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之后的冷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5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讲的是《病梅馆记》。课上,我围绕题目设置了四个问题,问题环环相扣,分析比较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颇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味道,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释放感,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课堂布局的精巧与新颖。这自然也得到了在场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我带着尚留余温的成功感走进了“韩特”(特级教师韩守宏老师)的办公室,想单独地听听他对那堂课的评价。他用有“韩特”特色的甩腔对我说:“总体来说课堂紧凑,问题合理,气氛活跃……”我那成功的余温被他的这句话重新升高起来。“但是,我认为你的这堂课是很有问题的,主要是你课堂提问的那几个问题……”什么有问题?一边是沸腾的成功快乐,一边是冰冷的善意评价,我心里难以平静。
  “韩特”的话十分真诚,如一股清风滤去了我的浮躁,促动我去深思。通过与“韩特”的交流,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设置问题口径要小。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注意设置问题的切口。问题切口就是思考问题的视角,就是分析问题的维度。问题切口小,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就很容易找到探讨话题与回答问题的范围,能够“有物可答、答之有物”。否则,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问题无从下手。正如“韩特”所指出的,我围绕“梅”字设置的问题口径较大。我设置的问题是:本文写梅是直笔还是曲笔?作者是否有他意?试问“梅”为何物?在课堂上,学生知道本文使用了曲笔的表达方式,但就在回答“梅”的寓意时,打了疙瘩。他们自由讨论的结果是,“梅”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这个答案出乎“问题比较简单”的意料之外,但又在“问题切口太大”的情理之中。
  提出问题要有技巧。在课堂上,如果一不小心问题设置偏远了,那么教师要赶紧针对问题设置铺垫,这样便于学生循着你的“曲径”去“通幽”。如刚才那个问题,其实我在课堂上已经注意到学生的“突变反应”,赶紧通过变换问法重新提问,但效果不好,情急之下我喊了科代表,总算含糊过关。在这种问题的引导方面,“韩特”支了我几招:1.紧扣文本法。可以让学生朗读、讨论问题答案的段落,尤其某些关键词句不能放过。如课文中“文人画士之祸之烈竞至如此”等重要语句。2.类似启发法。如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荔枝蜜》,他们使用了同样的方法,顺利地引导学生完成“由物到人”的关键过渡。3.支解问题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小问题:“梅”因何而致病?谁是主要凶手?谁是帮凶?结合写作背景,这种手法与谁的手段相类似?那么“梅”的生存状态实质是谁的生存状态?4.导语铺垫法。在进行背景与作者简介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切换到科举制度与“文字狱”钳制的大背景下,这样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梅”与“人”的相通之处,切身理解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擂天呐喊。
  问题分析不能架空文本。这是留给我思考空间最大的、最善意的建议。问题的指向是文本。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对文本进行感性把握与理性分析,尤其要对其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地揣摩,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或自由讨论,贴近文本,真切地咀嚼与回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维脉动与领会作者的写作旨意。如果我们一味地主观地架空分析,这种分析剥离了学生与文本的关联,用教师的仿真感受代替了学生的切身体味。这样下去,学生缺失的是面对文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下次面对陌生文本的时候,他们脑子可能仅有我们平时强调的这个表达手法那个写作手法的“思维空壳”,或老师平时强调的“屠龙之技”,他们很难自主地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更谈不上到位地理解文本了。正如“韩特”所指出的,我围绕“病梅馆记”所设置的四个问题,总是在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去解决后一个问题,用问题对付问题,后一个问题的分析解答总是依托于前一个问题的细分缕析。注重问题本身,而忽视了问题的终极指向,忽视了研读文本,忽视了“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本原理。
  另外,通过这次交流,我还有一个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所上的公开课,要想得到真实善意的公正评价,我们最好要向老教师单独请教与探讨,不要被领导与同仁在公开场合的“拔高评价”冲昏了头脑。以上的几点心得体会对于专家都是常识问题,但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真正将这些问题落实到实质操作层面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了。
  
  (作者单位: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体验对写作有着重要意义: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体验是作文内容获得独特性,展现学生写作个性,避免套话、空话、大话的有效途径。但体验往往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因为体
学生的作文应做到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可是部分学生因为思路闭塞等原因,不能很好地拓宽思路,也就无法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来弘扬题旨,从而使作文空泛,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联想的羽翼不够丰满,总是孤立地看待事物,而不能由此及彼地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使写作中的联想思维训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联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势在必行。  世间万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将已知的原
<正>《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得力之作,也是文学界公认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其中描写地坛与母亲的两个片段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中展现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传统篇目,我也教过好几遍了。每次教到王熙凤出场时说的一句“我来迟了”时,总觉得这不太会仅仅指迎接林黛玉来迟了这样简单,曹雪芹在这句话中似乎包含着某种宿命的色彩。王熙凤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好时代,反而碰上了贾府的衰败(即封建社会的衰败),虽然果敢能干,但无力回天。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到清虚观去“祷福”,贾母与众人楼上坐下后,贾珍来回报在神前点戏的情况,请看这一段描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段之一,作者以精彩的笔墨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鲁达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慷慨豪爽、粗中有细、重义轻利的性格
本刊讯近日,我区2012年度最后一批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完毕,总额为6.2亿元,加上前几批发放的助学贷款,本年度我区助学贷款发放总金额已突破14亿元,受理申请超过24万份,发放金额及申请
本人非教育界知名人士,今天却要对高考作文题发表几句看法。  虽然2008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但人们对高考试题特别是作文题优劣得失的评价声,依然是彼伏此起,不绝于耳;由于评价的角度不同,标准不一,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评论之前,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那么,评价高考作文题的标准应有哪些要求呢?我认为第一是它的公平性。所谓公平性是指大家共同站在一个起点上,没有谁能够有侥幸的优势。也就是:一要保证让考生
师:《念奴娇&#183;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作者46岁被贬黄州时所做。苏轼空有满腹才华,不被朝廷重用,内心凄凉,无处排遣,来游赤壁无非是借古人之事消胸中之块垒。他当时所游赤壁乃是赤
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之花”。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精美的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戏曲引入课堂,唱一唱戏曲,对语文学习有特别的效果和作用。  唱一唱戏曲,可以活跃气氛。很多学生抱怨语文课比较沉闷,其中有教师不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在语文课上唱一唱歌,无疑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由音乐的特点决定的。而戏曲是音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古文中涉及到的文学体裁里,有不少名称虽完全相同,但内涵迥异。分属不同种类的文体。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辨析、准确把握,以免相互混同,影响对不同文体的理解。下面将中学语文古文文体知识中涉及到的几组名同实异的古代文体分别做一辨析。    一、传①指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也叫传记,如《柳敬亭传》《张衡传》。②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作小说名称),如《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