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校园文化犹如一个无形的“磁场”,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 激励性 渗透功能 认识综合功能 实施步骤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学校长期积淀的精神给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多样性。我校从大黄山矿校到城东中学再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中的完美转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体现了先进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我校成为徐州市教育领域的一颗新星,成为开发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其看似有形,实则无形,它的作用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过:“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发表演说,而且孩子的确会注意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腾飞的助推器。我校处于城乡结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儿的大多生源都来自城乡结合处,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的学习视野较为狭窄,后劲不足。所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总体上分析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
黑格尔说过:“人是靠精神活着的”。作为成长中的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本学期我们搬进了优美的校园,这里有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舍园区等。给学生带来很好审美享受,也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内隐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观念体系。它们是校园文化无形的存在形式,影响、同化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是校园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其思想意识层面的内涵,体现着它特有的人文风格。学生在这里体现了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学习热情。因为名言警句、诗词掌故、励志名言无不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想性,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外在到内在润物无声之中激励着学生。
二、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
校园文化更多地通过文化无意识地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如同杜威所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这种潜在的隐性的文化渗透较之于显性的有意识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因为,它并不强迫你做什么,但它处处不知不觉地干预你应该怎么做。这种约束是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长时间浸染濡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刘向在《说苑》中所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由于校园文化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及班级教育的内容,有时甚至纠正教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
三、校园文化具有认识整合功能
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处于有青春梦想的花季少年,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梦想之帆需要风的吹拂,他们深知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模仿,进而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模仿的“蓝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座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
实施步骤:
搬迁新校区后,我校领导班子在上级的文件指导下,积极认真地布置完善各项工作,并取得完美的承接过渡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实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体从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阶段:起草方案、宣传动员,着手校园墙体文化建设,重点做好校舍的维修与新建工作。
第二阶段: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墙体文化,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改建部室,重点做好图书阅览室、各实验室的搬迁工作。
第四阶段:反思整改,确定校旗、校徽、校标,重点做好章制完善、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
第五阶段:精心规划,打造品牌,重点做好校园文化长廊的建设与宣传工作,以百倍的信心迎接省级“三星级”验收。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时刻拥有“以文化经营学校,让环境成为隐性课堂”的理念和做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曾勇译. 教育的艺术. 湖南出版社, 1983:265.
[2]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关键词】校园文化 激励性 渗透功能 认识综合功能 实施步骤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学校长期积淀的精神给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多样性。我校从大黄山矿校到城东中学再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中的完美转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体现了先进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我校成为徐州市教育领域的一颗新星,成为开发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其看似有形,实则无形,它的作用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过:“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发表演说,而且孩子的确会注意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腾飞的助推器。我校处于城乡结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儿的大多生源都来自城乡结合处,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的学习视野较为狭窄,后劲不足。所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总体上分析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
黑格尔说过:“人是靠精神活着的”。作为成长中的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本学期我们搬进了优美的校园,这里有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舍园区等。给学生带来很好审美享受,也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内隐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观念体系。它们是校园文化无形的存在形式,影响、同化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是校园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其思想意识层面的内涵,体现着它特有的人文风格。学生在这里体现了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学习热情。因为名言警句、诗词掌故、励志名言无不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想性,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外在到内在润物无声之中激励着学生。
二、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
校园文化更多地通过文化无意识地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如同杜威所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这种潜在的隐性的文化渗透较之于显性的有意识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因为,它并不强迫你做什么,但它处处不知不觉地干预你应该怎么做。这种约束是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长时间浸染濡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刘向在《说苑》中所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由于校园文化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及班级教育的内容,有时甚至纠正教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
三、校园文化具有认识整合功能
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处于有青春梦想的花季少年,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梦想之帆需要风的吹拂,他们深知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模仿,进而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模仿的“蓝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座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
实施步骤:
搬迁新校区后,我校领导班子在上级的文件指导下,积极认真地布置完善各项工作,并取得完美的承接过渡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实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体从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阶段:起草方案、宣传动员,着手校园墙体文化建设,重点做好校舍的维修与新建工作。
第二阶段: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墙体文化,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改建部室,重点做好图书阅览室、各实验室的搬迁工作。
第四阶段:反思整改,确定校旗、校徽、校标,重点做好章制完善、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
第五阶段:精心规划,打造品牌,重点做好校园文化长廊的建设与宣传工作,以百倍的信心迎接省级“三星级”验收。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时刻拥有“以文化经营学校,让环境成为隐性课堂”的理念和做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曾勇译. 教育的艺术. 湖南出版社, 1983:265.
[2]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