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47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问”。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各种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良好的问题环境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应把握好“五度”,即法度、信度、深度、梯度和密度。
  
   一、遵循“法度”
  
   所谓“法度”,就是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核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成为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把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进程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力求使所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确定的方向,使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跃的学习动机,以问题为中心,释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杜绝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提问。
  
   二、讲求“信度”
  
   简单的提问,没有思维价值;空泛的提问,无法引起思考。这些都属于问题设置信度低或无信度的现象。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核心在于设疑,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起他们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而科学的提问绝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的启发性可有可无;也不是简单地教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要有顺向、横向思考的,又要有逆向、纵向思考的,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把握“深度”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进入到怎样的一个层面,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这就是“深度”的问题。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无从回答,过低又不能引发思考而有所领悟,这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设置的问题,宜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在“临界状态”。如果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教师要交代必要的背景知识,切不可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实际水平,任意拔高或降低。
  
   四、具有“梯度”
  
   问题设置无疑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问题的设置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则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思维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智能状况和接受能力,设置不同要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有的放矢进行提问,并选择多种方式启迪思维,实现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五、讲究“密度”
  
   课堂提问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不是惟一的教学手段,不少教师不顾教学情境的变化,一味牵强附会地套用提问方式,形成“满堂问”的弊病。殊不知繁琐的提问,不仅混淆了内容重点,模糊学生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弦”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心智无法承受,那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而问题要适量、适时。适量是指问题设置要力求少而精,问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适时是指当学生“欲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解惑。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设置的“五度”,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优劣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重视对问题设置的研究,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作者单位:和县卜陈中学)
其他文献
<正>《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得力之作,也是文学界公认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其中描写地坛与母亲的两个片段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中展现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传统篇目,我也教过好几遍了。每次教到王熙凤出场时说的一句“我来迟了”时,总觉得这不太会仅仅指迎接林黛玉来迟了这样简单,曹雪芹在这句话中似乎包含着某种宿命的色彩。王熙凤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好时代,反而碰上了贾府的衰败(即封建社会的衰败),虽然果敢能干,但无力回天。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到清虚观去“祷福”,贾母与众人楼上坐下后,贾珍来回报在神前点戏的情况,请看这一段描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段之一,作者以精彩的笔墨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鲁达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慷慨豪爽、粗中有细、重义轻利的性格
本刊讯近日,我区2012年度最后一批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完毕,总额为6.2亿元,加上前几批发放的助学贷款,本年度我区助学贷款发放总金额已突破14亿元,受理申请超过24万份,发放金额及申请
本人非教育界知名人士,今天却要对高考作文题发表几句看法。  虽然2008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但人们对高考试题特别是作文题优劣得失的评价声,依然是彼伏此起,不绝于耳;由于评价的角度不同,标准不一,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评论之前,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那么,评价高考作文题的标准应有哪些要求呢?我认为第一是它的公平性。所谓公平性是指大家共同站在一个起点上,没有谁能够有侥幸的优势。也就是:一要保证让考生
师:《念奴娇&#183;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作者46岁被贬黄州时所做。苏轼空有满腹才华,不被朝廷重用,内心凄凉,无处排遣,来游赤壁无非是借古人之事消胸中之块垒。他当时所游赤壁乃是赤
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之花”。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精美的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戏曲引入课堂,唱一唱戏曲,对语文学习有特别的效果和作用。  唱一唱戏曲,可以活跃气氛。很多学生抱怨语文课比较沉闷,其中有教师不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在语文课上唱一唱歌,无疑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由音乐的特点决定的。而戏曲是音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古文中涉及到的文学体裁里,有不少名称虽完全相同,但内涵迥异。分属不同种类的文体。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辨析、准确把握,以免相互混同,影响对不同文体的理解。下面将中学语文古文文体知识中涉及到的几组名同实异的古代文体分别做一辨析。    一、传①指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也叫传记,如《柳敬亭传》《张衡传》。②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作小说名称),如《水浒
最近,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讲的是《病梅馆记》。课上,我围绕题目设置了四个问题,问题环环相扣,分析比较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颇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味道,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释放感,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课堂布局的精巧与新颖。这自然也得到了在场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我带着尚留余温的成功感走进了“韩特”(特级教师韩守宏老师)的办公室,想单独地听听他对那堂课的评价。他用有“韩特”特色的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实”与“活”的统一,他强调语文课的基本训练既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今天看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语文教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