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三变教学法初探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c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被动为主动,变小课堂为大学堂,变一人教为大家学,从而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练习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下面就以《致女儿的信》的教学案例为引子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变小课堂为大学堂,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主动学习的兴趣;变一人教为大家学,训练学生养成与老师、同学大胆质疑、探讨问题的胆量。只要学生的内在动力、兴趣与胆量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能力自然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首先是变被动为主动。教学《致女儿的信》时有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一点。
  1.课堂的导入语,习惯上,我们会直接要求学生画什么记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本课的做法却是:先让学生快速把课文标题、课前阅读提示、课下注释看一遍,然后自问自答这些文字向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你觉得哪些信息需要掌握就把它们圈画下来,这样一来,一开始就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根据看过的内容就能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判断课文的文体,简单介绍作者,懂得了学习好文章除了必须的认真学习外,还要会从材料中找寻重要信息,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表演欲。
  2.生字新词的学习、积累也不是简单的抽出来让学生读一读就算,而是让学生在速读课文时找出各人不会认读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掌握,老师仅仅对大家都觉得难于理解的字词作解释。
  3.讲析课文内容时,也由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评议贯穿起来,老师仅仅是担当引导,帮忙解决疑难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绝不多言,以免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
  4.课堂小结,老师就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如:“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哪些感受要和大家分享”来引导学生作小结。
  经过这种方法,就能把课堂的一贯做法变成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变被动为主动。
  其次是变小课堂为大学堂。“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处处有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学习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并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致女儿的信》的做法就是布置学生调查了解家长的有关看法,与作者的情况作一个对比阅读,从而加深理解。其实,除了这篇课文外,平时的课文我们也都可以联系生活把小课堂变为大学堂,比如,教《端午的鸭蛋》时,就布置学生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以此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母亲节、父亲节时就让学生给爸爸、妈妈洗脚,仔细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并把观察写成一篇文章,以此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布置学生每天积累两条名言警句,收集对联,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阅读积累营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用教,学生也自能读书。”学生明白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那么,他们就会在生活中留一个心眼,在生活之中自觉地学习语文,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地教师就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学生也自能明白。
  最后是变一人教为大家学。在教学《致女儿的信》时,教师处处以导师的角色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在每一个环节中仅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又一个的思考路线,比如:你觉得有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你能把课文的故事复述出来吗,你能和大家分享你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吗,你读了这篇课文,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忙的,等等的问题,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研讨、学习,改变了过去老师高高在上的表演者的角色,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又紧密联系了师生的感情,达到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师”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说:“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在讲授前认真思考怎样打破常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变小课堂为大学堂,变一人教为大家学,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内在动力,自然就能激发起来,激发了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习兴趣上来了,一定能让学生主动、认真、大胆地探讨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2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心理相容、感情融 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心理学家认为: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教育国家化,教育为国家民族服务的基本面没有变。积弊很多年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逃课,学习压力大,过早的失学或辍学,教育管理层面形式主义等影响社会面的问题与矛盾,需要通过初中阶段的分类教育,才能着实得到化解、消除和解决。初中阶段的分类教育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今天,举国上下众学者,千呼万唤始出来。不仅值得关注,更值得选择。  关键词:初中阶段; 分类教育; 值得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数的大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有关数的大小关系主要包括,数的相等、大于、小于的意义及符号表示
期刊
创新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文言文记录下很多优秀文化传统,从几千年前一直到今天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文言文的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很大,加上外来语言的冲击,致使我们在文言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认为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最终对文言文产生了畏惧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呢?我在近几年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探索通过“积累消
期刊
摘 要:音乐鉴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鉴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本论文对新课标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激起学生的共鸣;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倡导自主、探索与和作的学习方式,三个具体方面作了阐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三个具体方面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
期刊
中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几年来,通过对美术教育诸多环节的改革尝试,对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目的内容繁杂,目标繁多,多头平行,条理不清。可以想象,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初中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
期刊
摘 要: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对高效课堂的认识,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情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增强,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节省时间,增大课堂训练密度和强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坚强后盾
期刊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的有效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是本节课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抓住了
期刊
摘 要:中国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解剖西北工业大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做法,从研究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型号和工程项目、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营造宽严相济的学术环境等方面,为理工科高校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前不久,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与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