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money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将是创新的世纪,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鼓励学生创新
  教师只作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仅仅是点拨,要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会增强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能力的体现,其意义是重大的。我们教师又有什么过多的担忧呢?何必过多地去讲这句如何理解,那句的意思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层次又如何去划分……也许,学生的理解比教师讲的或是书上说的更有新意。
  二、为创新打好基础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种累积,是知识存量的再创造。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要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必要的量的累积。知识匮乏的创造属于或然,知识累积的发明则是必然的。我们教育新一代,并非一种知识的延续,而是知识的延伸和创造。首先,掌握基础知识是基本功,教师应该通过传授选编的教材和知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量和丰富学生思维的量,让他们理解和贯通所有源教材的基本内容,配合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存量和兴趣爱好,发挥符合逻辑的想象,对所学知识加以充分运用;其次,教师通过自身阅历和知识的累积,延伸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爱好和热情。只有对一种事物产生兴趣而激发执着的探索精神,才能不断深入思考,随时随地加以联想,这也符合素质教育倡导的学为用服务的宗旨。熟能生巧,是知识技能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升华。积累和创造也是如此,若没有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运用,就没有创新之说。因此,打好基础是创新的前提。
  三、创新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之本,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知识基础,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性格、价值取向以及学习其他知识技能。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传授知识点,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方面停留在新的事物、学习的基础上,一方面是要应对考试。这对于客观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是有困难的,何况学生的生活环境受局限,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存量,多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生活体悟,帮助他们成长。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我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搞小发明、小创作,办语文手抄报,进行社会调查等,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出手抄报,要写文章、查找资料、设计版面、画插图,最后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写,这是一种既艰难又有趣的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创造性劳动。
  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以后,我告诉学生济南的美景今天已经难以见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课题,让学生做一次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调查,写成调查报告。在集体活动中,紧密联系语文学习和生活,学习文言文后,可开展“古诗文朗诵会”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每天晨读时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当众演说。开展“学生辩论会”“热点新闻讨论会”“我的名言”等活动,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即拓展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力是对综合知识的一种检验,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他们是否能通过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实现再创造。学习是思考的过程,学必有所疑,无疑则不能进步。语文作为一种抽象思维学科,没有直观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可以说,处处是问题,到处有答案,而这种问和答就体现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到传统的教,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以及检验学生的学。因此,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有所思,不如说让教师教有所思。教师的问题越多,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会跟着活跃,远比照本宣科好。这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启发教育,把学生的思维从课本带到现实中,从课堂上带到生活中,处处关联课本,处处关系生活,更能体察出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更是默默的情感对话,无形间锻炼了学生的特别能力,这是不是他们的能力之源呢?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受到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学规模和计划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这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限制了其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的发展,而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则导致其为了学习任务而忙碌不堪却常常无法达成目标。  这种情况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出现了水平分化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应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下面将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
一、教学设计思想  “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自主学习的过程。我的设计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无论是口语水平很高的学生,还是羞羞答答不敢开口的学生,都要让他们参与进来,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听、说、读、写、译等每一项语言技巧都离不开词汇。笔者发现:在听、说过程中,学生听不懂对话,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大的原因是缺乏词汇;阅读文章时,影响他们理解的最大绊脚石是词汇;写作上犯错最多的还是词汇错误。江苏省普通高中自2005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英语学科使用的牛津版教材与先前人教版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词汇量的成倍增长,而且有的词汇因用法灵活而较难记忆。按照新课标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族与外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也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中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中相互影响,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汉语词汇大量涌入英语中,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们在中西方交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英语、汉语对对方吸收借鉴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
一、在城郊初中实施英语“浸入式”教学法的背景  (一)城郊初中英语学习的现状  笔者所执教的学校位于城郊。这里就读的孩子,既没有农村孩子的单纯朴实,又没有城里孩子学习上的优越感。大部分孩子都是在自信和自卑之间徘徊,尤其对于英语学习很不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敢说,不敢读,考试时紧张。只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和教师配合。很多学生开始学英语充满了新鲜感,兴趣很高,但好景不长,过了一年半载,就有部
词汇在初中阅读理解教学和练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广大中学老师和学生也逐渐把目光放到文章的词汇问题上,真正掌握有效的猜词技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成果的实现具有双重意义。然而,很多学生却因为不熟悉具体的猜测方式而无法在短期内提高自身英语成绩。鉴于此,我们应从实际的课堂英语学习入手,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效的阅读猜词方法,这必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一、初中英语词义猜测  我
设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存疑才能求解,释疑才能长知,就个意义上说,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释疑求解的过程。“在可疑与不疑之间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学与疑之间的关系。  经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为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正在逐步地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教学是师生双方
新课程理念决定了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课本是生长的、开放的。新的教育形势下,九年级英语教学需要更加大胆地机动地、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好课程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考总复习分为三轮:一是熟悉课本,夯实基础;二是分版块复习,整合知识体系;三是题型训练,提升答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听说和书面表达的专项训练,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而每
今年是东莞市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工程”关键的一年,报告听了很多,“高效课堂展示课”也听了很多,回头又“照猫画虎”试着上了几节课。但镇办中学如何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是照搬成功的经验,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名在镇级中学教了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师,也有了如下的思考。  一、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镇办中学应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我认为,那些成功的模式不能照搬,也不能流于形式,听几次报告,听几节示范课,上几节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结构式教学,即只把英语作为语言知识来传授,而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在课堂上只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单纯应付中考的“应试对策”,使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于繁琐、复杂的语法知识,大量枯燥乏味的词汇和不同于汉语的语音、语调,其结果是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到头来仍将语言知识束之高阁——既不会听,更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