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就是自己画着玩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iany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真正丰沛饱满、言之有物的境界。
  姜国芳(艺术家)
  参访时间:10月21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姜国芳是一位低调的画家。姜国芳,对于艺术圈外的人来讲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3个字。但这并不是说他没名气,而是这个人太低调,低调到孤独、寂寞。
  然而,姜国芳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为人的含蓄安静显得有些不成正比。1978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在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任教长达20年。姜国从1987年开始进行油画创作。此前的他从中央美院毕业后,留校担任教职,画了不少体制内的(像是全国美展)作品。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想独创一种个人的绘画方式,而不再只满足于画那些和主旋律有关的作品。所以1998年,他选择了辞职,开始进行完全自由的个人创作。
  关于自己绘画的缘起,姜国芳最早想画的是自己的童年生活,小时候放过牛在农村呆过,所以想画一画农村老家的风土,但好像不太受市场欢迎。“对于我们这种在体制外自谋生路的画家,必须要有生活来源。那我的工作就是画画,如果画不来生活来源,没办法生存下去,就只能尝试画一些能卖掉的作品”姜国芳表示。他尝试过画牛、画静物,后来逐渐在受西方影响与自己个人的审美要求中摸索发现:中国传统中有很多非常高级的、非常有民主特点和群众基础的、老百姓喜欢的共通的美。
  于是,他从1987年开始创作以紫禁城为主题的油画作品,被誉为“发现紫禁城第一人”。他成为了中国唯一在故宫内举办大型个人画展的当代画家,唯一在罗马墨索里尼总统府内举办大型个人画展的中国当代画家,也是中国唯一成功完成欧洲巡回展览的画家,历时8年……从早年的“无意识的”、冲动的、纯粹表达内心感受的创作,到持续了20多年对紫禁城这个大文化概念的纵深探索,他的油画语言,已修炼到一种真正丰沛饱满、言之有物的境界。
  你创作紫禁城系列有20多年了,请问你为什么会对紫禁城产生兴趣并如此钟爱呢?
  我最早认识紫禁城并对其产生兴趣大概要追朔到1966年的一个冬天。当时我途经天安门广场,在夜色矇眬中第一次看到紫禁城。我觉得那一刻的紫禁城恍若天国,距离我们实际的生活环境太远,令我有一种“陌生”而“遥远”的感觉。紫禁城的神秘和梦境从此在我心底里扎下根,难以拂去。
  197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是让我走近紫禁城的天赐良缘。而1983年我家又搬到距离紫禁城只有咫尺之遥的什刹海,眺望故宫一览无余。我上千次去那儿,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日积月累“紫禁城”融入了我的生活,影响着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
  你所创作的紫禁城系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概括说,我的紫禁城系列作品追求的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创作和理念是8个字:神圣庄严、唯美愉悦。神圣庄严是所有古典主义艺术的特点,而新古典主义就是将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加进去——就是唯美愉悦。
  你所画的紫禁城,是一种历史的再现还是个人的表现?
  与众多历史画画家试图竭力还原历史真实不同,我再现的是种假想的真实,是以现代人的情感和认知而确立的。所以那些帝王的威武、后妃的美丽、小皇帝的孤独都是掺杂着今天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的。这种叙事的好处在于:在历史的想象中契入了今天的立场。
  在创作紫禁城系列的前期主要是描绘小天子、帝王、将领等。你的成名作《宫门》获得很多人的赞许。但为什么从1993年开始,你更多的是描绘清宫中的女性?
  因为我看到的旧照片中的宫女都是一幅唯唯诺诺的样子,整个就给人一种受压抑的感觉,就连慈禧也是如此,而这些都留给了西方人成为笑话我们的把柄。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是个丑陋的民族。所以我画宫女、画紫禁城系列的真正目的,是想画出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不容遗忘的民族气节,体现出中国人的尊严。
  陈逸飞也画宫廷女性,和其他画这一题材的作品相比,你的作品特点是什么呢?
  我觉得陈逸飞的画和我的画从画面视觉上可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真正了解我作品的朋友就知道,我画的东西和陈逸飞画的东西还是有些不同的。我着重画的是故宫里面的故事,画的是清朝的故事,它有一个特定的范围,而且我是一个系列作品,因为我的作品里面从油画技法上可能和其他作家也有一些不同,因为我有自己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不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方法。陈逸飞画的题材比我要广泛,他的东西我觉得更加唯美一些,我的东西可能主题性更强一些,有很多朋友都会有这种误解,这种误解大多数是对这个作品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一种视觉效果上的,如果是要更多地去琢磨的话可能能够看出我和陈逸飞的不同之处。
  你觉得紫禁城系列的价值何在呢?
  价值在于每个画家所处的时代是不可替代的,比如郎世宁画的宫廷画,我们如何摹仿也不能替代他,但我的紫禁城系列,郎世宁也不可替代。我们看清代是相隔一百年,我们的认识是有着当今的时代背景,这就是价值。就像《红楼梦》有不同时代的版本,将来200年后,我相信还会有人干这事。
  不少圈内人士对你的紫禁城系列颇有微词,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评论的?
  我听太多人劝告我说“你画什么不行,非要画帝王的画?” 其实,艺术家有这个自由有这个权力选择自己的创造道路,你画你的,我画我的,画画就是自己画着玩,就是个人的事,我画什么也挨不到你什么事。
  不少人认为你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当你的紫禁城系列在国内遭遇批评。在国外却受到热捧,画价很高,你觉得你的作品为什么比较吸引欧洲和北美的藏家呢?
