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比兴手法的运用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对于比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根据这一解释,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诗人写诗时浮想联翩,触景生情,在诗的开头先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所说的正文。比兴能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是历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古诗十九首》很好地吸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且将比兴运用得恰当、自然,如风行水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十九首诗的兴通常和比融合,形成兴而比的特征,共同承担对于诗的作用。诗中或感时而兴比,如“琳琳岁暮云,蝼蛄夕鸣悲”,“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上诗都以“冬”入诗,表现的不仅是季节的冬,而且是情感的冬,冬天的萧索,寒冷也像秋那样使人感到寂寞,凄凉;或感物而兴比,如“青青陌上柏,磊磊涧中石”“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都是很好的例子。第一首诗人以柏、石起兴,是把它们作为长存者的象征,反喻人不如物,以致有下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第二首,孤竹虽是细弱的植物,但能结根泰山,也就有了坚实的靠山,可以很好的成长。而“兔丝” “女萝”则均为依附植物生长而不能为他物所依附的,这里以兔丝自比,以女萝比丈夫,意思是自己虽已结婚,但新婚远别,仍然是孤独而无依靠。这两句以孤竹附泰山起头,反衬了女子新婚与丈夫分别后的孤独与无助。
  单纯的比喻在《古诗十九首》中较为普遍,从形式上看,有以词为比,或明喻“若飚尘”“如玉”“如朝露”,或暗喻“策高足”;有的以全篇为比,即以神话传说入诗的《迢迢牵牛星》,诗人在想象中以织女表现了人间思妇的情怀;但比较突出的还是以句为喻,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思为双飞雁,衔泥巢君屋”。这些比喻使诗人内心的深厚感情具体化,便于读者把握和体会。
  我们知道,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诗经》中大量运用了比兴,但《诗经》中用来起兴的景物与下文很少有意义上的联系,兴句仅仅作为发端。朱熹曾说“《诗》之兴全无巴鼻”,而十九首则不同,它不仅兼有暗比,象征的作用。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诗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河畔草青青,园中柳郁郁,显然是一种春光洋溢的景象,而春天又是欢娱的季节,这对空阁寂寞的少妇来说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这里春的茂盛更反衬了少妇的寂寞和孤独,可见这里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是紧密相关,完全融合的。再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前八句以“秋夜之景”起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这与下文诗人悲凉忧郁的情感混为有机的整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十九首的用兴就是这样的传神自然,与下文的连接更是过接无痕,天衣无缝。
  同其他艺术手法、技巧一样,比兴两法也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中比、兴要用得多,用得好,需要对生活有广泛而深刻的体验,比如古代民歌中的比兴两法就运用得非常新颖巧妙,丰富多彩,这是因为民歌作者是劳动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有从生活本身激发出来的真挚情感。而许多文人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好,但古诗十九首的诗人就不同了,由于特定的社会原因,他们也处于社会下层,对民间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同时与下层人民的接触也比较多,学习了民间许多优秀的东西,所以在写作时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信手拈来,作为比兴。惟其如此,他们诗作中的比和兴才运用得浑然天成,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他文献
实验教学可以系统训练学生科学地思维,培养他们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的科学实验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的高效课堂,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研究,力求改变教师只需按教材“设计实验”,学生则“依葫芦画瓢做实验”的状况,让学生也参与实验的设计,不仅知道怎么做,并且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更多地用“脑”做实验,从而学到知识、获得方法、提高实验能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为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本文将对历史教学的创新路径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改革倡导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该不该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学教育,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学教育等话题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一些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提出了几项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素质教育  中国拥有长达5000年的历史文明,文学成就灿若星河。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现如今的语
期刊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运用建立情境的方式,利用学生的旧知、经验和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并激发他们对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则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接受知识的范围和能力,在每一节语文课的开始,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期刊
摘 要: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是人类能够在物竞天择中成为地球霸主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需要我们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中国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本文就目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和措施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科学;创新能力;问题;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方法能很好的解决高中英语教学的二元目标,即应试和素质教育目标。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进行方法的适应性分析,该方法最好应用于复习课阶段,以及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精讲为辅的基础之上。具体的实施途径包括:合理把握问题类型和问题的设计、合理界定教师的教学职能和角色、合理制订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参与。  关键词:高中英语;合作学习方法;实践;浅谈  目前针对高中英语教改的文献十分繁多,究其论述主线来
期刊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如果能巧妙地引入“热点”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符合课程标准和中考的要求。“热点”的引入能使初中历史课堂更充实、更具魅力。  关键词:“热点”;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课标要求;史鉴功能;  爱国主义,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们却普遍认为历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政治作为高中课程中较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学生对于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情况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高中政治科目包含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如何更好的通过政治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每个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从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能力入手,分析了通过政治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行,传统的输送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偏离了时代路线,而分享式教学的观念则逐渐进入了社会的视野,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一门语言类、文学类的科目,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将分享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在简要了解语文分享式教育的概念之上,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中语文进行分享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期刊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人教版)的编写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三者和谐,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体现在学科、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时代性,以下是教材在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的时代性方面的几点使用体会。  教材体现的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主要包括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而体现时代性。  一、科学探索的教学  第一章《行星地球》的教学(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