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文化何为?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间,人类步入了一个越来越精致的技术时代,并为其左右。
  “技术时代”,不仅意味着使用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今天的社会生活似乎在验证着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现代科学把世界带进了实验室,现代技术则反过来把实验室引入世界之中。科学之“眼”和技术之“手”将世界日益建构成一个人工的技术世界。比如,我们使用的手机由按键式操作升级为智能触屏操作,这一技术革命从一定意义颠覆了“手机”的定义——移动电话。通过手机,人们可以超越空间面谈,还可以在屏幕上随意拉伸一张图片。曾经,如果两个人的生命轨迹没有交集,可能一生都无缘相识;现在,打开微信便可以认识附近的陌生人。
  在传统社会,人们面对技术可以从容展开自己的生活。但在现代社会,技术缩小了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距离,颠覆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传统理解,今天的人类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世界,似乎在疲于奔命。技术世界在本质上是拒绝时间的,“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只有在快节奏中,产品才得到不断更新换代,资本才会不断增值进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在利润面前,时间被最大限度压缩。与之相对,像文化(如诗词歌赋)需要体验、回味、甚至沉思,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却在现实中愈趋尴尬。时间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规定性,时间标示了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文化的品质常常需要在时间中体现。在当下,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越来越翻新,但其内部价值含量却没有增加。过度关注技术与形式,无形中使我们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起来的文化品质,失去了对记忆的兴趣,失去了对生活变化的敏感与热情。
  不能不说在当下,人文在向技术投降。技术向生活的全面渗透,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的分裂: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使人们日益陶醉于技术万能的神话中;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越来越疏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人们很少在文化细节上动脑子,而更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结果越来越没有灵性,变成拒绝时间的、一次性消费的东西。当生活越来越依赖媒介与技术,以至于当人为的形象符号和各种虚拟环境成为我们沟通世界的主要通道之时,虚拟与真实的界限就被消解了,虚拟时空取代了真实世界。
  无论如何,技术不能朝着反人类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要自觉反思:技术会对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技术不能做什么?技术的进步并不等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代科学史家萨顿也提醒我们:“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并不能生活得更美好。”技术作为一种中性存在,只有赋予其人性发展的目的,才可能成为进步的力量。
  在技术时代,物质世界越发达,人的存在感就越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越需要拥有一种直抵人心的人文关怀。我们的心灵不能被物欲所填满,一定要为人的可能世界留出空间,以方便思考、体验和遐想。只有生命中洋溢着信念与思想,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种目的性存在。
  (转载于2014年1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其他文献
她们是我见过的最柔软的女人,软到融化在江南的碧水里,似拖尾的青草,柔软无骨而又柔韧无比,在游人的梦里随意铺展。  她们叫橹娘。我喜欢这个名字,多美的两个字!带着瓦黛色,沾着水的清爽,诗意而清灵。也由于这美丽的称谓,让我对江南多了几分梦幻的向往。  在江南、乌镇、西塘、周庄等水乡,她们被作家写过,被画家画过,被歌手唱过,被南北游人喜爱、钟情着。江南的风物情致很多,比如古老的青石小巷和油纸伞,比如灰瓦
期刊
河南小学生豆豆在学校被扇了40个耳光后,左眼睫状体脱离——又一起体罚学生的典型!师德规范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并成为一道“高压线”,为何就有一些教师管不住体罚学生的手?当然,这与师德沦丧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关键的可能还是教育的内涵“跑偏”。教师,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重要。有些体罚是赤裸裸的暴力行为,有些体罚则是“恨其不强,怒其不争”的教训,还有些体罚可能是教师急中生“愚”或黔驴技穷的表现。  教
期刊
因为对一个话题感兴趣,便动手在网上搜索、收集相关的论文。网罗数十篇之后细细一读,不禁大跌眼镜。其中三分之一作“梦游”状,东拉西扯,拼凑成篇,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三分之一掐头去尾,刨去不着边的废话,就剩一两段“干货”;“火力集中”的,只有区区三分之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里·法兰克福,管这种总是不着边际的现象叫“扯淡”,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论扯淡》,作饶有兴致的分析。如今的社会上确实充斥着言不由衷
期刊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拾金不昧”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所演绎着。现在,它已然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一部长长的电影,记载着真人真事后那不为时间所冲刷的美好品德。从古时的穷酸秀才何岳两次还金到以下这些朴实的主人公,尽管他们遥隔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步伐加快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日新月异,看得更远了,想得更宽了,价值观不同了,人也聪明了,但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傻”,那就是对“拾
期刊
咱们现在经常说的厕所,外国人叫“WC”,咱老百姓习惯谓之“茅房”,叫文雅点就是 “洗手间”。一日,我去一公厕,忽见墙壁上有一提示:“来也匆匆,去请冲冲!”此联言简意赅,意在提醒出恭者发扬文明精神。此后如厕亦偶见联语,如“来前百步紧,出后一身松”,等等。其实,古往今来,在这个我们每天都会进出几次的场所,还有不少或雅致或诙谐的对联。  清代学者魏善伯曾在自家厕所题上一联:“文成自古称三上,作赋而今过十
期刊
深秋时节,落叶纷飞,我信步走在大街上,任漫天飞舞的落叶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盘旋,归于尘土。寒风刺骨,而让人心冷的,却并非这烈风寒天……  生命的年轮我已画了大半,曾几何时,我亦奔走于层层落叶之上,任寒风席卷,却从不觉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切,足以抵御这刺骨的寒风。我不解,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人们犹如隔着数层面纱,难以窥见喜怒哀乐?又是什么让人们各自低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中间隔着尘世?这就是信息时
期刊
现在的人,过着一种手机人生。  早上登录微博,写下一天计划;上午浏览网页,了解国内外大事;下午手机电视,掌上图书,充实头脑,放松心情;晚上吃饭,拍照上传,发条说说,与全世界说晚安。  如果只看手机上网页的记录,这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这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但是,将时空转到现实,你会发现,这个人的一天其实无聊又乏味。他唯一做的事,只是手拿手机,低头不语,这便是我们在地铁上、饭店里、电梯中常常见到的“
期刊
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phone,他们过得也很好;基督教在没有博客的年代传向全球,耶稣在山上训诫时没有用上广播和PPT作展示。“我们所有的科技对快乐生活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英国《卫报》曾对科技发出如此质疑,引人深思。  如今,“低头族”一词,又触动了我们的神经。地铁上、饭馆里,乘电梯,过马路,“低头族”生活的每个缝隙都被手机埋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看微博、聊微信、玩游
期刊
《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定价:28.00元  龙应台在淡水的小街上买花,五岁的男孩想要用丝带在花束上系一个蝴蝶结,慢吞吞地,小男孩的手指在丝带上滚来滚去,总是系不好。阿婆开骂,龙应台说:“让伊慢慢来。”  我瞬间被击中,落泪,想起了幼年往事。我的爸妈是普通平凡的中国式父母,工人,初中文化,为生计劳累,教育小孩多用“土法”
期刊
“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  “感觉第一个更精彩些。”  “那你相信了上帝。”  2013年1月,导演李安携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出征奥斯卡,11项提名,那个在大海上和老虎共同求生的印度少年,再度进入人们视野。一个月前,李安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这样解释他眼里的“相信”:“真相就一定那么重要吗?有的时候,相信更重要。”  我记得镜头前的那位记者稍稍愣了一下,对于以追求真相为天职的这个职业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