  欧洲人对中国艺术的了解更多的是水墨画和中国工笔重彩,以及中国瓷器上面的画。中国的油画对他们而言是全然新鲜的东西。我们很注意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曾派出许多画家去欧洲求学,却很少组织过真正高水准的油画展。我的几次欧洲个展,他们多数对我的画反应很惊讶,他们不会相信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油画家。欧洲求学,却很少组织过真正高水准的油画展。
  另外,画面中的内容也很重要。换言之,我如果画一批表现似洋非洋的东西,或者表现没有地域特点的风景,或者没有中国民族和历史背景的人物,画得再好,他们也不以为然。你的画再好,也好不过欧洲几百年所呈现的艺术大师们。他们已把绘画艺术技巧走到极致,我们无人可及。
其他文献
我发现城市里边到处都是工地,工地里的材料跟我的生活有天然的联系,我直接使用建筑工地,或者拆迁工地的材料,而且砖是最便宜,最容易拿到的材料,这对一个穷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很直接的方式。  ——林一林  时 间:2014年12月15日18:30  地 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  对谈嘉宾:  林一林(艺术家、“大尾象工作组”成员、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翁子健(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
期刊
在两点一线,且没有电子产品荼毒的求学时代,是一本本书籍陪我熬过了那些沉闷枯燥的时光。校门口的小书摊,街道拐角处的租书屋,还有步行街尽头的大书店,皆是周末仅有的半日休息时间的好去处。无论是像《老人与海》这样的文学名著,还是像《野草》一样的散文诗集,或者《小王子》一样的童话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恨不能一口气读完。  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能带给人无穷的知识,但有趣的乔·昆南却在《大书特书》中一反传统论调,
期刊
“天妒英才”似乎更能为那些艺术家令人唏嘘的人生增添几笔传奇色彩,但波兰女画家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却是个例外。  关于塔玛拉的一生,毁誉参半。有人批判她是“颓废享乐的社会蛀虫”,但也有人褒奖她是“特立独行的天才女画家”。  1898年,塔玛拉出生在波兰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衣食无忧。16岁时,她发誓“此生只过奢华享乐的生活”。少年时期,塔玛拉曾跟随祖母到意
期刊
在双年展都企图“走向世界”的潮流中,台北双年展在大多数时候及时反思。紧跟“国际化”的主流又显得独树一帜。  9月13日,以“剧烈加速度——人类世的艺术”为主题的2014台北双年展迎来开幕。由于艺术生态环境的诸多不同,在国内,台北双年展并不如上海双年展和曾经的广州三年展那般风生水起,但这也不能说明它在大陆没有影响力。不同于大陆的文化走向以及多元的文化政策,让台北双年展具备了足够敏锐的艺坛风向感和独特
期刊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方方面面都得受到官方空气的浓重包围。当普遍具有滞后性的官方美术机构介入双年展,就形成疑似“美展”的双年展。但若要办一个具有当代性的双年展,其命运大概就只能潦潦草草不了了之。  进入21世纪,中国苦于没有合法的、国际的、学术的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机会,致使许多艺术家只能主动或被动地迎合西方之所好。于是,在继“广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成功举办后,“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北京
期刊
本届CIGE也开始拉上了保利、匡时等拍卖业内的重量级公司前来搭台助阵,请来雅昌艺术网和知名艺术家推荐并推出了新锐艺术家展览,又增设水墨单元以作一次“华丽的变身”。  从2004年开始几乎每年一届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经历初创时的兴奋、艺术热度焦灼等一系列演变后,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稍显勉强的“存在”,不时地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出现,只不过,以往通常是春季,今年改在秋季。  10月9日晚,第
期刊
这些作品也表现出“电影性”的特点,一幕幕场景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神秘的故事,诱惑着观众去遐想、去猜测,隐藏在画面背后的种种可能性。  如果给来自比利时的视觉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的作品贴一个标签的话,那这个词肯定非“孤独”莫属。虽然汉斯的作品多种多样,包括了绘画、摄影、动画、雕塑、大型装置、短篇小说、舞台设计等等各种形式,表现内容也繁杂不一,但是贯穿作品始终,
期刊
我每天上班的路上会听飞鱼秀,两个大贫蛋在915轻松调频里叨叨3个小时,很能缓解我这个年龄的听众在堵车的烦躁中起伏的情绪。今早的话题是大家一起说说自己奇葩的老板,一听众说有次和老板一起出差到南美,飞机上空姐问coffee or tea,老板回答要or。喻舟说,哟,老板的听力好好哟,or一般都是轻声,不容易听得到的啊。我觉得雾霾浓厚的天空上开了个透气的小窗口。  飞鱼秀已经有十年了,因两位主持人小飞和
期刊
我们了解新媒体,了解新媒体艺术,不是单纯追寻“前卫的”视觉享受,而是将媒介手段收为己用。利己主义是人们交往的前提,承认这一点并不可耻。  成都当代美术馆2014年的展览全都与新媒体有关。4月开幕的“合——迈克尔·频斯基个展”展出英国艺术家迈克尔·频斯基(Michael Pinsky)与社会观察有关的影像和装置,5月的两个展览分别是20位法国新媒体艺术家20年以来近作的群展“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
期刊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海上——上海,一个特殊现代性”,其英文表述是“Shanghai Spirit”,也就是“上海精神”,一方面突出上海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也有海纳百川之意,清晰明确的表达了双年展的意图所在。  经过紧张的筹备,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将于2014年11月23日与公众见面,截止到本刊截稿时我们能够看到的关于本届双年展的官方信息依然停留在7月份的那次发布会所发出的消息:展览的总策展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