕中心思想,是否层次清晰,是否结构合理。从而完成对自己习作框架的甄别。
细读——修改词句。通过细读,认真细细品味文中的字、词、句、段是否精准唯美,让学生自己发现错、漏问题,通过自改达到文通字顺的效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品鉴能力又能提高作文自改水平。
品读——修饰润色。通过有感情地品读自己的习作,借助语感,再造情境,运用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对习作进行提高性的修饰润色,以期达到较好的质量。
教给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不是说教师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从繁重的作文教学中解脱。相反的,对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训练是让学生从自发无为的境地走向有为的自觉佳境,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才是笔者题中应有之义,这项工作是长期艰巨的,也最考验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能力,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王亚旭.从“意义”到“灵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肖骏.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J].语文教学之友,2017,(1):34-35.
[3]丁小华.修改作文,提高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183-183.
作者简介:陈雅彬,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