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内容”论“好课”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优劣,和“教什么”“怎么教”关系最大。
  王尚文先生在批评语文教学的弊病时曾指出:“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5页)这里所说的“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而“语文”则是“教学内容”。他认为,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往往就有问题。这个观点也强调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更重要。
  一堂语文“好”课,教师教的是“语文”,学生学到的是“语文”。具体说有如下两大要义。
  第一要义:语文课要有相对集中的“语文”内容
  当下,语文教师都有《语文教学参考》,所有的学生也有配套的《语文练习册》,这些被称为“教辅材料”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相当多的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仅供参考”的意见当做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觉得这就是“教语文”。离开了这些“教辅材料”,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还缺乏自觉的语文意识。
  “语文”,作为名词,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我理解的“语文意识”就是:关注语言的内容和文字形式的意识,即“写什么”和“怎么写”。
  语文教师在“语文意识”之下备课,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要注意,即 :“什么可以不教”和可以“拿什么来教”。一篇课文拿在手,乍一看可作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是在删舍“可以不教”的内容后才能找到,这是个“水落石出”的过程。
  一般来说,相对集中的“语文内容”都具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和具有统领性意义的字词句段。比如:《检阅》(人教版第六册)写一群儿童团员让一个残疾儿童例外地参加了国庆检阅仪式的事情,表现了尊重残疾儿童的美好情操。文章内容分为两个层次:检阅前一群儿童团员犹豫不决,但最终决定让残疾儿童参加了国庆检阅仪式,检阅时这个残疾儿童站在队伍最前面参加检阅仪式,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从“语言”看,可作教学内容的有:(1)赞扬残疾儿童身残志坚;(2)赞扬这群儿童团员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尊重残疾儿童;(3)检阅前儿童团员的心理描写;(4)检阅时,残疾儿童的表现和心理;(5)检阅前残疾儿童的心理;(6)检阅时儿童团员的心理……此文第3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由五个连续的问句组成,“文字”形式很特别。所以,这一段是最具相对集中的“语文”内容,理由是:这段语言用三个层次表达了儿童团员犹豫不决的矛盾内心, 5个连续问句的文字形式,鲜明地体现了儿童团员一心想着他人的善良品质。其中的“放”“藏”两个动词,表现了残疾孩子参加检阅的艰难程度,“跟他怎么说”的疑问,又说明了残疾儿童的身残志坚。这样的自然段,思想内容能够辐射到全文,文字训练又能灵活生动。
  就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1) 分组朗读,一组读第一问句,二组读第二、三问句,三组读第四、五问句,四组考虑“为什么要分层朗读”。(学生思考后回答:儿童团员考虑了三个问题:要不要参加检阅?排在队伍的哪里?如何对他说明?)
  (2) 尝试给五个问句加上五个“答案”,自言自语地朗读一遍。(教师可先示范首句:劝他不去?不行,不行!他也是儿童团员,还不是一般的团员。)
  (3) 师生对读,学生引读原文问句,教师跟读,回答疑问。
  生:劝他不去?
  师:不行,不行!他也是儿童团员,还不是一般的团员。
  生:要不把他放在队尾?
  师:不行,他跟不上检阅队伍的步伐。
  ……
  (4) 男女生对读,男生引读原文问句,女生跟读,回答疑问。
  (5) 创设和说服博莱克的情景。同桌两人可分别扮演“博莱克”和“我”。要求走出座位表演,要“演得像”。
  (6) 片段写作:《我与博莱克见面》。 (写作不论文体,记叙或编短剧都可。)
  分析上面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每一环节里的“教学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的教学。(1)要求读出语言的“层次”;(2)(3)(4)要求读出人物的内心语言,领会连续问句的特殊作用;(5)要求设计表演以及对话情景;(6)把刚刚表演的情景写成简短的文章。
  之所以我认为教的都是“语文”,是因为每个教学环节里的“语文任务”都非常明确。学生在过程中必须参与听说读写思的实践活动,每个人都会收获到语文学习的成果,语言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
  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了“自觉的语文意识”,就能清楚自己教的是“语文”,学生练到的是“语言”,就意味着跨上了语文的“好课”平台了。
  第二要义:教学内容的重心是“语言”能力
  根据“语文”的概念,语言能力见诸“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
  驻留在“思想”中的“语言”可以表述为“想法”。客观地说,“想法”人人都有, 但能运用语言文字明白通顺地表达“想法”,却非人人都会。因为无论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内心想法,都比“理解”“感悟”来得难。就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或思想基本不成问题,难的是如何把“理解”表达出来。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心在“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常态是“听说读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则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拿“什么”来“听说读写”?如何摆正“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而且后一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更需要语文教师辨析准确。
  事实上“听说读写”是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循环往复过程。“听”和“读”是摄入各种信息的活动,“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读万卷书”说明了“听”和“读”的宽泛性;而“说”和“写”是输出信息的活动,“君无戏言”“斟字酌句”“白纸黑字”则强调了“说”和“写”的重要性。通过“听读”使摄入的基本面逐渐建立扩大,“说写”的能力会随之提高。但是,想要听得多读得多,还必须要有“说”和“写”的任务驱动。一般说来,为了要完成某项写作任务,才可能做到手不释卷,潜心研读,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说”和“写”具有主动性,能够促进“听”和“读”的深入。   话题转到课堂教学上来,又该如何设计和操作呢?在此以《两小儿辩日》(人教版第十一册)教学为例。
  此文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课文语言简洁,仅一百来字,直白的对话凸现两小儿的率真可爱和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
  二、 在了解剧本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编写一幕短剧《辩日》。
  三、 选好剧本演短剧,全班观戏评演,再写短评《我看演出……》。
  附学生剧本
  剧名 辩日
  时间 春秋时期 一个夏日的午后
  地点 大路边的树荫下
  角色 孔子 两个小孩子
  【幕启】 两个小孩子在树荫下争论,孔子身着青色布衫,背着一个行囊,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稳健地走着。
  孔子 (停下脚步,侧着耳听,微微点头,面带疑惑,走上前)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啊?需要我帮忙吗 ?
  小辫子 (扬起脸,理直气壮)哦,原来是仲尼先生啊!你来得正好!我俩在辩论和太阳有关的话题。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小圆脸 (小脸涨红了)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离人近。
  孔子 (满脸疑惑) 请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小辫子 (用手比划着)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而到了中午则小得像盘盂。看上去大,证明离我们近;看上去小,证明离我们远。
  小圆脸 (双手叉腰,跺着脚) 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凉飕飕的,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滚烫的水。觉得热,证明离我们近;觉得凉,证明离我们远。
  孔子 (来回踱着,皱着眉头,满脸诚恳) 对不起,小朋友,我也不知道是早晨的太阳离人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人近。
  两小儿 (哈哈大笑) 世人都说你是个大学问家,谁说你懂得的知识多的呀?
  编剧(签名) 刘韵之
  日期 2009年11月12日
  这课的教学内容之所以实在有效,有四个教学落点需要清楚。
  其一,如何“把古文读成现代文”?首先,弄明白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方法是,读课文有关词语的注释,尝试读懂读通全文。如果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如“汤”的现代意义是“食物煮后的汁水”;古汉语意义是“热水、开水”,成语“赴汤蹈火”中的“汤”同此意义。其次,读的方式也要生动多样。开始是老师范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是学生“接力译读”,每个学生依次译读一句古文;然后再是师生对读,老师读古文,学生译读现代文;最终是“接力演读”,每个学生必须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描写自行设计动作表情,一边“演”一边读。这样变换着方式读,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文意,也能理解人物形象。
  其二, 如何将本文写成剧本?经过了上述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已经把握了人物对话内容,编写剧本有了基础。教学的重点要落实到“想象辩论场景”,尤其要设计好“孔子”和“两小儿”的穿着、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语调,等等。这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方法是:请出三个学生分别演“孔子”“两小儿”的角色,让所有同学开动脑筋出出主意,教师一旁点评指正。随后,教师只需介绍剧本的写作方式,让学生仿样编写就可。有趣的是,所有学生写的剧本,一律要作为“编剧”而签署姓名,以示郑重。
  其三, 如何“表演剧本”?因为所有学生都编写了剧本,所以就可成立剧组了。每剧组四人,一为导演,负责选定剧本、演员,介绍剧情;另外三人分别担任“演员”。排练时间仅有4分钟,教师是“总导演”,负责在现场物色“最佳剧组”,并推荐到全班演出。
  演出的“舞台”,是教室里腾出的一块空地。“最佳剧组”扭扭捏捏登场,好不热闹;其他同学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其四, 如何指导写作“观戏评演”的短文? 这中间,一定要求学生明确短文内容是对刚刚的“演出”说说看法,提提建议,认为哪位演员演得好,就要明白地说出好在哪里。如果认为哪位演员演得不好,当然也要提出恰当的建议 。结果所有同学都写出了明白如话的短文。
  总的说来,语文教学的常态是“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但是,提高“说”与“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这项任务最困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提高语言能力,就要想方设法融入读写之道。我将《两小儿辩日》的教学重点内容确定为编写剧本,就是依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让学生用剧本的形式将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体现,是“以写促读”的尝试。其意义是,写作和阅读两种能力同步得到了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崇敬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丰碑》是一篇很适合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革命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彼此相融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言语的生长,从而获得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也是苏派“言意教学”破译的语文本质。  言语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任何一次语文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找到文本、教师、学生
期刊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探讨,领悟作者是“怎么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有意识地进行练笔训练,充分做到“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随文练笔”出现,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以及课堂的生成,挖掘、开发、充实“随文练笔”,使之更丰富,更有针对性。  一、练在文字的空白处  细心的老师也许
期刊
乱花渐欲迷人眼  误区一:“蜻蜓点水”式拓展,游离学生学情  【案例1】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在临下课前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课后继续搜集关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资料。  【分析】这样的拓展,似乎只是为了有“拓展”这一教学环节而设立,可以想象: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在课后继续去搜集相关资料呢?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拓展屡见不鲜。其实这样的拓展,无异于“蜻蜓点水”,没有任何实效。  误区二:“天马行空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文本具有无限的敞开性。而事实上,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和约束,“语言一旦形成,它就被规定了”。更要紧的是,不是每个文本都一望便知,即使再望三望乃至百望也未可尽知的也不在少数。文本有其隐喻性,创作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写作的内在秘密,各种复杂的因素往往会遮蔽文本的深层含意和真正意图。教师的作用,当在于通过种种还原行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堂奥。现以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应该从学生作文中发现教学的“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这样教学才有实效。  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插叙的。主要是借助阅读教学进行方法指导,利用学生文章进行思维重组。  这次作文指导源于作文训练——《 ,我想对你说》。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主体事件不清楚,或主体事件与插叙事件详略不当,或衔接不自然等问题。鉴于学情,我选用《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及
期刊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爱的馈赠》:《望星星》《两只小青蛙》《狮子和老鼠》  课外相关内容:《风》《狐狸和花公鸡》《犟脾气的小鸭子》  古诗词:《小儿垂钓》《池上》《所见》《清平乐·村居》《观游鱼》《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 交流汇报本主题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能力。  2. 通过阅读古
期刊
2014年3月25日,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数字化环境中语文教学范式的实验与研究”教研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周家巷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戴晓娥主持,江苏省数字化学习专家组组长、教育学会秘书长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主编叶水涛,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钱文玉,武进区电教中心教研员宋惠平等应邀参加。  周家巷小学此次展
期刊
三年前至今,我们学校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走过了一段“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教学范式”的探索之路,希望能以此为起点,为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   一、 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外阅读范式”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浏览器获取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各种交互式网站及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于是,我们师生尝试运用“飞信”记录日记,用“微博”发表感想,用“数字故事”记录生活,着力构建“
期刊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选文、练习内容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主题引领,模块推进”单元教学模式,并与经典诗文有效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  五年级学生正深切地感受着、经历着童年生活,并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具备了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单元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